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水资源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展会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2011细胞生物学专业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Eedu.org.cn 作者:万学海文    考试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24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水分间的氢键 能够吸收较多的热能。

  2. Arg-Gly-Asp。

  3. _Calmodulin_ i

  4. __Ligand.

  5. _IP3_ ,DAG .

  二、判断题

  1. 错误

  2. 错误

  3.正确

  4.正确

  5.错误

  

  三、选择题

  1. 答:d

  2. 答:a

  3. 答:a

  4. 答:a

  5. 答:d

  

  四、简答题

  1.答:①利用现有的科学成果;②对新的发现要大胆提出假设并加以证实。

  2.答:使一克水的温度上升一摄氏度所需要的能量是1卡。这与其它液体相比是很高的。水吸收的大部分能量被用来破坏分子间氢键,这些氢键是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和不对称性造成的。因为吸收的能量要被用于断裂弱键,水的温度不象其它液体那样容易升高。在此种意义上,环境温度的变化可以在细胞中被缓冲。

  

  五、问答题

  1.答:关于膜的合成,曾提出两个模型:一个自装配模型(spontaneous self-assembly), 即膜是理由蛋白、脂和糖自动组装的, 但与体外实验结果不符。因为用纯化的脂和蛋白在体外装配时总是形成脂质体,这种脂质体与活细胞膜的一个根本区别是:脂质体的结构总是对称的,而活细胞中膜结构则是不对称的。第二个是不断更新模型, 该模型认为膜的合成通过不断地将脂和蛋白插入已有的膜,即由已有膜的生长而来。这一模型比较符合细胞膜结构的动态性质,由于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作用以及小泡运输,使膜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样膜也就不必重新合成,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膜的合成涉及脂、蛋白和糖的来源问题。膜脂有两种来源:①通过磷脂转运蛋白,如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膜中的脂就是靠这种方式运送的。②通过出芽和膜融合,如ER通过出芽形成分泌小泡运送蛋白质时,膜脂也随之运送到高尔基体,并通过高尔基体形成分泌小泡将膜脂运送到细胞质膜。由于内质网与核膜相连,通过细胞分裂和核膜重建,ER上合成的膜脂也就转移到核膜。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它的磷脂是在质膜上合成并由类似于真核生物的转位蛋白调整磷脂在膜上的分布。关于膜脂的不对称性分布,有几种可能的方式∶一种是磷脂交换蛋白对磷脂的运输和插入是选择性的;第二种解释是热动力学驱使磷脂的不对称分布,因为膜两侧的环境不同。另外在ER膜中有翻转酶(flippase),在新的磷脂合成之后,通过翻转酶的作用也会造成磷脂的不对称分布。膜蛋白有整合蛋白和外周蛋白。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作为模式系统研究了细胞膜整合蛋白和外周蛋白的形成途径,发现膜整合蛋白是通过内膜系统经小泡转运到质膜上的, 而外周蛋白则是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并以可溶的形式释放到胞质溶胶中。然后再与细胞质膜的胞质溶胶面结合,成为外周蛋白。糖则是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腔中通过对蛋白的修饰添加的。最后在与质膜融合时,通过外翻,糖的部分位于细胞质膜的外侧。这就是为何几乎所有质膜上的糖蛋白的糖都是朝向细胞外的原因。脂锚定蛋白的形成有几种可能的机制:糖脂锚定的膜蛋白是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然后在ER腔中被连接到ER膜的GPI上,随后通过小泡运输,经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小泡,最后与质膜融合,含糖的一面外翻朝向细胞外侧。脂肪酸锚定膜蛋白是水溶性的,在游离核糖体合成后释放到胞质溶胶中,然后与包埋在质膜中的脂肪酸共价结合。连接的脂肪酸包括豆蔻酸(myristic acid, 一种14碳的饱和脂肪酸)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一种16碳的饱和脂肪酸)。

  2.答:离体实验表明, 微管蛋白的体外组装分为成核(nucleation)和延长(elongation)两个反应,其中成核反应是微管组装的限速步骤。成核反应结束时, 形成很短的微管,此时二聚体以比较快的速度从两端加到已形成的微管上, 使其不断加长。虽然在体外组装过程中二聚体可以在微管的两端加减, 然而在大多数体外实验的条件下,二聚体的加减优先在微管的一端进行, 这一端被称为正端(+),另外一端则被称为负端(-)。根据体外实验的结果推测微管组装的主要过程是∶首先,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形成长度为8nm的αβ二聚体,αβ二聚体先沿纵向聚合形成一个短的原纤维,这种原纤维可能是不够稳定的。第二步是以原纤维为基础,经过侧面增加二聚体而扩展为弯曲的片状(sheet)结构,这种片状结构的稳定性大大提高。第三步是αβ二聚体平行于长轴重复排列形成原纤维。当螺旋带加宽至13根原纤维时,即合拢形成微管的壁。游离的、在β微管的交换位点结合有GTP的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再不断加到这一微管的端点使之延长。在同一根微管的13条原纤维中,所有αβ二聚体的取向都是相同的, 所以微管的两端是不等价的,这就是微管的极性。在αβ二聚体微管蛋白掺入到新生微管之后不久,β亚基上的GTP被水解成GDP,如果聚合作用比水解作用快,那么,就会在微管的一端产生结合有GTP的帽子结构,这就是(+)端,通常(+)端聚合作用的速度是(-)端聚合作用的两倍。

上一页  [1] [2] 



 
 
考试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考试:

  • 下一篇考试: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