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在西部大开发中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作者:龚高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2070  更新时间:2012/2/29 23:49:0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的能源和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大力推进低碳发展,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市场先机和竞争制高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许多国家纷纷把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发展战略,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的潮流。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尤为必要,那么应从哪些方面下工夫呢?

  一、着力开发低碳能源,切实优化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区域的生态平衡。对我国西部地区而言,一要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已有探明储量矿产130种,其中钾盐、天然气等13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铅矿、铜矿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占到全国的30-50%,其中石油资源占全国的39.3%,天然气资源占全国的65.1%。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率仅为9.83% ;天然气资源平均探明率仅为5.9% ,油气资源勘探还有很大潜力。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化石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但却属于高碳排放产业,带来的不仅是气候环境的恶化,更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必然要着力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提升化石能源的经济效率,降低化石能源的环境成本。二要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不仅拥有富集的化石能源资源,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比如西北地区年降雨量235mm左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000~2600mm,一年中晴朗天气居多,光照充分,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而西南地区却湿润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2000mm以上,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这些都为西部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我国西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开始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在风能、太阳能、水电、生物质能等领域加大投资开发利用,以期改变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资源的过分依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西部地区有望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地。

  二、着力发展低碳产业,切实优化产业结构

  传统产业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要限制传统产业的发展,而是要积极利用低碳技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以低碳、绿色、环保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低能耗、低物耗、低碳排放的发展模式。一要大力提高“高碳”产业的准入门槛。对西部地区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等产业,要提高准入条件,避免留下长久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二要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结合新能源的开发,着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以生态工程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低物耗、高增值、高知识密集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大力推广先进成熟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钢铁、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强化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生产。三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食品基地和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四要大力发展低碳型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低碳性服务业,努力完善商业连锁、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品设计、公关咨询、营销策划、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大力支持以创意设计工作室、创意产业园和文化创意体验区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交通、环境、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消费性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五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群。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原则,通过“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废弃物相互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起西部各地区工业循环圈、农业循环圈、城乡服务领域循环圈和西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层面上的大循环,走出一条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三、着力增加碳汇能力,切实优化生态结构

  碳汇主要是指树木和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0%,天然林、草原、湿地占有的比例分别为66.2%、89.4%、59.2%,拥有相当大的碳汇资源,发展碳汇林业、农业、草原和湿地潜力较大。一要加快发展碳汇林业。比如云南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森林面积广阔,林业用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0.4%,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云南森林及其整个生态系统不仅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对维护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改善气候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地区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现有林地,扩大植树造林面积,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提高林木蓄积量,增强森林碳汇功能。二要加快发展碳汇农业。当前西部地区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使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因此发展碳汇农业刻不容缓。应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减少对高碳型生产资料的依赖;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增强农业碳汇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减少农作物的碳排放量;改变传统的耕作方法,提高土壤的固碳水平。三要加快发展碳汇草原。比如,内蒙古的草原尽管是原生态的,却也同样面临同其他地方一样的退化、沙化、荒漠化的危机。碳汇草原的前提是健康、放牧合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草原,土壤退化、家畜过量的草原称不上是碳汇,而是碳源排放。西部地区要继续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工程,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使之真正成为碳汇草原。四要加快发展碳汇湿地。受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西部地区天然湿地不同程度地盐碱化、旱化甚至沙漠化,湿地自然调控能力降低,湿地生态功能下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下游湿地消失、湖泊干涸现象十分严重。西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要切实有效保护湿地,保护和恢复现有的生态特性,让湿地资源为增强本地区碳汇能力做出贡献。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