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节后水土闹不服 气候差异有“说道” |
作者:卢健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11 17:52:5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不少人趁着这难得的7天假期,天南海北跨越几千公里来上个长途旅行。然而,有些人乍一到目的地,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渴望已久的当地传统小吃还没吃上几种,浑身上下就不舒服了,轻一点的睡不好觉,严重些的皮肤起了痘痘,甚至有的人还心慌气短、上吐下泻,严重影响了旅行的好心情。这是怎么回事儿? 南与北、高与低的地区气候差异易引发身体不适 其实,这是由于人们随着地理与气候环境的大幅度改变而发生的身体不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土不服”。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式功介绍,水土不服的一个主要诱因是地理区域跨越比较大,旅行地的气候环境跟长期居住地有显著不同。尤其是现在秋分已过,夜长昼短的特征日渐凸显,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此时西北地区民间有句俗语“早穿棉,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这种气候特点。王式功说,但是南方地区相较于北方,早晚温度差异仍然较小,因此,当长期居住在南方的人们到北方旅行,如果还按照南方的习惯,晚上没有及时添加衣服的话,就容易着凉,加剧身体的不适感。 反过来,如果北方居民到南方地区旅游,同样也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王式功介绍说,我国南方属热带、亚热带,而北方属温带、寒带,由于人对气候环境有适应性,出生并长久居住在北方的人,其体表汗腺没有出生且长期居住在南方的人发达。“所以说,有些北方人到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可能呆上没几天,脸上就起一些痘痘,这与汗腺功能有关。”王式功说,因为南方温度比较高,通常需要排出更多的汗液来降温。但是北方地区的人一般来说排汗功能稍弱,到南方炎热地区,其排汗量满足不了需要,有些毒素无法及时排出,因此容易长痘。 除此之外,如果外出旅游或进行商务活动的人们在平原和高原之间进行快速转换,也容易因海拔高度不同,空气中含氧量存在差异而产生身体不适。王式功指出,以北京和拉萨为例,两地海拔相差较大。相比之下,拉萨空气稀薄,含氧量较少。若北京地区的人乘飞机一下子飞到拉萨高原地区,其身体不得不进行生理调节,呼吸变得急促,迫使血液循环加快,结果是,人们感到不舒服,晚上睡觉甚至会被憋醒。 另一种相反的情况是,高原地区的人一下子“降落”到平原地区,由于吸氧过量,容易出现“醉氧”现象。“这种说法很形象,喝酒喝多了会‘醉酒’,那吸氧吸多了就会‘醉氧’。”王式功解释说,在高原缺氧地区呆久了的人,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较强,到了低海拔地区后,红细胞仍然在高效率运输氧,身体获得的氧气过量,人会觉得头晕、疲倦,想睡觉。 水文、地质差异也是诱因之一 “除了气候因素外,不同地区之间水文、地质的差异也是水土不服的诱因之一,这也是‘水’‘土’这两个字的表面意思。”王式功举了一个例子,居民饮用的水有“软”“硬”之分,差别在于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含量的多少,其中硬水的含量要多,软水的含量要少。喝惯了软水的人偶尔大量饮用硬水,会造成肠胃功能紊乱。 此外,长期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人们会产生一套专门“对付”当地有害细菌和病毒的免疫系统。到了新环境后,人们需要抵抗的细菌和病毒种类因为与长期居住地不同,免疫系统一时无法应对,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遭到细菌入侵产生疾病。 “虽然 ‘十一’过去了,但现在仍属秋季,是一年中外出旅行很适宜的季节,所以对于那些打算在近期进行远距离旅行的人来说,仍需要采取防范措施,以防水土不服。”王式功提示说,比如南方地区的人到北方旅行,要多带几件外套,在夜间凉意浓的时候穿上,以防感冒。而对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的人来说,在条件允许时可以选择一个“中转站”。比如从北京到拉萨,可以在兰州或西宁这样海拔介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城市短暂停留一两天,让身体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以利于旅游或商务活动期间的身体健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