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森林碳汇成减排主力 碳交易或解资金之渴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2496  更新时间:2013/9/26 10:10:0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记者手记

  缓解政府投入不足 吸引社会资金造林

  碳汇交易是手段不是目的

  当年的“十年绿化广东”为广东省森林生态积累了大量的绿色财富。20年后的今天,森林碳汇工程从注重森林资源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其意义不言而喻。

  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广东“十二五”碳强度要下降19.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下降18%。在节能指标比较先进的基础上,我省节能空间已非常有限,要完成“十二五”碳排放降低的目标任务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省林业厅专家表示,开展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用以冲抵减碳指标,对我省结构减排、助推转型升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藏有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增加森林碳汇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而且,碳汇造林项目成本低,简单易行。国内专家研究指出,中国造林每储存1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122元人民币,与非碳汇措施减排每吨碳成本高达100美元以上形成了鲜明反差。林业碳汇不仅具备市场交易潜质,还使当地农民通过参与造林获得就业机会并增加收入。

  在周平看来,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并不是目的,但是林业碳汇交易可以提供一种途径来缓解政府在造林方面的投入不足,提供了一种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造林的方式,而最终实现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并达到生态环境的更加美好。“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成本,怎么尽量降低成本是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的。”

  同时,我省森林碳汇工程的主战场分布在经济落后的粤北粤东山区,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目前山区丰富的碳汇资源在碳减排中无法使用。如何将生态及碳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省低碳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省科技厅能源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子教认为,林业碳汇纳入碳交易是一个渠道,生态效益财政补偿也是一个渠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策引导把森林生态效益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将隐性的森林生态效益转变为显性的经济效益。

  正如何志平所说,从发展森林碳汇的角度讲,不仅是碳汇林,其他的造林乃至商品林等,只要是种树就会有“碳汇”的功效。

  总策划:张东明 张育文

  总指挥:王垂林 陈俊光

  统 筹:郭亦乐 彭尚德 陈尖 郎国华

  张翼飞 柳剑能 谢思佳

  执 行:李涛 黎明 黄应来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