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建低碳交通 先摸底机动车饱和量
作者:李花  文章来源:金陵晚报  点击数1311  更新时间:2013/9/30 11:07:3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金陵晚报记者 李花

  我们的城市发展面临挑战:大气环境、水环境、自然环境……怎样让这些“污染”离我们远远的?通过怎样的模式才能让南京拥有可持续性的“青山绿水”?

  9月28日,南京召开了“市长圆桌咨询会议”,中外市长、市长代表和专家学者为南京出谋划策,南京市长季建业向他们“讨教城市病处方”,同时进行了交流互动。

  开电动汽车到地铁,然后乘坐地铁去上班,把电动汽车放在地铁站用太阳能充电,下班后再开车回家;

  让市民再次回到城区,这样就可以减少汽车使用,也就减少了尾气排放;

  在大气环境污染的控制过程中要加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环境教育问题,要让更多人关注环境,让更多的人体会人与自然更好的和谐相处。

  南京市长季建业说,与会市长专家的建议给南京带来启迪,有助于起草《2013-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对推进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起重要作用。

  1、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当初取消有轨电车现在发现错了

  斯特拉斯堡副市长纳威尔·拉菲克·艾尔姆里尼说,上世纪80年代,他们的城市拥堵曾让人窒息,主城一条狭窄的双车道挤了2万多辆车。

  如今,有轨电车、自行车在街道自由穿梭,市民、游客随时可以下车,在街边喝一杯咖啡,悠然步行到勒贝尔中心广场,走进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参观,享受绿色、宁静。

  “1960年,当时汽车文化盛行,我们取消了有轨电车,取消了自行车出行,当时认为这是进步,后来我们发现自己错了。”他说。

  以色列市长代表阿里·让哈敏欧夫先生说,南京的明城墙、孙中山都让市民拥有自豪感,南京的郑和甚至可与马可波罗相媲美。

  他说,南京可从提升教育质量、改善居民福祉、提升就业水平、挖掘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对推进可持续发展,把南京打造成世界级城市。

  摩根大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团队董事总经理拉杰先生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可持续问题,他对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雨污分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他看来,雨污分流不仅仅是解决雨水和污水分流、解决环境保护问题,雨水分流后的雨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可以当作中水回用。

  2、关于生态治理

  可摸底“南京机动车的饱和量”

  南京和其他好多城市一样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殊问题,城市发展面临挑战:大气环境、水环境、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就是能源、资源、材料的消耗问题、排放、减耗、交通堵塞问题。

  澳大利亚墨尔本连续四次成为最具活力的城市。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长代表毕达姆先生说,过去在墨尔本也存在排放超标的问题。

  但他们有世界上最大的铁轨系统,498条线路为400万人口服务,成为城市名片。

  这个1894年就有的铁轨系统被保留了下来,用来减少汽车的使用。

  另外一点,他们开发了一种城市规划的软件,就是在每一栋大楼里都设置一个镭射点,再把这些镭射识别点精确地结合起来,就可以拍摄覆盖全城的3D照片,再把这样的信息交给决策者做一些设计。

  季建业回应说,南京已经开始重视低碳的交通,把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建设结合在一起。不过,南京的这些都算零星的、零打碎敲。在推动公用交通方面、特别是低碳交通方面还缺乏一个顶层设计、缺乏系统的、网络的考虑。以后,我们的轨道交通到底要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地面交通和一体化应该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机动车到底是什么样的饱和量,这个都需要摸底分析,然后科学合理地制定公共交通的发展规划。

  3、关于发展绿色产业

  启迪:企业要尽社会责任

  过去,南京是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城市,到目前为止重化工业还是南京的支柱产业,占到南京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38%,如何来转变确实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主任刘治彦认为,南京应当加强人才培养、产学研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旅游等低碳高效产业,把经济发展转入“少用物质,多用知识”的新模式。

  作为国际领先的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在宁投资的扬巴项目,已经成为南京绿色化工的领先者,巴斯夫亚太区总裁侯宇哲认为,除了经济和生态环境之外,企业也要倾听社会的需求,他们有一个社区咨询委员会,有着非常有效的工具,叫做CAP,那就是社区咨询委员会,成员进行定期对话来谈人们所关心的一些话题,影响到周边居民的一些话题,包括环境、投资、教育、噪音、粉层等等,今天也延伸到了南京,延伸到南京的工程。

  对此,季建业回应,巴斯夫作为世界五百强和化工企业的领头羊,不但重视产业技术的发展也重视环境保护。巴斯夫位于莱茵河边却能与周边的环境、居民和谐共处。莱茵河以前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现在能够有虾有鱼,与周边的企业尽的社会责任有很大关系。

  4、关于保持和优化生态空间

  启迪:要利用公共空间增加城市活力

  斯特拉斯堡副市长吉赛尔说,中国和法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收回公共空间的问题。

  中科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认为,必须要强化我们国土空间的开放指引,优先保护生态空间。

  同时,要加强主城区的生态改造,优化主城外围城市的布局,来扩大城市的开敞空间,形成人口、经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产空间、生态空间这样一个可持续的空间开发秩序。

  在季建业看来,斯特拉斯堡的副市长吉赛尔在公共空间的利用方面给了南京一个启发。过去大家把公共空间不当成公共空间,他们政府现在要收回公共空间,回到公共空间上来。由于我们城市化的推进,很多公共空间变成了交通、商业、经济活动的一个中心,而不是老百姓生活的一个中心。所以斯特拉斯堡改变了他的交通体系,把原来非常堵塞的市中心还给了老百姓,反而增加了它的商业价值,增加了这个城市的活力。

  5、关于塑造生态文化

  启迪:加强环境教育

  加拿大瑞尔森大学教授吕延嘉在会上展示了她在机场拍摄的免税店照片:国产某高端品牌白酒,底座、外盒看起来像是工艺品。“有朋友送我一盒茶叶,拎在手里很重,但打开一看,茶叶的分量只占到很小比例”。“追求包装、过度消费导致的就是资源环境的枯竭,不能等到污染威胁我们生存时,才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认为,应当从政府单独治理污染,变为政府、市场和社区多主体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模式,“让更多的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参与进来,成为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推动力量。”

  季建业说,加拿大的吕教授专门谈了在大气环境污染的控制过程中要加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环境教育问题,要让更多人关注环境,让更多的人体会人与自然更好的和谐相处。从环境的政策和人的职能方面更多的去研究,是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德国再生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80%多,实际上我们的再生能源的利用还不到3%,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差异,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环保的理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人类的生产活动中间的一种表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