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的2005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117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假如有一半的学生参加考前辅导,按照消费的低限计算,全国每年考研消费的总额将至少要超过30亿元。(市场报,3月22日)
100多万人消费30亿的考研资本,分摊到每人将近300元,而以百万人数的一半来计算,将近600元,所以以参加辅导班为单
一指标来衡量,每个人的考研投入大约在300-600元,这个数字对一个学生来说可能还贡献得出来,但30亿的总收入输送到辅导班集团里,这该是一笔怎样巨额的收入。笔者有理由怀疑,更多的30亿被类似辅导班这样的考研得利者收入囊中。
高校是30亿考研资本的获利者。教育政策改革以后,公费开始渐渐淡出考研市场,作为国家无偿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首当其冲成了贬值物,去年仍有部分高校拿出部分公费名额,但这些公费名额就跟保护动物一般,成了高不可攀的目标,一方面是公费名额的减少,一方面是自费数额的大幅上升,伴随着扩招手段的不断深化,有一部分非正当占用自费名额的扩招生也需要向学校交纳大笔费用。除此之外,研究生学费六千、八千、一万不等,看学校,看专业,辅导班之外,高校也成了分享考研大餐的得利者。
学校自办辅导班成了30亿考研资本的蠹虫。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只有通告栏里张贴的考研海报才是30亿考研资本获利的主体,可校外辅导班还有双胞胎,校内辅导班在国家严厉取缔学校以办辅导班为名收取考生相关费用的严令下夹缝生存,这种辅导班一般在考前半个到一个月的时间举行,有所报考学校院系组织,收取费用百元不等,由于报考此类型辅导班人数巨多,使得这样一类收入不菲的冒险行为成了国家法令严禁下的超强生命体。这些收入被纳入院系财务系统,作为与教职员工福利和院系各类启动资金的良好补充。
教育考试书店分了30亿一杯羹。现在的考研队伍跨度太大,很多人跨地考,跨校考,跨专业考,他们最通常的做法是买相关书籍,即考研参考书,自我复习,这样的行为最终给各类考试书店带来丰厚的收入,所以只要是跟考研相关的书,价格大多高的惊人,例如某知名专家编写的《英语阅读理解》定价竟然52元,某知名专家编撰的政治辅导书身价也高达56元。有的词汇书近40元,配上磁带后接近60元,有的同学光是花在资料和参考书上的钱已不下2000元,用钱堆出来的考研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考研咨询手段的火爆登场。对于考研的学生而言,资讯太重要了,有的学生竟然为了考上名校,在名校寻觅男朋友,增加成功系数,有的学生为了给心仪的导师增加影响,不惜重金厚礼相送,畸变的人与人的礼尚往来在考研世界里一览无余,考研的过程中,向往届学生取经,需要见面礼,咨询相关事宜,需要高额电话费支撑,如果算上这笔帐的话,何止30亿?恐怕60亿都不止。
整个考研市场,难怪要用经济来形容了,考研一旦形成一种经济市场,必定会发生分食的现象。30亿的考研消费额收入考前辅导这一项,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保守数字,很多人为这30亿开始惊呼考研的膨胀,而不知隐藏在30亿背后隐藏的分食现象才真正是一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