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类史上最浓二氧化碳来袭
作者:刘国伟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2663  更新时间:2013/9/12 11:24:1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欧盟经济体量庞大,成员众多,为构建区域内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欧盟对12000多座发电站、工厂及其他工业设施的碳排放量做了统计与核算。图为德国达特尔恩的一处煤电厂,煤电厂是一种碳排放量很大的企业。    来源:维基百科英文网 


  把碳捕获再封存起来
  
  增加碳汇,除了采用上述的造林方式外,还可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将工业生产等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收集,并用各种办法储存以避免其进入大气层。这个流程涉及捕获和分离二氧化碳,再将碳运输到储存地点与大气长期隔离。
  具体步骤是,先通过设备使二氧化碳和胺类物质发生反应,二者在低温情况下结合,在高温中分离,使工厂产生的废气在排放前通过胺液,分离出其中的二氧化碳,之后在适当的地方加热胺液就可以释放二氧化碳,并压缩后运走。
  至于储存二氧化碳的方法,具有天然密封性的地下岩层是个好地方,枯竭的油气层、深层不可采煤层等地点很受青睐。今年6月,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了全美碳封存第一个评估报告,美国地质盆地合计具有储存大约3万亿吨二氧化碳的潜力,相比2012年全球316亿吨的排放量(国际能源署发布),潜力很大。
  本刊今年第三期的《地下灌注废液美国技术成熟》一文,曾提及碳埋存。早在198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发起了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项目。进入本世纪后,该技术在欧盟和北美发展势头很猛。截至去年9月,经全球碳捕获和封存研究所确认后的大型CCS项目达到75个,其中有代表性的项目有如下3个。
  阿尔及利亚萨拉赫地区的二氧化碳封存项目从2004年开始,收集燃烧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再封存在地下1800米深的盐水层里,每年约封存100万吨,最终预计可封存1700万吨。挪威北海的斯莱普内尔项目将二氧化碳封存在离海床1000米深的地下,良好的选址使该项目的二氧化碳储备能力达到了惊人的6000亿吨。加拿大的韦本-米戴尔项目每年可把美国煤制天然气厂提供的280万吨二氧化碳,从320公里以外的美国北达科他州经管道运输到加拿大,再输送到地下油田中,这样还能提高油田的原油采收率。

    森林碳汇对维持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动态平衡作用巨大。国家林业局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2004年至2008年)显示,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图为黑龙江省的伊春林区。                     来源:伊春政府网


  欧美抢占碳交易地盘
  
  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全球共识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这就为国际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著名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生效前,欧美就已进行了加拿大GERT计划、美国CVEAA计划、丹麦电力行业试点、壳牌集团STEPS计划等诸多努力,尝试着将温室气体排放权纳入市场机制的方式。《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推进到高速发展的阶段。
  《京都议定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建立了三种灵活的减排机制,规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交易转让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来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权。简而言之,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当其无法通过技术革新达到碳排放标准的时候,既可以购买其他国家的碳排放指标,也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增加碳汇,抵消发达国家自身的碳排放量,实现全球减排成本效益的最优。如此一来,一种崭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就逐渐孕育而生。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最大的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除此外还有很多小规模的市场。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成立于2005年,涵盖了欧盟国家12000多座发电站、工厂及其他工业设施,几乎占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这套体系采取的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模式。打个比方说,法国未来三年会超标排放300万吨二氧化碳,恰好西班牙开工不足,有300万吨的空额标准,那么法国可以从西班牙手里把这部分排放指标买过来,如果不买,法国就会遭到重罚,那可比买指标代价高多了。欧盟还先后成立了北方电力交易所、未来电力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等交易平台,欧盟的碳配额交易远超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
  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对各成员国的强制性不同,成立于2003年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自愿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交易平台。美国通过组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其欧洲分支机构是欧洲气候交易所,加拿大的分支机构是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控制着全球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平台。有舆论认为,未来将形成以欧洲和北美两个市场为核心的区域性交易体系。两大市场的交易量将占碳市场的大部分,并在世界其他地区“抢地盘”。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运营8年多来颇多磨难。刚开始,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价格曾高达30欧元左右,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接踵而至的欧洲经济衰退,碳排放价格也一路下跌,今年初甚至曾暴跌至每吨2.81欧元的历史最低点。为此,欧盟委员会今年7月提出一个救援计划,决定出手恢复萧条的碳交易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挫折说明,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能源情报署根据各国化石燃料使用、水泥生产和废气燃烧等数据推测出上述10国在2010年的碳排放量(注意,是碳,不是二氧化碳)。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网站


  我国探索打造碳汇能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第一。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曾表示,2012年中国消耗了世界一半的钢材、水泥和煤炭,造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都是世界最大的。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我国也在打造碳汇能力、开展碳交易市场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摸索。
  “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是《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合作的首个林业碳汇项目。在第一个有效期的5年时间内投资15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00万元,其中意大利资助1150万元),在内蒙古敖汉旗荒沙地造林4.5万亩。2005年,技术人员对此工程项目进行实测,结果显示,造林地块、模式、树种均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到2012年,该项目产生的可认证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将归意大利所有。该项目填补了我国森林碳汇项目的空白。
  2008年2月,中国绿色碳基金首批碳汇项目实施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根据合同,中国绿色碳基金将向北京、黑龙江、甘肃等7个省区投资总计2000万元,用于植树造林,林木吸收固定的碳汇归出资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有。
  2011年11月,中国首个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浙江义乌启动。这是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先行开展的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启动仪式上,阿里巴巴、歌山建设等10家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
  今年6月,河南许昌勇盛豆制品有限公司以每吨30元的价格,向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购买总价值18万元的6000吨森林碳汇,这是全国国有林区第一笔实质性森林碳汇直接交易。
  除了以上有代表性的大项目,民间开展的宣传活动也使碳汇指标概念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今年北京朝阳门街道联合东城区绿化委员办公室举办“购买碳汇履行植树义务”活动,“花费60元购买碳汇就相当于为地球种了三棵树”的宣传语,吸引了部分社区居民前来购买碳汇,这些钱将被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全部用于造林、营林。也许有一天,碳汇指标等词汇会像“CPI”那样妇孺皆知。

     森林成熟的年龄总体上约为30到90年不等,森林成熟后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会逐渐下降。为了最大程度地吸收二氧化碳,碳汇林的种植对树种、管理等均有要求。图为奥地利阿尔卑斯山的森林。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