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推进绿色治理 低碳经济引领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继峰  文章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点击数6118  更新时间:2014/5/28 8:50:0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记者  刘继峰报道  

  “当前中国碳排放量居世界前列,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资源投入和能源消耗推动,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高碳经济模式。”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上,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薛进军表示,全球常规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报告》提出,未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利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逐步将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接轨、把碳减排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综合治理,是解决目前我国碳排放量高、能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方法。

  传统高碳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碳排放量达到80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1/4,超过美国排放量的50%左右。2005-2011年,全球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中,中国所占比重达60%以上。按人均水平来看,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6吨,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预计2020年前人均排放将超过欧盟人均水平。2011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尽管人均排放量低于发达国家,但中国却占到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5.5%。由此可见,中国的高速增长是一种主要靠资源投入和能源消耗推动的高碳经济。

  “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远高于世界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4倍,即使是相比同样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印度和巴西也较高,是印度的1.2倍,巴西的3.3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指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持续了30多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社会财富积累率却很低。

  国家海洋局2004年启动的为期8年的中国海洋调查于2012年10月完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沿海环境令人担忧。过去10年中,流入我国海洋的污染排放持续增加,其中3/4不符合标准,全国48个入海口均遭到重金属、滴滴涕和石油烃的污染。

  2013年年初,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发布的《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10(公众版)》显示,2010年全国生态环境退化成本达到1.54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为3.5%左右。

  今年3月,环保部首次公布了2013年我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仅有3个城市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戴彦德表示,尽管我国加强了环境治理工作,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

  “建设、淘汰,再建设、再淘汰,恶性循环不断,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戴彦德举例说,如重庆鱼洞水鸭凼隆盛大厦,设计使用寿命是100年,而实际上仅使用了半年。拆除原因是,大厦旁边要修建鱼洞长江大桥。城市规划滞后也是造成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关停‘五小企业’,直到今天提出的淘汰落后计划,使得大量的资本沉陷,这种快速增长付出的高额代价,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没有的。”戴彦德表示。

  用经济手段治理雾霾

  2013年年初以来,我国多次出现持续性、大面积雾霾,覆盖全国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雾霾中的PM2.5成为最新的健康杀手和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着当前和今后的经济活动,同时危害人们的健康,威胁社会安全,影响国家的国际声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主编薛进军认为,我国要从根本上治理好雾霾、重现蓝天白云,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需要20-30年时间。即使是采取最严厉的措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快地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快速改善环境,也需要15-20年左右时间。

  《报告》做出这样的判断所依据的是国外的经验和中国的条件。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英国、德国和日本大约用了30-50年时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有13亿多人口,刚刚超过50%的城市化率,接近50%的第二产业比重,成为世界工厂等,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比其他国家严重程度深、范围更大、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更困难,因此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达到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还需要20-30年。

  薛进军表示,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发出最强音“要像向贫困宣战那样向污染宣战”,显示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报告》建议,用经济手段治理雾霾,适时开征资源税、环境税、房地产税等,开展环境污染与疾病的病例研究,用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和手段治理碳排放。

  借助市场推动低碳经济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是自上而下型,主要靠政府推动。这一方面会在短期内带来大发展,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如光伏产业的过快发展导致产能过剩就说明了这一点。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戴彦德表示,当前我国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形成和发育的初期,面对日趋紧迫的资源环境压力,必须进一步通过改革激发更大的市场活力,发展市场导向型绿色低碳经济,兼顾创造市场、引导市场、服务市场,做到三管齐下,即通过政府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界定资源产权等创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通过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等政策引导市场发展,通过维护公平竞争、搭建碳排放交易平台等为企业提供充分竞争和交易的机会,达到推动企业主动调整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治理行为、借助市场力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最终目的。

  国家能源局高级经济师张峻极分析,风电产业发展迅猛促进了我国电源结构持续优化,装备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近年来风电产业的快速扩张与整体软环境的滞后形成了突出的矛盾,暴露出风电消纳难度加大、弃风限电现象频繁、运行管理水平粗放,产能过剩和价格战明显,技术水平提升放缓、价格补贴和税收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宣晓伟分析认为,我国推进绿色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GDP至上的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和市场作用发挥不足、资源要素价格扭曲、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环保监管不严制约绿色治理。为此,他提出了推进绿色治理的三点政策措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和完善市场环境,推进资源能源领域的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关系,从根本上改变GDP至上的发展模式;采取“绿色财税、绿色金融、倡导绿色消费、加快新技术推广、淘汰落后产能、完善政绩考核”等多种绿色治理措施。

  日本椙山女学园大学讲师雪原千里表示,日本的经验表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市民自觉遵守的准则。比如,在交通方面,限制高燃油高排放汽车的使用,支持和发展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建设适应于发展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等。在能源方面,以地区为中心,实现地域间能源、热能协同利用,提高能源的高效率使用和低排放,进一步开发新能源、高科技产品。在家庭生活方面,鼓励和教育国民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树立低碳环保观念,以实际行动参与环保活动,从“我家先低碳”开始。这些经验对中国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