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展会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环境生态学考研复习思考题推荐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考试来源:网友收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9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P1)答: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可持续发展。(P3)答: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3、温室效应。(P9)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4、酸雨。(P13)答: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5、生态学(P15) 答:生态学是环境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6、环境生态学(P18)答:(environmental ecology)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7、人为环境(P29)
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起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8、纬度地带性(P22)答: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9、垂直地带性(P22) 答: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10、适应(P38)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光化学烟雾(P47)答: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黄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O3)、氮氧化物(N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类组成。
12、春化作用(P48)
答: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变温,因为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产物消耗少,净积累增多。同时低温对某些植物的开花发结果有一定刺激的作用。
13、热污染(P49)答: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4、噪声(P55)答: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16、叠加作用(P59)答: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17、拮抗作用(P59)答: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8、净化作用(P59)答: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19、生态幅(P60)答: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0、利比希西最小值定律(P60)
答: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21、耐受性定律(P60)答: 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22、贝格曼规律(P61)答:动物体型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地区(如北半球),身体趋势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因为动物的个体越大,则其相对体表面积越小,因而单位体重上的相对散热量也变小,有利于对低温的适用。反之,动物个体小,其相对体表面积就大,相对散热量也就大,有利于对温暖气候的适应。这种趋称之为贝格曼(Bergman)规律。
28、实际出生率(P66) 答: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
29、最低死亡率(minimun mortality,or ecological
morality)(P66)答:是种群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中个体都是由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30、生态死亡率生态寿命(P66)答:生态寿命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实际寿命。只有一部分个体才能活到生态理寿命。多数死于捕食者、疾病和不良气候等。
31、种群生理寿命(P66)答: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2、种群的年龄结构(P67)答:在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比例或配置状况,它对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很大影响。
33、种群的性比(性别结构)(P67) 答:种群的雌雄比例。
34、生命表(P69)答: 是描述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35、动态生命表(P69)答: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
36、静态生命表(P73)答:是根据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的调查,并根据其结果编制而成。
37、内禀增长能力(Innate capacity of increase)(P74)答:是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38、净生殖率(P75)答:净生殖率
式中LX为X龄级的存活率,Mx为X龄的出生率。净生殖率还不算是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因不同种群的世代长度不同,除非有世代相同的时间,才能比较种间净生殖率。
39、种群的“J”型增长(P71)答:种群的指数增长称为J型增长。
40、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P78)答: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又称阻滞增长,其增长速率不再是几何级数。
41、种群的内分布型(P84)答: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及分布格局,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42、阿利氏规律(Akkees law)(P86)
集群后的动物有时能增加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其种群增长情况较密度过低时为佳,即种群有一个最适的密度(optimal density of
population),种群过密(over crowding)和过疏(under crowding)都是不利的,都可能产生抑制的影响。
43、密度调节(regulation of
density)(P90)答:是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食物调节三个内容。
44、非密度调节(P92)答: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45、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iies)答:就是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在生存斗争中对环境条件采取适应的行为;在长期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的种群尽可能均匀地利用环境,在迅速出现随后又消逝的环境中,生物能及时寻找有利的继续生存的地点。
46、种间相互作用(P94)答:异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47、生态分离(ecological
separation)(P96)答:生物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两个生态上接近的种类激烈竞争,其结果是一个种完全排挤掉另一个种,或使其中一个种占有不同的空间和食性上的特化,或其它生态习性上的分离。
48、生态位(niche)(P99)答: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49、生态位宽度(P100)答:是指物种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也就是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总和。
50、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P103)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plant
community,animal commun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51、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P103)答: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52、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建群种(edificator)(P105)答:群落中优势度大的即为群落的优势种。
54、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P106)答:指群种的多少和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
55、群落外貌(physiognomy)(P112)答: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群落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56、生活型(life form)(P112)答:指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下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表现出来的植物类型。
57、群落的时间格局(temporal
pattern)(P117)答:很多环境因素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所以群落结构也随时间而有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格局。
58、生态环境脆弱带(群落的交错区,ecotone)(P118)答:不同群落的交界区域、或两类环境相接触部分,即通常所说的结合部位。
59、边缘效应(edge effect)(P118)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60、群落演替(P119)答:这样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61、演替顶极(P125)答:随着群体的演替,最后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期。
62、生态系统(ecosystem)(P138)答:只要有主要成分,并能相互作用和得到某种机能上的稳定性或可定义为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63、同资源种团(P141)答:指由生态学特征很相似的生物所构成的物种集团。
64、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P143)答: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65、次级生产(secodary production)(P143)答:消费者的生命活动将初级生产品转化为动物能。
6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energy flow of
ecosystem)(P147)答: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费过程。
67、食物链(food chain)(P149)答:生态系统不同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的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68、食物网(food web)(P149)答:通常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69、营养级(trophic
levels)(P149)答:生态学中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70、捕食性食物链(predatory food chain)(P149)答:是生物间以捕食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
71、腐生性食物链(saprophogous food
chain)(P150)答:这是从死亡的有机体被微生物利用开始的一种食物链。(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有机残屑-浮游动物-鱼类)
72、寄生性食物链(parasitic food
chain)(P150)答: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鸟类-跳蚤-原生动物-滤过性病毒)
73、林德曼效应(十分之一法则)(P151)答:所谓“十分之一定律”即叫林德曼效应,各营养层次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值约为10%。
7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matteral cycle of
ecosystem)(P153)答:生态系统中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环境中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循环。
75、生态平衡(P159)答: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调的稳定状态。
76、草原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P179)答:是以各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构成的功能统一体。
77、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P183)答: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们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78、原生性自然资源(primary natural
resources)(P197)答: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79、后生性自然资源(secondary natural
resources)(P197)答:这是在地球的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某一阶段形成的一类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non-renewable
resources,renewable resources)
80、自然保护(conservation of nature)(P204)答:是指人类自觉和有意识地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8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P208)答: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82、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P209)答: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体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83、水体自净(P210)答: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
84、生物塘(P218)答:大多数的污水处理塘因是利用水塘中的微生物和藻类对污水和有机废水进行需氧生物处理的方法,所以又称生物塘。
85、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P219)答: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86、大气污染(P222)答:是指大气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的改变。
87、土壤污染(P232)答: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88、背景值(P232-233)答:通常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土壤中某元素的平均含量作为背景值,以与污染区土壤中同一元素的平均含量进行对比,超过背景值即属土壤污染。
89、土壤净化(P235)答:是指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经生物和化学降解变为无毒害物质,以及通过化学沉淀、络合和螯合作用、氧化作用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或是为土壤胶体牢固地吸附,植物难以利用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作用。
90、土地处理系统(P236)答:是利用土壤以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净化作用的。
91、固体废物(P240)答:亦称废物,一般是指人类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有用的组分后,被弃去的固状物质和泥浆状物质。
92、生态监测(ecological
monitoring)(P247)答: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利用生命系统及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断环境质量,用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关系。
93、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P252)答:是指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浓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的现象。
94、指示生物法(P254)
答: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95、生物测试(P257)答:污染或其它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产生影响。
96、毒性试验(P276)答:是指人为地设置某种致毒方式使受试生物中毒,根据试验生物的中毒反应来确定毒物毒性的试验方法。
97、半致死浓度(LC50)(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P277)答: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引起试验动物死亡的一半的浓度。
98、半效应浓度(EC50)(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P277)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试验动物的一半出现某种伤害效应的毒物浓度.,以表示经毒物短期接触的亚致死毒性。
99、半致死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P277)答:是指在一定浓度下,试验动物死亡一半所需的时间。
100、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277)答:是指在定浓度下,试验动物死亡一半所需的时间剂量。
101、慢性毒性试验(P279)答: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低浓度,长时间的中毒试验,观察毒物与生物反应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对生物无影响的浓度。
102、最大容许浓度(maximun allowable
concentration)(P279)答:是指在慢性毒性试验中,对试验生物无影响的最高浓度和影响的最低浓度之间的毒物阈浓度。
103、环境质量(P282)答:是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而言,优劣是质的概念,程度则是量的表征。
104、环境质量基准(P282-283)答:一般定义为,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而不产生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
105、环境质量评价(P283)答: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
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P287)答:对生态环境质量给以数量化表征,并划分为一定的等级给予评价。
107、环境质量预测(P298)答:是根据环境质量的内在规律及现实状况对未来发展变化做出推断。
108、生态工程(P302)答:一般指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予调控的工程系统。
109、自然环境。(22)答:是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生物有机物体和无机的大气、岩石、水、土壤等各种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发生、发展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110、自养生物。(23)答:其中绿色植物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无机等无机物造成有机物,并释放氧供异养生物使用。
111、人为环境。(P29)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主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112、光补偿点(P46)答: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排放的CO2量相等时的最低光照强度为植物的光补偿点。
113、最低量定律。(P60)答: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
114、阿伦规律。(P61)答:内温同种动物其身体突出部分的比例与外界环境温度因子相关。在寒冷地区的哺乳动物,四肢、尾、耳朵以及鼻有明显地趋于缩短现象,以减少热量散发。
115、种群。(P63)答: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116、年龄锥体(P67)答:分析年龄结构的有用方法,是下到上的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作用,横柱高低位置表示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百分比。
117、阿利氏定律。(86) 答:集群后的动物有时能增加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其种群增长情况较密度过低时为佳,种群有一个最适当的密度。
118、生态位宽度。(100)答:是指物种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
119、成层现象。(P113)答:由于环境的逐渐变化,导致对环境的不同需求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动、植物各有其生活型,其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也各有差异,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排列在空间的不同高度和一定土壤深度中,群落这种垂直分化比就形成群落的层次。
120、同资源种团。(P141)答:是指由生态学特征很相似的生物所构成的物种集团。
121、光能利用率(145)答:是指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质所含的能量与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总量的比率。
123、生物指数(268)答:是指运用数学公式反映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二、填空题
1、概括起来,环境问题包括两大类型,一是 生态破坏问题 ,二是 环境污染问题 。(P1)
2、目前我们面临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分别是 臭氧层的破坏 、 温室效应 、 酸雨 。(P5)
3、温室效应根据其成因可分为 自然 和 人为 温室效应。(P9)
4、我国目前的酸雨属 硫酸 型酸雨。(P13)
5、酸雨污染主要是大气中 SO2 和 氮氧化物 污染造成的。(P13)
6、目前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分别是 人口 、 粮食 、 能源 、 资源 、 环境 。(P15)
7、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奠基阶段 、 建立初期 、 发展期 、 成熟期 四个阶段。(P22)
8、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 纬度地带性 、 垂直地带性 、 经度地带性 。(P22)
9、自然环境包括 生物圈 、 大气圈 、 水圈 、 岩石圈 、 土壤圈 等五大因素。
10、20世纪30—70年代的九大公害事件分别是 马斯斯河谷烟雾 、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 多诺拉烟雾 、 伦敦烟雾 、
四日市气喘病 、 富山骨痛病 、 水俣病 、 多氯联苯中毒 甲基异氰酸盐毒气中毒 。(P30)
11、九大公害事件中发生在日本的公害事件分别是 四日市气喘病 、 富山骨痛病 、 水俣病 、 多氯联苯中毒 。(P30)
12、自然选择的类型包括 稳定性选择 、 单向性选择 、 分裂性选择 三种基本类型。(P38)
1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 形态构造 、 行为 、 生理 的适应。(P41-42)
14、生物的行为适应类型包括 运动 、 繁殖 、 迁移和迁徒 、 防御和抗敌 等类型。(P42-44)
15、生物的生理适应包括 生物钟种 、 休眠 、 生理生化变化 等方面的适应。(P44-45)
16、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 臭氧 、 氮氧化物 、 过氧乙酰硝酸酯(PAN) 等(P47)
17、净化作用按其作用的方式可分为 物理净化 、 化学净化 、 生物净化 三类。(P59)
18、物理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 稀释 、 扩散 、 淋洗 、 挥发和沉降 等途径来完成。(P59)
19、化学净化作用主要通过 氧化还原 、 化合和分解 、 吸附 、 凝聚、变换、综合 等途径未完成。(P60)
20、生物净化作用的主要是通过生物的 吸收 、 降解 等途径来完成。(P60)
21、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种群 。(P63)
22、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 物种 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 生物群落 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
生态系统研究 的基础。(P63)
23、种群生物学的最初来源是马尔萨斯的 《人口[]论》 和沃弗斯特提出的 逻辑斯谛 方程。(P64)
24、种群的基本特征是 空间特征 、 数量特征 、 遗传特征 。(P65)
25、种群密度可分为 绝对密度 和 相对密度 。(P65)
26、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是 出生率 、 死亡率 、 迁入 和 迁出 。它们被称为初级种群参数。(P65)
27、按生殖年龄可把种群中的个体区分为三个生态时期,分别是 繁殖前期 、 繁殖期 和 繁殖后期 。(P67)
28、年龄锥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 迅速增长种群 、 稳定型种群 和 下降型种群 。(P67)
29、动态生命表中所包括的项目有 年龄 、 各年龄开始的存活数目 、 各年龄开始存活分数 、 各年龄死亡的个数 、 各年龄的死亡率
、 生命期望 等(P69)
30、动态生命表又称分为 同龄群生命表 、 水平生命表 或 特定年龄生命表 。(P69)
31、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是 逻辑斯谛增长 。又称为 阻滞增长 。(P78)
32、种群数量变化特征表现为 种群数量消长规律 、 周期性 、及无规律性。(P81-82)
33、种群的内分布型或格局表现为三种类型,即 均匀型 、 随机型 、 集群型 。(P84)
34、种群中个体或集群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状况,表现为 分散的利作用 和 集群的共同利作用 。(P85)
35、种群的扩散有三种形式,即 迁出 、 迁入 和 迁移 。(P85)
36、种群密度调节的途径有三个,即 种内 、 种间 、 食物调节 。(P90)
37、种群密度的种内调节包括 行为调节 、 生理调节 、 遗传调节 等形式。(P90)
38、种群密度的种间调节包括 捕食 、 寄生 、 种竟间竞争 等形式。(P91)
39、种群的生态对策类型包括 r-选择 和 k-选择 两种类型。(P93)
40、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 偏利共生 、 原始协作 、 互利共生 等。(P95)
41、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 竞争 、 捕食 、 寄生和 偏害 等。(P95)
42、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 植物群落 、 动物群落 和 微生物群落 三大类。(P103)
43、人们习惯上根据植物的形状、大小、分枝等外部特征及植物生命期的长短,把植物分为 乔木 、 灌木 、 藤木 、 附生植物
和 草本植物 等。(P112)
44、森林受到破坏后,其恢复过程较缓慢,一般都要经过 草本植物期 、 灌木期 和 盛林期 。(P124)
45、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 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P125)
46、关于顶级群落的学说有 单顶极学说 、 多元顶级学说 和 顶级群落——格局学说 。(P126)
47、生态系统是由 生物 和 非生物环境 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又包括 生产者 、 大型消费者 、 小型消费者
。(P139)
48、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把生态系统分为 淡水生态系统 、 海洋生态系统 和 陆地生态系统 。(P143)
49、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包括 初级生产 和 次级生产 两个过程。(P143)
50、生态系统的各种信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 生物理信息 和 化学信息 。(P158)
51、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是 生态平衡失调的基本结构标志 和 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 。(P163-164)
52、生物圈可归为三大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 淡水生态系统 和 海洋生态系统 。(P168)
53、陆地生态系统按照人为影响的强度不同可分为 自然生态系统 和 人工生态系统 。(P168)
54、海洋生态系统通常可分为 海岸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 和 远洋生态系统 。(P168)
55、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草原退化 、 碱化 、 沙化 、 气候恶化 等。(P180)
56、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 湖泊 、 水库 、 江河 和 海洋生态 等不同类型。(P189)
57、按其产生的渊源和可用性,自然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 原生性自然资源(primary natural resources) 和
后生性自然资源(secondary natural resources) ,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 非再生自然资源 和 可再生自然资源
。(P197)
58、自然保护区通常可分为 核心区 、 缓冲区 、 外围区 三几个区。(P206-207)
59、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质有 无机无毒物 、 无机有毒物 、 有机无毒物 、 有机有毒物 、 其他污染物
等。(P209-210)
60、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可分为 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 、二次处理
主要去除废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 、 三级处理用于去除不能降解的有机物以及氮、磷等可溶性无机物 。(P212)
61、活性污泥法分解水体中有机物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 吸附阶段和 稳定阶段 。(P215)
62、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 含氮化合物 、 碳氢化合物 、 卤素化合物 、 碳氢氧化物 、 硫化合物
等。(P223)
63、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 燃料燃烧 、 工业生产过程 、 交通运输 。(P223)
64、土壤中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即 人为污染源和 自然污染源 。(P233)
65、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无机污染物 ,如 重金属 、 放射物质 ;另一类是 有机物质 ,如 农药 、
石油、甲烷 。(P233)
66、土壤污染的主要发生类型有四种,分别是 大气污染型 、 水污染型 、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和 农业污染型
。(P233)
67、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有 光化学降解 、 化学降解 、 微生物降解 。(P234)
68、土地处理系统的处理方式主要有 漫流或溢流 、 灌溉 、 渗流或渗漏 。(P236)
69、固体废物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 有机废物 和 无机废物 。(P241)
70、固体废物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 有害废物 和 一般废物 ;按其形状可发为 固体的 和 泥状的 。(P241)
71、固体废物按其来源可分为 矿业固体废物 、 工业固体废物 、 城市垃圾 、 农业废弃物 和 放射性废物 五类。
72、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城市垃圾所采用的方法有 填埋 、 焚化 、 堆肥 以及用来制作 沼气 等。
73、指示生物的选择方法有 现场比较评比法 、 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 、 人工熏气法 、 浸蘸法 。(P256)
74、指示生物的指示方式和指示指标有 症状指示指标 、 生长势和产量评价指标 、 生理生化指标 、 行为学指标
。(P258)
75、生物测试方法有 静水式生物测试 和 流水式生物测试。(P275)
76、生态工程的主导过程是 生物再生产 。(P317)
参考题例:
77、组成自然环境的四大要素为:生物卷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78、大气的组成主要包括 恒定 ,可变的, 不定 三个部分组成。(P24)
79、自然选择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稳定性选择, 单向性 和 分裂性 。P38
80、*生理适应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生物钟、休眠 和生理生化变化。
81、变温动物热能代谢水平低不稳定,缺乏 体温调节 机制,体温能随环境的 温度变化 而变化。(P49)
82、水环境中对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化学因子为 溶解氧 ,PH值, 氨氮 ,营养盐类。(P53)
83、*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为空间特征, 数量特征 和 遗传特征 。
84、种群出生率的高低取决于性成熟的速度、 每次产仔数量 和 繁殖次数 。
85、世代平均长度是以 母世代生殖 和 子世代生殖 的平均时间来衡量的。
86、种群的内分布型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即:均匀型型, 随机型 ,集群型 。
87、 分散利用 和 集群的共同利用 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主要方式。
88、密度调节是指通过 密度因子 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 食物 调节三个内容。
89、如果群落主要层的 优势种 由多个物种组成,这些物种称之为 共建 种。8
90、影响某一地区群落中物种数目的主要因素有 地理位置 、 绍经纬度海拨高度和污染。
91、水生群落出现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水中的透光状况、 水温 和 溶解氧 含量。
92、小群落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环境因素 在群落内不同地点上 分布不均匀 的结果。
93、不同群落的 交界区域 或者两类环境的 相接触 部分称为群落交错区。
94、群落的形成主要包括植物的 传播 、 定居 , 竞争 ,以及相对平衡等过程。
95、群落的发育过程一般有 教育初成 成熟期, 衰老期 等三个阶段。
96、群落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的演替过程,称为 进展 演替;反之,如果是由山顶极群落向着先锋群落演替,则称为 逆行 演替。
97、生态系统的四人个基本成分是生产者、 消费者 、还原者、 非生物环境 。
9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 营养 和 空间 。
99、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 信息传递 。
100、捕食性食物链 腐生性食物链 、 寄生性食物链 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三种主要类型。
10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在 生物个体、生态系统层次 ,生物圈三个层次上进行。
10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主要可以分为 物理 和 化学 两大类。
103、*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 抵抗力 和 恢复力 实现的。
104、*生物圈中主要生态系统包括 陆地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 三大类。
105、生物圈中各类生态系统固定能量比例最高的三个生态系统分别为按顺序排列 、 森林 、 海洋 草原。
106、如果森林覆盖率达到 1/3 以上,且 分布均匀 就能维持比较适宜的生态环境。
107、废水、废气 固体废物 及 噪声 被称为现代城市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108、*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原生性 和 后生性 。
109、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可归纳成两个方面 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和 生境的破坏 。
110、废水中的污染物按种类和性质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即:无机无毒物、 无机有毒 、 有机无毒 和有机有毒物。
111、好氧生物处理采用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氧化塘法 。
112、污染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主要发生类型为大气污染型,水污染型, 固废型 和 农业污染 。
113、生物测试方法有 静水式 生物测试和 流水式 生物测试两种。
114、毒性试验是指人为地设置某种 致毒方式 使受试生物中毒,根据试验生物的中毒反应来确定 毒物毒性 试验方法。
115、环境质量评价涉及到环境质量 基准 和环境质量 标准 。
116、生态工程一般指人工设计的,以 生物种群 为主要结构组分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 人为参与调控 的工程系统。
三、简答题
1、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给我们什么启示?(P3-4)
答:(1)环境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库;(2)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3)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环境问题发展和变化的关键是人类。
2、臭氧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中有哪些作用?(P6)
答:首先,它是太阳紫外辐射的一种过滤器。另外臭氧对调节地球气温也有重要作用。
3、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因素有哪些?(P6-P9)
答: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气体,氟里昂等气体。
4、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有何影响。(P12-P13)
答:①加速海平面上升;②导致生物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③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4)还会使疾病增加
5、酸雨污染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P14)
答:①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②减约土壤的肥力;③影响微生物的活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④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
6、环境生态学有哪些研究任务?(P18)
答:(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7、环境生态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哪些?(P20-21)
答:(1)干扰和受害生态系统特征的判定;(2)人为干扰与生态演替的相互关系;(3)受害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途径;(4)重视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研究。
8、污染的环境具有哪些特征(P29)
答:(1)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及食物等环境介质进入人体、生物机体后产生急性或慢性、短期或长期的毒性影响,且影响面大而范围广;(2)污染物一般以浓度低、持续时间长,并以多种每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体,危及健康;(3)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发生转化,其毒性增加减少或富集,使污染物原有性状和浓度发生变化,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4)生态系统统遭到扰乱,稳定性降代低。
9、*说出20世纪30—70年代八大以公害事件中的五个公害事件的名称,并说明其原因和危害。(P30)
答:
公 害 时间地点 毒 物 危 害
马斯河谷烟雾 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SO2粉尘蓄积大气中 几千人出现呼吸道病症,约60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1943年美国洛杉机 汽车排出尾气碳氢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居民眼红、喉痛、咳嗽,严重死亡
多诺拉烟雾 1948年9月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 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出CO2蓄积深谷大气中 药6千人患病,死亡10多人
伦敦烟雾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 酸雾蓄积天空 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4千余人死亡
四日市气喘病 1955年日本四日市 石油厂排出废气 500多人得喘息病,死亡30多人
富山骨痛病 1955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下游 锌冶炼厂排出合金属镉废水 引起骨痛病,至1970年患者达200多人
水俣病 1956年日本水俣湾 工厂排放含汞的废水 中枢神经受损害,听觉、语言受障碍,运动失调,死亡200多人
多氯联苯中毒 1968年日本 米慷油中残留多氯腾苯 1万余人中毒,死亡10多人
甲基异氰酸盐毒气中毒 1968年印度博帕尔市 农药厂毒气渗透 约20万人中毒
10、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36-38)
答:(1)新陈代谢;(2)生殖;(3)遗传;(4)反应及调节。
1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哪些基本类型?(P41-45)
答:(1)形态构造的适应;(2)行为适用;(3)生理适应;(4)营养的适应。
12、光化学烟雾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什么?(P47-48)
答:光化学烟雾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内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氮氧化物、过氧乙酰硝酸酯类组成。空气污染也改变了地面阳光谱的构成。
13、水体热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有何影响?(P50)
答:水体热污染会造成严重后果,首当其冲的是水生生物,水体温度升高含氧量会降低,同时还可以加速其他污染物的化学反应,导致水质恶化,降低或丧失水体自净能力,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危害水生生态系统,也威胁着陆生生态系统,进而影响人类健康。水温升高也降低了水的冷却效率,使工业运转率下降,造成国民经济损失,影响人们的生活。
1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P57-59)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15、什么叫净化作用?净化作用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P59-60)
答:净化作用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物理净化作用有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如大气中的烟尘可以通过气流的扩散、降水的淋洗和重力的沉降等作用而得到净化。如理净化作用的大小与环境的温度、风速、雨量等物理条件有密切关系,也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物理性质,如比重、形态、粘度等。
16、种群数量的变化由哪些基本参数来决定?(P65-70)
答: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7、按博登海默的划分,年龄锥体分为几类型,各类型的涵义是什么?(P67)
答:年龄锥体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左侧的锥体具宽的基部,而顶部狭窄,表示幼体的百分比很高,就是说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的个体却很少。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中间的钟型,说明种群中幼年个体和中老年人体数量大致相等,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可称之为稳定型种群;右侧锥体呈壶型,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表示幼体所占的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种数量趋于下降的种群,可称为下降型种群。
18、简答内禀增长能力的测定方法。(P75)
Ro=∑ Lx MX RO-净生殖率
LX—X龄级的存活率
Mx-X龄级的出生率

T—世代平均长度
Rm-内禀增长能力
19、写出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及表达式中各符号代表的含义(P77)
积分式为 Nt=Noert
--种群增长率
R——种群的瞬间增率(出生率—死亡率)
No--初始种群大小
Nt——时间t时种群大小
T——时间
答:式中No,Nt的定义同前,e为自然对数的底,r是种群的瞬间增长率。以b和d分别表示种群的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瞬时增长率r=b-d(假定无迁出和迁入)。例如初始种群No为100,r为0.5/♀•年。
20、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有何关系(P77-78)
λ=er 或 r=lnλ
答:如果把周限逐渐缩短,由1年→1月→1日……到无限短时,其周限增长率
就接近于或等于r,因周期增长率是有开始和结束期限的,而瞬时增长率是连续的,瞬时的。周限增长率的数值总是大于相应的瞬时增长率。例如以图3-9的假定种群:r=0.5,
=er=e0.5=1.65这就是种群以每年为前一年1.65倍的速率增长。种群的周期增长率和瞬时增长率表3-5所示:
r 种群变化
r>0 >1 种群上升
r=0 =1 种群稳定
r<0 0< <1 种群下降
r=- =0 雌体无生殖,种群灭亡
21、罗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建立有哪些假设条件?(P78)
答:(1)假设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常用“K”表示,当种群大小达到K值时,种群则不再增长,即dK/dt=0。(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3)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带的。(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22、写出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表达式及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P78-79)
答:

23、人为干扰对种群动态有何影响?(P86-89)
答:人为干扰包括有毒化学物质的释放,森林砍伐、筑坝,草原开垦,过度放牧和开垦耕地等其他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压力。
24、种群密度的调节有哪些途径?(P90-93)
答:
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食物调节三个内容。种内调节,是指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制约性调节方式。行为调节,是种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与否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方式。生理调节是指种内个体间因生理功能的差异,导致生理功能强的个体在种内竞争中取胜,淘汰弱者。遗传调节是指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的改变而加以调节的过程。种间调节是密度调节内容之一,它是指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共同资源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过程。食物因素是一种种间关系,动物是异养生物、以动、植物为食。捕食和被食、寄生以及草性动物和植物的关系,都是食物联系。
25、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各类型有什么一般性的特征?(P95)
答:(1)偏利共生:是指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附生植物和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如地衣、苔藓等附在树皮上,但对附生植物种群无多大影响;动物的例子很多,如某些海产蛤贝的外套腔内共栖着豆蟹,它在那里偷食其宿主的残食和排泄物,但不构成对宿主的危害。许多生物学家认为,关系更为密切的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是由偏利共生演化而来。(2)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如蟹背上的腔肠动物对蟹能起伪装保护作用,而腔肠动物又利用蟹作运输工具,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获得食物,又如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身上的体外寄生虫,而当食肉动物来临之际,又能为其报警。这对共同防御天敌十分有利。(3)互利共生:是指两物种长期共同生物在一起,彼此互相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果离开对方就不能生存,如白蚁及其肠道内的鞭毛类的共生。如果没有鞭毛类的共生,白蚁就消化不了木技素。实验说明,用人工除去白蚁肠道里的鞭毛类,它们就会活活饿死,鞭毛类以白蚁吞入的木质作为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同时它分泌出能消化木质素的酶来协助白蚁消化货物。互利共生多见于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还常见的是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间的互利共生。
26、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P104-112)
答:(1)群落的物种组成;(2)群落中的优势种;(3)群落中物种多样性;(4)种间关连与相似性。
27、什么叫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决定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113-114)
答:由于环境的逐渐变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动、植物各有其生活型,其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也各有差异,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排列在空间的不同高度和一定土壤深度中。群落这种垂直分化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成层现象,以陆生植物为例,它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等条件,而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
28、群落的发育有哪些过程?各个过程有何特点?(P121)
答:(1)群落发育的初期:这一时期,群落已有雏型,建群种已有良好的发育,但未达到成熟期。种类组成不稳定,每个物种的个体数量变化也很大。群落结构尚未定型,群落所特有的植物环境正在形成中,特点不突出。总之,群落仍在成长发展之中,群落的主要特征仍在不断的增进。(2)成熟期:这个时期是群落发展的盛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达到最大,建群种或优势种在群落中作用明显。主要的种类组成在群落内能正常地更新。群落结构已经定型。主要表现在层次上有了良好的分化,呈现出明显结构特点。群落特征处于最优状态。(3)衰老期:一个群发育的过程,群落不断对内部进行改造,最初这种改造对群落的发育起着有利的影响。当改造加强时,就改变了其它种类所代替,一批新侵入种定居,原有物种逐渐消失。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植物环境特点也逐渐变化,物种多样性下降,最终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
29、简答水生群落的演替过程。(P123)
答:从湖底开始的水生群落的演替,属原生演替类型,现以淡水池塘或湖泊演替为例,其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4)挺水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
30、简述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P130-132)
答:(1)植物群落的指示作用:植被的特征和组成作用是一个生境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的表达,因而,植被可以成为一种指示。成为这种指示的群落,称为指示群落,只要善于利用野生植被的特点,则野生植被就能够成为自然条件的良好的指示者,现代已广泛地利用植物群落来说明自然地理和气候区带的界限,把群落的主要类型,如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等用来作为大气候的主要类型的指示。(2)植物群落与动物:植被、气候等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外界生活条件,对动物有直接影响,植物群落是动物的栖息地和食物基地。(3)生物群落对污染环境的指示作用:由于人类各种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其污染的性质包括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污染。
31、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的组成。(P139)
32、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42)
答:(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然系统”(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33、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P143-158)
答:(1)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前者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故又称之为植物性生产;(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衬诘拇莺秃纳⒐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生命成分的生存和繁衍,除需要能量外,还必须从环境中得到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功能整体性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
34、生态学金字塔的概念是什么?(P150-151)
答:在介绍生态系统能流模式时曾提到,当能量由下一营养级传递到上一营养级时,势能会逐级减少,直到系统中全部能量变为热能散失到环境中,如果变化这个图的坐标,以纵轴为营养级,横轴为各营养级所含的势能。因为食物链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能满足上一个营养级中少数消费者的需要,至使营养级的能量呈阶梯状递减,于是形成了这种底部宽,顶部窄的圆锥状,称做“生态锥体”,因其形似塔,又被称为“生态学金字塔”

35、试述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P155)
答:生物圈中碳的循环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始于绿色植物并经陆生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第二条途径是海洋生物与大气间的碳交换;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应用是碳循环的第三途径。
36、生态平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P160-161)
答:(1)以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统一为基础;(2)以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为基础;(3)以生态系统热力学理论为基础。
37、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61-163)
答:(1)生态能量学指标:幼年期生态系统的能量学特征具有“幼年性格”;(2)营养物质循环特征:物质循环功能上的特征差异,成熟期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更趋于“闭环式”,即系统内部自我循环能力强,这是系统自身结构复杂化的必然结果,功能表现是由环境输入的物质量与还原过程向环境输出的量近似平衡。(3)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发育到成熟期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增大,包括物种多样性,有机物的多样性和垂直分层导致的小生境多样化等;(4)稳态:是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5)选择压力:实际上这是生态发育过程中种群的生态对策问题。
38、引起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原因有哪些?(P163)
答: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火山喷发、海陆变迁、雷击火灾、海啸地震、洪水和泥石流以及地壳变动等。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严重的,甚至可使其彻底毁灭,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这类因素是局部的,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在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不断提高的当今时代,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而导致的生态平衡失调是最常见的、最主要的。
39、生态平衡失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63-164)
答:(1)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划分为两级结构水平:一级结构水平是指生态系统四个基本成分的生物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散者;二级结构水平是指组成一级结构的划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的种类组成、种群和群落层次及其变化特征等。
(2)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在功能上的反映就是能量流动在系统内的某一个营养层次上受阻或物质循环正常途径的中断。
40、生态系统有哪些调节生态平衡的机制?(P166)
答:(1)反馈机制:反馈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者的作用是相反的。(2)抵抗力:是生态系统抵抗外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
41、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有何特点?(P170)
答:(1)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森林的垂直成层现象形成的各种小生境,发展了种类繁多的动物群落和其他生物群落。
(2)系统稳定性高:森林生态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各类生物群落之间协同进化,使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成分与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
(3)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健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无机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完全在系统内部正常进行,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很小。
(4)生产效力高: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它的生物量最大,生产力最高。
42、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哪些作用?(P172)
答: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自然基础。森林覆盖率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不仅因为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且又属于可更新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圈的正常功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3、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其产出的危害有哪些。(P173-174)
答:就世界而言,工业用材、薪柴用量的增加以及农业的开垦是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世界森林木材的总储量为3400—3600亿立方米,而每年的自然增长量可达66.1亿立方米。据1993年的统计,全世界圆果木总消费量为30亿立方米,其中54%用作薪柴或木炭,这个数字表明,森林的年自然增长量本来是可以满足世界木材需求量的。但从客观上看,由于许多木材生长在无法采伐的地区,从而使世界所有增产的木材没有被全部利用,加之世界森林分享的不均匀性,导致了森林资源破坏的加速。森林资源的破坏在发展中国家要比发达国家快,在这些国家一些城市和广大农村中,薪柴仍是主要能源。森林被砍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开垦农业用地。尤其是当缺少耕地时,小规模生产的农民移向新的森林边缘地区,在砍伐后的林地上耕种粮食,但在一些不适宜生产粮食的地区,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农业的产量少而人口却不断增加。
(1)促进沙漠化的过程,(2)对大气化学产生影响:( 3)引起气候变化、增加自然灾害发生频率,
44、我国森林生态的主要问题是什么?(P175)
答:(1)森林生态系统比例小,地理分布不均匀,(2)系统生物群落结构不合理,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下降;(3)恢复和重建速度很慢。当前,国际上对森林生态系统应占国土比例(具体指标是森林覆盖率)的看法是,只要达到1/3以上且分布均匀,就能维持比较适宜的生态环境。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所占的比例却远远低于此值。所以,既然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更不能满足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的要求,而且其地理分布也极不平衡。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5,而其森林的面积却是全国森林面积的1/2,木材蓄积量的3/4,而人口集中,工农业生产非常发达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所占的比例仅为11.2%。西北和内蒙古中西部等广大地区,其面积约是国土的1/2,而森林生态系统所占的比例却只有1/100左右。
45、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生态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P176-177)
答:(1)促进沙漠化的过程,沙漠化的含义是“生物的潜在生产力降低、破坏、并最终变为沙漠状态”;(2)对大气化学产生影响:大气中的CO2、CH4和N2O是对地球温度和臭氧层产生主要影响的三种气体。(3)引起气候变化、增加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森林的减少将使这种调节功能大为减弱。
46、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对策是什么?(P177-178)
答:(1)加快森林生态战略工程的建设,增大比例、改变格局,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人口集中或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恰恰是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或生态脆弱、自然环境差的地区。(2)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简称农林业,是把农、林、牧、渔等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的经营制度。(3)尽快建立南方用材林基地,我国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多为山区或半山区,其水热条件优越,林木生长块,树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潜力很大,造林后稍加经营管理,10年就可望成林。(4)加强科学管理、发挥现有森林综合效益潜力,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人们的观念现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47、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P179)
答:草原生态系统所处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一般在250—450毫米,而且变化幅度较大。蒸发量往往都超过降水量,另外,这些地区的晴朗天气多,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这种气候条件,使草原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构成上表现了一些与之适应的特点。初级生产者的组成主体为草本植物,这些草本植物大多都具有适应干旱气候的构造,如叶片缩小、有蜡层和毛层,借以减少蒸腾,防止水分过度损耗。
48、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P181)
答:(1)超载过牧:所谓超载过牧,就是指牲畜放牧量超过了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生产的承受能力。(2)不适宜的农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开垦草原一直是增加农田耕种面积的主要途径之一;(3)人类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49、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对策是什么?(P182)
答:(1)实行科学管理;(2)发展人工草场;(3)建立牧业生产新体系。
50、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P183-185)
答:(1)人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以绿色植物为中心的情况截然不同,使自然生态系统营养关系形成的生态金字塔呈现出倒置的情况。
(2)系统能量、物流量巨大,密度高且周转快: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流强度是自然生态系统无可比拟的。
(3)食物链简化,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小: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主体的食物链常常只有二级或三级,即植物—人;植物—食草动物—人,而且作为生产者的植物,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周围其他系统,系统内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地位和作用已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51、试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P184)
答:
52、城市化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P185-187)
答:(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居民与大自然长期隔离:城市化确实使人类为自身创造了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满足了自己的生存、享乐和发展上的需要。(2)污染严重,生活环境质量恶化: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噪声成为现代城市最突出的四大环境问题,被人们称为“四害”;(3)水资源缺乏:现代化城市由于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加之有些城市规模过大,水的需求量剧增,因而水资源的缺乏成为全世界城市的普遍问题。
53、城市环境建设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有哪些?(P187-188)
答:(1)确立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和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主体是人,因此,城市发展战略也必须以人为中心,建立适于人们生活、居住、活动的生态环境。(2)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是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开发、利用、整顿、治理和保护。(3)利用生态观来改造,规划和建设城市:目前国际上在尝试运用生态学方法来改造和规划城市。
54、河流生态系统有何特点?(P192)
答:(1)纵向成带现象:湖泊和水库的水温等变化具有典型的水平分层现象,而在河流中却是纵向流动的;(2)生物多具有适应急流生境的特殊形态结构:在流水型生态系统中,水流常是主要限制因子。(3)相互制约关系复杂:河流生态系统受其他系统的制约较大,它的绝大部分河段受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的制约,流域内陆地生态系统的气候、植被以及人为干扰强度等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4)自净能力更强、受干扰后恢复速度较快:由于河流生态系统流动性大,水的更新速度快,所以系统自身自净能力较强,一旦污染源被切断,系统的恢复速度比湖泊、水库要迅速。
55、人类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干扰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194)
答:可概括三大方面:一是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渣以及农药、化肥等水体的污染;二是对水生生物资源的过捕;三是围湖造田及不合理的水利工程。这也是我国水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人为干扰和遭受破坏的根源。
56、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措施是什么?(P196)
答: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减轻人为干扰的压力,减轻对水质的污染和对水生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
(1)减少污染排放量;(2)实行综合保护措施,提高系统自身的抵抗能力;(3)正确认识水生生物群落特征,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57、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什么?(P199)
答:(1)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这是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的一个共性问题。(2)生境的破坏:生境的破坏包括栖息地的破坏和生境的破坏。
58、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保护生物资源的意义是什么?(P200-201)
答:保护生物资源的意义主要是:
(1)维持生物圈的正常功能;(2)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3)保留更多的遗传基因库,造福于子孙。
59、自然保护区有哪些功能?(P205-206)
答:(1)能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2)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群体的天然贮存库;(3)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4)活的自然博物馆;(5)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6)开展旅游活动;
60、自然保护区有哪些类型?(P206)
答:可分五类:(1)以保持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2)以保护某类特有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3)以保护某些珍贵稀有动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4)以保护特殊风景为主要目的自然保护区;(5)以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产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61、画出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基本流程(P214)
答:
62、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有哪些?(P220)
答: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63、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有哪些?(P221)
答: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64、怎样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P221)
答:(1)污染源和复杂性,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氯、磷营养物质,即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即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这就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困难;(2)营养物质去除的高难度,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磷。
(1) 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
(2) 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
65、怎样防治大气污染?(P226-227)
答: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实质上就是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和区域适应性等作最优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1)制订合理的环境规划;(2)利用大气自净能力;(3)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4)治理主要污染物。
66、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228-232)
答:(1)绿色植物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作用,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主要是靠叶面进行的;(2)绿色植物的减尘作用:绿色植物都有滞尘的作用,其滞尘的大小与树种、林带、草皮、面积、种植情况以及气象条件等均有密切的关系;(3)绿色植物的杀菌作用,大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通常尘粒上附有不少细菌,通过绿色植物的减尘作用,也就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4)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天然加工厂。
67、试分析土壤生态系统的净化机理。(P236)
答: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特别是微生物能分解有机废物,使之矿化为无机营养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土壤形成的基础,也是土壤净化的主要原因;再者,绿色植物不仅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而且具有净化大气中尘埃、气溶胶、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以及细菌等的功能,同时,绿色植物的根还有吸收土壤中某些污染物的作用,这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净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68、固体废物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241-242)
答:(1)侵占土地:固体废弃物不加利用就需占地堆放,堆积量越大,占地越多,据估算,每堆积一万吨渣,约需占地一亩。(2)污染土壤:废物堆置,其中的有害组成容易污染土壤;(3)污染水体:固体废物随天然降水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因较小颗粒随风飘迁、落入河流、湖泊,造成地面水的被污染,固体废物随渗沥水渗到土壤中,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受污染,废渣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洋,会造成上述水体的污染。(4)污染大气:固体废物一般通过下列途径可使大气受到污染——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某些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有害气体;细粒、粉末受到风吹日晒可以加重大气的粉尘污染,如粉煤灰堆遇到四级以上风力,可被剥离1—1.5厘米,灰尘飞扬可高达20—50米;有些煤矸石堆积过多会发生自燃,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也会使大气污染。
69、如何处理城市垃圾?(P243-246)
答:(1)填埋法:这是将固体废物铺成有一定厚度的薄层,加以压实,并覆盖土壤;(2)堆肥法:这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供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进行生化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3)制取沼气:随着天然能源的日渐匮乏,以及废弃固体物对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利用有机垃圾、植物秸杆、人畜粪便、污染等制取沼气,工艺简单、质优价廉,而且严格密封好的沼气池还能提高原料的肥效和杀灭寄生虫卵等,可改善环境卫生。(4)焚化法:为了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减少体积,许多国家对城市垃圾采用焚烧处理方法。垃圾焚化过程大体可分为干燥、燃烧和烧透三个阶段。
70、生态监测有何特点?(P248)
答:(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环境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某一生态效应常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具有连续监测功能,用理化监测方法可快速而精确测得某空间内许多环境因素的瞬时变化,但却不能以此来确定这种环境质量对长期生活于这一空间的生命系统影响的真实情况。(3)具有多功能性:通常,理化监测仪器的专一性很强,测量O3的仪器不能兼测SO2,测SO2的也不能兼得S2H4。(4)监测灵敏度高,生态监测灵敏度高包含着两种含义。
71、生态监测有哪些缺陷?(P249)
答:(1)不能像理化监测仪器那样迅速作出反应,从而可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监测结果,也不能像仪器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它通常反映的只是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或变化水平;外界各种因子容易影响生态监测结果和生物监测性能。如利用斑豆临测O3,其致伤率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SO2对植物的危害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等;生物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状况等都制约着外干扰的作用。相同强度的同种干扰对处于不同状态的生物常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如水稻在抽穗、扬花、灌浆时期对污染反应最敏感、危害最大,而成熟期的敏感性就明显降低;(2)指示生物同一受害症状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增加了对监测结果判别的困难。如许多植物的落叶、矮态、卷转、僵直和扭曲等,大气指化物的污染和低浓度除草剂施用均可造成上述异常现象。SO2对植物的伤害往往与霜冻或无机盐缺乏的症状也很相似。
72、生态监测的意义何在?(P249)
答:尽管生态监测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1)通过生态监测可揭示和评价各类生态系统在某一时段的环境质量状况,为利用、改善和保护环境指出方向;(2_)其次,由于生态监测更侧重于研究人为干扰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可使人们搞清哪些活动模式即符合经济规律又符合生态规律,从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另外,(3)通过生态监测还能掌握对生态环境变化构成影响的各种主要干扰因素及每种因素的贡献。这既能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高科学依据,也可为制定相应的环保管理计划,增强环保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措施的有效性服务,最后,(4)由于生态监测可反馈各种干扰的综合信息,所以使人们能依此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作出科学预测。
73、生态监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249-250)
答:(1)样本容量应满足统计学要求,因受环境复杂性和生物适应多样性的影响,生态监测结果的变异幅度往往很大,要使监测结果准确可信,除监测样点调协和采样方法科学、合理和具有代表性外,样本容量应该满足统计学的要求,对监测结果原则上都需要进行统计学的检验。(2)要定期、定点连续观测,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周期性特点,如生理节律、日、季节和年周期变化规律等;(3)综合分析:对监测结果要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做综合分析;(4)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74、生态监测有哪些理论依据?(P250-253)
答: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不断地改变着环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偿、协同进化,这是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是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监测理论依据的核心。(1)生态监测的基础——生命与环境的统一性和协同进化;(2)生态监测的可能性——生物适应的相对性;(3)污染生态监测的依据——生物的富集能力;(4)生态监测结果的可比性——生命具有共同特征。
75、指示生物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54)
答:(1)对干扰作用反应敏感且健康:即对某种异常干扰作用在绝大多数生物尚未作出反应的情况下,指示生物中健康的个体却出现了可见的损害或表现出某种特征。有着“预警”的功能。(2)具有代表性:从指示效果的角度要求,指示生物的适宜性越狭越好。(3)对干扰作用的反应个体间的差异小、重现性高:许多生物个体差异很大,若以此做为指示生物往往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4)要具有多功能:即尽量选择除监测功能外还兼有其它功能的生物,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76、毒性试验中,如何选择受试生物?(P276-277)
答:(1)该生物是重要的生态类群的代表,在人类或其它重要物种的食物链中占有一定地位;(2)分布广泛,经得起实验检验,易饲养、遗传稳定,因而有均匀群体和足够数量供试验用;(3)该生物拥有相当丰富的背景资料(即生物学、遗传学、分类学及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等);(4)试验终点反应容易鉴别;(5)对毒物反应的敏感性强,但又要具有不易生病、不易被寄生等特点。
77、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质量基准有何区别和联系?(P282-283)
答:环境质量的基准,一般定义为,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人(人或生物)而不产生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或者说环境质量基准是保障人类生存活动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水准,制定环境质量基准有其客观依据及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不同于环境质量基准,环境质量标准具有法律意义,是国家权力机构为了保障人群健康和适宜生存条件,为了保护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阀值所做的强制性和法规。
78、生态环境背景质量的客观表现在哪些方面?(P286-287)
答:(1)生态系统的实体性;(2)生态质量的时空可变性;(3)生态演替的周期性;(4)可度量性;
79、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P304-307)
答:(1)时空结构特征;(2)物质循环功能;(3)生态位理论;(4)种群之间相互关系理论的运用;(5)生态场理论的开拓。
80、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P307-308)
答:(1)明确的目的性;(2)高效益;(3)严谨的科学定量。
81、农业生态工程物质循环和平衡的一般方法和程序是什么?(P317-320)
答:(1)物质循环分析;A。 生态工程系统的营养物质输入量和输出量计算 B。营养营养循环和平衡分析(2)经济效益分析。
82、农业生态工程中的技术经济分析应用到了哪些基本原理?(P321-322)
答:(1)经济效果原理;(2)边际平衡原理;(3)价值转移原理。
参考题例:
*83、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18)
答:(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的外界干扰后,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和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内在规律;干扰效应在系统内不同组分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出现了哪些生态效应以及如何影响到人类,包括各种污染物在各类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变化规律和危害方式。(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物理、化学和生态学方法是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所常用的三个最基本的手段,科学的评价应该是三者的结合,而生态学判断所需的大量信息就是来自生态监测,实际上,生态监测就是利用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各组分对干扰效应的应答分析环境变化的效应程度和范围,包括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动态和群落演替过程。(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执行着不同的功能,被破坏后产生的生态效应亦不同。环境生态学要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危害效应及方式,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包括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管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的措施等。(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采用生态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和解决生态破坏问题,尤其在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上已初见成效,前景令人鼓舞。依据环境问题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生态学对策,并辅之以其他方法来改善和恢复恶化的环境质量,是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包括各种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化的技术等。
综上所述,维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间得到协调发展,这是环境生态学的根本目的。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是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84、请简单解释自然环境的三个基本特征。(22)
答:(1)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的不同而引起热量的差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
℃。根据热量不同可分为若干自然地理带,有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每个带的气候状况、水文特征、土壤类型以及生物各类都有明显的不同。(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地形每升高100米,所温下降0.5-0.6
℃,或每升高180米,气温下降1 ℃
。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所以只要有足够高度的山地,就可以自下而上地划分出垂直自然带,各自然带的植被和土壤呈规律性分布,自然生态系统也呈规律性地垂直交替。(3)经度地带性:这主要由地球内在因素而造成的,如大地构造形成的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变异。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分异,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我国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水分变异是随经度而变化的,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有规律的排列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等。
85、生物对环境适应对生物种群发展的意义是什么。(39)
答:首先是个体数量的增加,动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速度快,能在短时期里获得较多的个体数目,其次是能扩大分布区,由于个体数量增多,密度增加,动物便会逐渐向邻区迁移,并在新的地区生活繁衍,第三是物种的分化,动物对新的生存条件逐渐适应而产生遗传变异,这些变异积累发展的过程使一个种开始逐渐分化。
85、请简单叙述光的生态作用。(46)
答: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谢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一部分被反射到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其余部分投射地球表面。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称为总辐射,其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作为太阳全部辐射的47%,其中直接辐射平均为24%,散射辐射为23%,光质在空间变化总的趋势是随纬度增加而减弱,随海拨升高而增加,一年中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一天中以中午最强,早晚最弱。从生态学上要特别注意光周期的变化,如一昼夜中光照和黑暗。
光的生态作用有四个方面,即(1)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2)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获取营养;(3)光是生物的昼夜周期、季节周期的信号,(4)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86、请简单介绍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P58)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7、请描述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之间的区别。(69)
答:前者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又称同龄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或称特定年龄生命表,后者是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结构而编制的。它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或垂直生命表。
*88、请问种群的密度调节方式主要有哪几种。(90)
答: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它包括种内、种间和食物调节三个内容。
88、试用高斯实验说明竞争排斥原理。(96)
答:现讨论的种间竞争,不包括捕食与寄生现象,而是专指两种生物因为具有共同的食物、空间、水分等所产生的竞争关系,生物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两个生态上接近的种类激烈竞争,其结果是一个种完全排挤掉另一个种,或使其中一个种占有不同的空间和食性上的特化,或其它生态习性上的分离,通称生态分离,也可能是两种之间形成平衡而共存。
89、请说明物种多样性的含意义。(106)
答:物种多样性包括两种含义:一是说明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即丰富度,群落中所含种类数越多,群落的物质的多样性就越大。另一方面是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又可称为群落的异质性,它与均匀性一般成正比。在一个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密度越均匀,群落的异质性就越大。
90、请描述在裸地上群落形成的过程。
答:(1)侵移或迁移:是指植物生活在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一个生境过程,繁殖结构主要是指孢子、种子、鳞茎、根状茎,以及繁殖的植物的任何部分。植物能借助各种方式传播它的繁殖体,使它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新的地方,繁殖体的传播,首先决定于其产生的数量。通常有较大比率的繁殖体得不到繁殖的机会。实际的繁殖率和繁殖体产生率之间差异是很大的,能作为传播的繁殖体,在其传播的全部过程中,常包括好几个运动阶段,也就是说植物繁殖体到达某个新的地点过程中,往往不只有一次传播,繁殖体迁移的续性决定于可动性、传播因子的传播距离和地形等因素。侵移不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群落变化和演替的重要基础。(2)定居:是指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过程,植物繁殖体到达新的地点,能否发芽、生长和繁殖都是问题,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才算定居过程的完成。繁殖是定居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不能繁殖,不仅个体数量不能增加,而且植物在新环境中的生长只限于一代。开始过入新环境的物种,仅有少数幸存下来繁殖下一代,或只在一些较小的一些生境存活下来,这种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称之为先驱种或称先锋植物。这种初步建立起来的群落,称先锋植物群落,对以后的环境的改造,对相继侵入定居的同种或异种个体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一阶段物种间相互关系方面,是互不干扰,这个阶段物种的数目少,种群密度低,因此,在资源利用上没有出现竞争。(3)竞争:随着已定居的植物不断繁殖,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密度加大,资源利用逐渐由没有充分的利用,而出现了物种间的激烈竞争。有的物种定居下来,并且得到了繁殖的机会,而另一些物种则被排斥。获得优势的物种得到发展,从不同角度利用和分摊资源,通过竞争达到相对平衡,从而进入协同进化,更能充分利用资源。
91、分别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139)
答: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指系统内所包括的若干类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从理论上讲,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可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很多,它们各自的生物种类和环境要素也存在着许多差异,然而,各类生态系统却都是由两大部分、四个基本成分所组成。两大部分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或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四个基本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或称环境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包括生物活动的空间和参与生物生理代谢的各种要素,如光、水、二氧化碳、以及各种矿质营养物质。生命系统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按营养方式的不同,这些生物可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两大类。
92、分别说明食物链的三种类型。(149)
答:(1)捕食性食物链:也称牧食性食物链是生物间以捕食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水、陆生态系统中均有这种食物链的存在。如藻类→甲壳类→鲦→肯鲈;小麦→麦蚜虫→肉食性瓢虫→食虫小鸟→猛禽。这种食物链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以食草动物开始,能量逐级转移,耗散,最终全部散失到环境中,有人把由这种食物链所传递的能量称为“第一能流”。(2)腐生性食物链,也称分解链,这是从死亡的有机体被微生物利用开始的一种食物链。如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有机碎屑→浮游动物→鱼类。这种食物链传递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分化和分解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这类食物链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有人将由这种食物链传递的能量称为生态系统的“第二能流”。(3)寄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的食物链,其特点是由较大的生物开始至体型微小的生物,后者寄生于前者的体表或体内。如哺乳类或鸟类→跳蚤→原生动物→滤过性病毒。
*93、请描述生态平衡失调的基本标志。(163)
答:(1)平衡失调的结构标志: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划分为两级结构水平:一级结构水平是指生态系统四个基本成分的生物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散者;二级结构水平是指组成一级结构的划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的种类组成、种群和群落层次及其变化特征等。
(2)生态平衡失调的功能标志: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在功能上的反映就是能量流动在系统内的某一个营养层次上受阻或物质循环正常途径的中断。
*94、简单综述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P172)
答: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自然基础。森林覆盖率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不仅因为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且又属于可更新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圈的正常功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95、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P183)
答: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中心。这里人口密集,高层建筑密集,人材密集,生产力高度发展,汇集着大量的物质和财富,交换着大量的商品和信息。这里有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在流动,又有大量的废弃物排入环境,因而城市是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们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严格地讲,城市只是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按照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城市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尽管在生命系统组分的比例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系统内仍有植物和动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基本上得以正常进行,也还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着各种联系。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城市生态系统确实已发生了本质变化,具有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突出特点。
*96、请简单叙述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P208)
答:一是来自人类的生产活动,使大量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人工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近200万种),以及每天约有成亿吨的固体废弃物排入环境,严重影响了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正常交换过程;另一方面是来自人类的生活活动,如生活污水、垃圾等,据计算,人在一生中(按60年计算)要从外界环境吸收324吨空气、54吨水和32.4吨食物,同时他也向环境排放数量大致相同的废弃物。环境污染可分为气态、液态、固态及胶态四种状态,被污染的对象则为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包括人类),图7—1是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示意图。
*97、举例说明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P228)
答:绿色植物是生态平衡的支柱。绿色植物不仅能美化城市、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而且具有吸收有害气体、吸附尘粒、杀菌、改善小气候、避震、防噪音和监测空气污染等许多方面的长期和综合效果。(1)绿色植物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作用,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主要是靠叶面进行的;(2)绿色植物的减尘作用:绿色植物都有滞尘的作用,其滞尘的大小与树种、林带、草皮、面积、种植情况以及气象条件等均有密切的关系;(3)绿色植物的杀菌作用,大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通常尘粒上附有不少细菌,通过绿色植物的减尘作用,也就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4)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天然加工厂。
*98、请简单介绍指示生物的选择方法。(256)
答:(1)现场比较评比法:适用于植物或运动性很小的生物。选取排放已知单一污染物的现场,对污染源影响范围内的各类生物进行观察记录。对用于大气污染监测的植物来说,特别要注意叶片上出现的伤害症状特征和受害面积,比较后评比出各自的抗性等级,凡敏感植物(即受害最重者)就可选作指示植物。动物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在种类的选择上,人们更注重一些着生种类,在水体中则注重底栖动物;在受害程度的衡量上,多注重生长和生理方面的变化。相对说来,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其缺点是受野外条件下各种因子复杂作用的影响,易造成个体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影响选择结果,另外,对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要求高。(2)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适用于动、植物。将各种预备筛选的生物进行栽培或饲养,然后把这些生物放置在监测区内观察并祥细记录其生长发育状况及受害反应。经一段时间后,评定各种生物的抗性,选出敏感生物。这种方法可避免现场评比法中因条件差异造成的影响,虽然免仍有一些干扰因子影响指示生物选取的准确性,但由于环境条件比较一致,对敏感种类的筛选效率比现场评比法高。(3)人工熏气法:动、植物均适用,将需要筛选的生物移植或放置在人工控制条件的熏气室内,把所确定的单一或混合气体与空气掺混均匀后通入熏气室内,根据不同要求控制熏气时间。动态熏气室是用抽吸的方法,使污染气体不断地进入熏气室,接着又不断被抽出,始终让室内保持浓度一度的污染气体的动态平衡。熏气室装置改进和发展很快,现已有开顶式熏气罩或田间全开放式熏气系统,这些装置更接近于自然状态。人工熏气法的优点在于能人工控制试验条件,能较准确地把握生物的反应症状或观察和其它指标,受害的临界值(引起生物受害的最低浓度和最早时间)以及评比各类生物的敏感性等。(4)浸蘸法:人工配制某种化学溶液、浸蘸生物的组织或器官,如浸蘸严硫酸可产生二氧化硫的效果,浸蘸氢氟酸可产生氟化氢的效果等。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所获结果与人工熏气法基本相符,而且具有简便省时和快速的优点,在没有人工熏气装置时可采用此法。浸蘸法适用于植物,特别是适用于对大量植物的初选。
*99、生态环境背景质量的客观表征主要有哪些?(286)
答:(1)生态系统的实体性;(2)生态质量的时空可变性;(3)生态演替的周期性;(4)可度量性;
1*00、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301)
答:(1)时空结构特性;(2)物质循环功能;(3)生态位理论;(4)种群之间相互关系理论的运用;(5)生态场理论的开拓。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环境是资源库,但其中的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4)
答:环境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库:(1)从其功能和作用的角度看,所谓环境就是人类或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和各种物质资源的总和,即相对于某一中心体的全部客体及相互关系。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类诞生以来作为中心体与自然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之间发生了各种联系,但首先是表现为对食物的需要,而食物就是环境的组成成分。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或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发展,生物要保证种族延续,所需要的条件和物质都只能从各自的环境中获得。人口种群的增长需要更多的粮食,而粮食的增长只能是在提高现有耕地单位产量的同时相应扩大可耕面积,这就意味着现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可见,人类现在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非人类的本意,它是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人类今后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或改变一些生态关系前,要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当前,抛弃“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的旧观念,树立“人也是自然界一成员”的新观念是很重要的。环境是资源库,但其中的资源并非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才是科学和明智的。
(2人类的需求无限的,而资源在一定的时空内是有限的
(3) 人类对资源的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会改善环境,(4) 但过度使用,(5) 会破坏环境,(6) 使资源枯竭。
2、如何正确理解人类、生物生存空间的有限性。(P30)
答:(1)空间的有限性:地球适于人类和生物生存和发展,但是其空间却是有限的。人类主要生活的陆地面积仅占地球的29%,而且还有很多是不能利用的。由于土地面积在人类出现以后的近200万年内相对稳定,很少变化,所以是不可增长的,其位置也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土地是很有限的。(2)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分为非再生性资源和再生性资源。生物虽然属再生性资源,但是在自然界要受到非生物和生物环境因子的制约,所以在具体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人类来说也是有限的。水是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据统计世界淡水储量为3.5亿立方米,只有0.34%与人类生活密切有关。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用水量每年递增4%,到2000年将增加至7倍,水资源危机将继能源危机之后来临。所以认为再生性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3、请用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来讨论计划生育的理论根据。(P75)
答:在无限环境中,因种群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如食物、空间等充分满足,则种群就能发挥其内禀增长能力,数量迅速增加,呈现指数式增长格局,这种增长规律,称为种群的指数增长规律。种群在无限环境中表现出的指数增长可分为两类,
(1)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相重叠,是指生物的生命只有一年,一年只有一次繁殖,其世代不重叠。如一些水生昆虫,每年雌虫只产一次卵,卵孵化长成幼虫,蛹在泥中度过干旱季节,到第二年蛹才变为成虫,交配产卵。因此,世代是不重叠的,种群增长是不连续的。这种最简单的章种种群增长模型的概念结构里,包括四个假设:种群增长是***的,即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没有受资源、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世代不相重叠,增长是不连续的,或称离散的;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种群没有年龄结构。其数学模型通常是把世代t+1的种群Nt+1与世代t的种群N1联系起来的差分方程:
Nt+1=
NtN=

式中N为种群大小,t为是种群周限增长率。
上述模型的生物学含义是假定在一个繁殖季节t0开始,初始种群大小为No(要求雌雄个体数量相等)其初生率为B,总死亡率为D0到下一代t1时,其种群数量N1为
N1=N0+B-D
如初始种群N0=10,Nt=200,即一年增加20倍( ),若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年复一年地增长即
N0=10
N1=N0 =10×20=200(10×201)
N2=N1 =200×20=4000(10×202)
N3=N2 =4000×20=80000(10×203)
Nt+1= Nt 或Nt=N0 t
表示种群为前一年20倍的速率增长,之种增长形式为指数增长或几何级数式增长,周限增长率 是种群增长中有用的参数。从理论上讲,
有以下四种情况;
>1 种群上升
=1 种群稳定
0< <1 种群下降
=0 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一代中灭亡
(2)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种群世代有重叠,种群数量以连续的方式改变,通常用微分方程为描述。
模型的假设:种群以连续方式增长,其它各点和上述模型相同,对于在无限环境中瞬时增长率保持恒定的种群,种群增长率仍表现为指数增长过程,即其积分式为

式中No,Nt的定义同前,e为自然对数的底,r是种群的瞬间增长率,以b和d分别表示种群的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瞬时增长率r=b-d(假定无迁出和迁入)。例如初始种群N0为100亿,r为0.5/♀•年,则以后的种群数如表3-4所示。
表3-4
年 种群的大小
0 100
1 (100)(e0.5)=16.5
2 (100)(e1.0)=27.2
3 (100)(e1.5)=44.8
4 (100)(e2.0)=78.9
…… ……
若以种群数量N,对时间t作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图3-8、A),因此种群的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但以1gNt对时间作图,则成为直线
图3-8 假定种群的几何级数式增长N0=100,r=0。5(仿Krebs,1978)
种群的瞬时增长率r是描述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呈几何级数式瞬时增长能力的。以前所述的内禀增长能力rm就是种群在特定条件下r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瞬时增长率r 与周限增长率 间的关系,其关系式是:
=er
r=1n
如果把周限逐渐缩短,由1年→1月→1日……到无限短时,其周限增长率
就接近于或等于r,因周限增长率是有开始和结束期限的,而瞬时增长率是连续的,瞬时的。周限增长率的数值总是大于相应的瞬时增长率。例如以图3-9的假定种群:r=0.5,
=er=e0.8=1.65这就是种群以每年为前一年1.65倍的速率增长。种群的周限增长率和瞬时增长率表3-5所示。
表3-5 周限增长率和瞬时增长率的关系。
r 种群变化
r>0 >1 种群上升
r=0 =1 种群稳定
r<0 0< <1 种群下降
r=-∞ =0 雌体无生殖,种群灭亡
4、请论述如何利用边缘效应的原理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118)
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其形成需要一定条件,如两个相邻群落的渗透力应大致相似;两类群落造成的过渡带需相对稳定;各自具有一定均一面积或只有较小面积的分割;具有两个群落交错的生物类群等。边缘效应的形成,必须在具有特性的两个群落或环境之间,还需要一定的稳定时间。因此,不是所有的交错区内都能形成边缘效应。在高度遭受干扰的过渡地带和人类创造的临时性过渡地带,由于生态位简单,生物群落适宜度低及种类单一可能发生的近亲繁殖,使群落的边缘效应不易形成。
发育较好的群落交错区,其生物有机体可以包括相邻两个群落的共有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这种仅发生于交错区或原产于交错区的最丰富的物种,称为边缘种。在自然界中,边缘效应是比较普遍的,农作物的边缘产量高于中心部位的产量。
人们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以增加边缘的长度和交错区面积的方法来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说明,鹌鹑放养中对边缘效应原理的应用,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种植同样量的植物,利用增加边缘长度的方法,可提高鹌鹑的饲养群数。我国南方在水网地区修造的一种桑基渔塘,便是人类因地制宜建立的一种边缘效应,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对于自然形成的边缘效应,应很好去发掘利用。对于本不存在的边缘,也应努力去模拟塑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泛运用自然边缘效应所给予的启示,将有助于对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
5、请论述生态系统中四个基本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P140)
答:(1)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在能量获得和物质循环中各以其特有的作用而相互影响,互为依存,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而紧密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这个功能单元。(2)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倘若没有环境,生物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也得不到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因而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但仅有环境而没有生物成分,也就谈不上生态系统。(3)从这种意义上讲,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绿色植物则是核心的核心。,因为绿色植物既是系统中其它生物所需能量的提供者,同时又为其它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而且,就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言,绿色植物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状态,除决定于环境条件外,更主要决定于绿色植物的种类构成及其生长状况。(4)生态系统中还原者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各类微生物,正是它们的分解作用才使物质循环得以进行。否则,生产者将因得不到营养而难以生存和保证种族的延续,地球表面也将因没有分解过程而使动,植物尸体堆积如山。整个生物圈就是依靠这些体型微小,数量惊人的分解者和转化者消除生物残体,同时为生产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营养原料。
6、请论述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生态危害,以及主要的防治措施。(P176)
答:(1)促进沙漠化的过程
沙漠化的含义是“生物的潜在生产能力降低、破坏,并最终变化消漠状态”(2)对大气化学产生影响:大气中的CO2、CH4和N2O是对地球温度和臭氧层产生主要影响的三种气体。(3)引起气候变化、增加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森林的减少将使这种调节功能大为减弱。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对策:基于我
国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加快森林生态战略工程的建设,增大比例、改变格局,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人口集中或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恰恰是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或生态脆弱、自然环境差的地区。(2)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简称农林业,是把农、林、牧、渔等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的经营制度(7) (3)尽快建立南方用材林基地,(8)
我国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多为山区或半山区,其水热条件优越,林木生长块,树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潜力很大,造林后稍加经营管理,10年就可望成林。
(9) (4)加强科学管理、发挥现有森林综合效益潜力,(10)
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人们的观念现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7、如何利用地衣和苔藓监测大气SO2的污染?(259)
答:地衣和苔藓分布很广泛,多数种类对SO2反应敏感的低等植物。SO2的年平均浓度在0.015-0.105ppm范围内,就可使地衣绝迹,浓度达到0.017ppm时,大多数苔藓植物便不能生存。地衣是由菌(真菌)和藻类共生所组成,对SO2最敏感部位是疏松菌丝与藻类共生体部分。。在工业城市中,能常是距市中心越近,地衣的种类越少。就种类而言,重污染区内一般仅有少数壳状地衣分布,随着污染的减轻便出现枝状地衣的分布,在低污染区,叶状地衣的数量最多。地衣对硫疏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如英国以氧化硫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纽卡斯尔城,接近市区周围大气中氧化硫的浓度为每米3200微克,在距市区21英里远郊区采集的地衣中,硫的含量为225ppm,而在距市区4英里处采集的地衣地,其含量高达2879ppm。
表8-8 不同生长季节对大气中SO2最敏感的指示植物
春季和初夏
一年生早熟禾 (Poaa annua L.)
芸苔属 (Brassica spp.)
菲菜属 (Vfola spp.)
鱼尾菊 (Zinnta elegans Jacq.)
蕨类 (Pteridium spp.)
葡萄 (Uitis vulpina L.)
苹果属 (Malns spp.)
白杨 (Populns tremulofdes Michx.)
白腊 (Fraxinus Americana L.)
白桦 (Botula pendnla Roth.)
夏季
苜蓿 (Mediegao sativa’L.)
大麦 (Hordeum vulgare L.)
荞麦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菊苣 (Cichorium endiva L.)
甜瓜 (Cucurbita pepo L.)
甜瓜属 (Cueurbita spp.)
夏末
东方白松 (Pinus strobes L.)
杰克松 (Pinus banksiana Lamb.)
挪威杉 (Picea abies L.)
表8-19 利用寄生地衣监测大气污染的利与弊
利 弊
1、地衣生长慢和生长时间长 1、地衣再生能力弱,暴露在SO2下会死亡。
2、地衣易处理和移植 2、地衣也积累氟、重金属和SO2
3、地衣没有维管系统,易从水溶液中吸收和累积硫。 3、地衣对高浓度SO2反应不快。
4、地衣种对SO2反应可以从最敏感排列成有抗性的序列。 4、在野外统计地衣种很辛苦
5、地衣对低浓度SO2比对高浓度的更敏感。 5、常常需要具有地衣方面的专门知识。
6、地衣种的分布与周围SO2浓度有一个好的相关性
苔藓对大气污染物的反应相当敏感。在具体监测方法上,主要是根据苔藓的分布状况绘制大气污染图。例如日本学者通过对东京周围苔藓的分布调查,将所发现的21种苔藓分面分成了深入市中心的种、扩展到郊区的种、在多尘地区特别丰富的种和仅在农村才见分布的种等四个生态类群,然后根据苔藓分布状况,将本地区分成了五个带,各带的大气污染程度各不相同,若将这些结果再绘制到地图上,即是本地区大气污染图。
8、请论述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生态工程的重要意义。(302)
答:有以生产人们所需要物质的工艺过程,其中包括粮食、蔬菜、生物药品和工业生产等方面,有以治理环境为目的生物工艺过程,如生物氧化塘、湖泊富养化生物控制系统等等;还有以保护自然、保护物种为目的自然保护区的调控系统等方面。目前自然保护区的设计、管理及调控尚处于十分粗放的状态,希望它能达到更高的工艺水平。(1)人类面临环境恶化的背景。于是以现有的农业生产空间为基础,尽最大努力提高现有农业生产空间的效率已成为人类在当代必须着意解决重大课题。这就是生态工程的重要时代背景,也是生态工程面对的重大意义。(2)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巨大浪费。生态工程的建树,为人们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开创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模式。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科学的设计与实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严格保护。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3)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人们曾经以极大的欢心庆贺农业现代化的到来,并以机械化、化肥化及农药化等的全面实施做为现代化农业的主要标志。《寂静的春天》一书的问世,第一次全面地向人类展示出以往所欣慰的现代农业给人们带来的深远的忧虑。于是人们不得不重新去关注生态规律,以求探索这些规律,避免农业现代化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同时还能获取并不少于“现代化农业”所赐给人们的农产品果实。这便成了现代农业的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受到了所有关心农业的人们的注意。农药的实施给农业带来的危害,可以说任何工业都难以相比。依据生态系统中食与被食者之间复杂的关系,人们不难找到一些完全可以代替农药的生物种群,起到保障人们在农业生产中获取更大的收成的效力。实践已经证明,在解决现代农业的诸多问题中,生态工程有着广阔的前途,这也是生态工程得以蓬勃发展的主要社会基础
六、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
1、臭氧层是维持整个地球生物圈平衡的主要因素,它的破坏将可能产生下列生态危害;( 1,2,4 )
①农作作物物减产 ②水生生物生长受害
③金属材料腐蚀 ④人类健康受影响
2、下列几种气体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1,2,3, )
①CH4 ②NO ③CFCS ④NH3
3、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 1,3 )
①《寂静的春天》 ②《人口日爆炸弹》
③《只有一个地球》 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4、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各种要素或条件单位,称为环境因子。如:( )
①工业因子 ②农业因子 ③气候因子 ④生物因子
5、风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它可以导致:( )
①植物传粉 ②小型动物迁移 ③气候变化 ④水循环加速
6、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地再生资源两大类。下列几项属于非再生资源。( )
①阳光 ②矿产资源 ③石油 ④水资源
7、生命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①新陈代谢 ②生殖 ③遗传、变异与进化 ④反应及调节
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对生物种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
①种群个体数量增加 ②动物活动区域扩大
③物种的分化加快 ④物种的遗传变异加速
9、下列哪几项不属于物种对环境的行为适应;( )
①运动 ②种间竞争 ③防御和抗敌 ④取食
10、下列哪几项不属于物种对环境的生理适应:( )
①生物种 ②休眠 ③双重呼吸 ④警戒色
11、生态因子的作用的一般特征有:( )
①综合作用 ②主导因子作用③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④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2、动物的体形随外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这一规律是:( )
①贝格曼规律 ②阿化规律 ③利比希规律 ④阿利氏规律
13、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③洞庭湖中所有的鲤鱼 ④1996年洞庭湖中所有的黄鳝
14、下列( )是表示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 )
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年龄结构 ④性比
15、原生环境是贮藏自然资源的宝库,它起着( )的作用。( )
①保护野生动物 ②贮藏植物资源
③生态实验室、遗传库、信息贮存库 ④生态实验室和遗传率
16、(90)不属于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
①种间竞争 ②捕食者 ③污染 ④温度
17、下列属于种群间正的相互作用的有( )
①竞争 ②捕食 ③共生 ④偏害
18、下列属于种群间负的相互作用的有( )
①寄生 ②原始协作 ③共生 ④偏害
19、群落中优势度大的为群落的。( )
①建群种 ②附属种 ③共建种 ④优势种
20、在原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群落演替为( )
①进展演替 ②原生演替 ③逆行演替 ④次生演替
21、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各类型生物群落的一般规律是( )
①群落结构复杂,生态位小 ②群落结构复杂,生态位大
③群落结构简单,生态位小 ④群落结构简单,生态位大
22、下列生物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 )
①大熊猫 ②羊 ③猫 ④狗
23、下列生物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有( )
①兔 ②羊 ③牛 ④狗
24、一个能独立发生功能的生态系统至少应包括( )
①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无机环境 ②消费者、还原者、无机环境
③生产者、还原者、无机环境 ④生产者、消费者、无机环境
25、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下列(143)项:( )
①生物生产 ②能量流动 ③物质循环 ④信息传递
26、( )的生物生产力很低,所以被称为“生物学的荒漠”
①沙漠 ②海洋 ③沙漠和海洋 ④草原
27、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166)实现的( )
①信息传递 ②恢复力 ③反馈 ④抵抗力
28、(166)通常被看作生态系统反馈机制复杂和完善与否的一种结构上的标志( )
①后备力 ②恢复力 ③反馈 ④抵抗力
29、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 )
①环境污染 ②工业用材 ③农业开垦 ④房?薪
30、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以(213)为主。( )
①真菌 ②藻类 ③原生动物 ④细菌
3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 )
①卫生清理法 ②生物膜法 ③活性污泥法 ④氧化塘法
32、在土壤自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①微生物 ②植物 ③植物和土壤动物 ④土壤动物
33、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城市垃圾所采用的方法有:( )
①填埋 ②焚化 ③制作沼气 ④堆肥
34、生态监测中所说的指示生物通常具有(254)特征。( )
①健康 ②对干扰于抗反应敏感 ③有代表性 ④有多功能
35、在急性毒性试验中,LC50是指。( )
①半致死浓度 ②半致死剂量 ③半致死时间 ④全致死剂量
36、生态环境背景质量的客观表征有:( )
①实体性 ②时空可变性 ③可度量性 ④周期性
37、环境质量的高低,应该以它对(287)的适宜程度作为判别的标准。( )
①人类 ②生物质量 ③人类健康 ④生物
38、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是( )
①明确的目的性 ②实用性 ③高效益 ④严谨的科学定量
39、环境生态工程的关键效益是( )
①社会效益 ②经济效益 ③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④净化环境的能力



 
 
考试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考试:

  • 下一篇考试: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