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秋大话月饼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5 16:33:3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说到中秋,人们自然把它与月饼联系起来。中秋佳节,人们品尝月饼,怀旧思乡,阖望团圆,已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风俗。于是,月饼就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遍观今年国内的月饼市场,从南到北,人们注意到,文化色彩较之过去浓郁,文化品位较之过去大为改观,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越来越显得厚重高雅。这首先表现在包装的精致典雅与古色古香。从简易包装到塑料包装,从印制精美的纸盒到绝妙精巧的金属盒,这是月饼文化的一大进步。不少月饼的包装,用特有的国画技法描绘出传统的古典仕女图、寿星图、奔月神话传说图,又有或明月或青松或鹤或龙,总之用种种富于想象的表现吉祥的长寿的情思的怀念的描绘手段,创造出“中秋佳节倍思亲”那团团圆圆的艺术氛围。然而,创作者似乎觉得仅此还达不到“月饼文化”的最佳效果,便在月饼的名称上大动脑筋,于是就有了“中华秋月”、西施醉月”、“嫦娥奔月”、“七星伴月”、“银河月夜”、“三谭印月”、“八仙赏月”、“彩龙戏月”、“五仁罗汉”、“冰片莲蓉”、“金惠飘香”之类的极富民族文化色彩的月饼,更有妙者,把包装与视觉(画面构图)、味觉(月饼香味)与听觉融为一体,把特有的音乐设备装入辉煌耀眼的金属器皿中,制造出带音乐的“音乐七星伴月”饼,把月饼变成了“综合艺术”,把“月饼文化”及其情调升到极致。

  当然,也有不追求豪华型的,更着重于追求文化内涵的深层次,便辅之以诗,常见的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有引用李白的“月光如水水如天,碧天如波夜云轩。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再配以古典八女图,一派古色古香,大有不吃月饼便自醉的感觉。更有创新者,或点化古诗的,如“中华秋月”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中华秋月共心田”,就点化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程人未还”句;又如“月饼冠”的“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则点化于唐代诗人王维
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朱萸少一人。”这一点化,意思大变,绝对没有“一轮寒月冷如冰”的孤独苍凉。

  月饼与诗,月饼与古画的艺术结合,其诗情画意荡漾出一种意境,或空旷高远,或豪放恬淡,或宁静缠绵,或欢快祥和……这一切,便构成了“月饼文化”的斑澜世界,其总主题就在于表达一种情绪:思亲、怀念。因而,可以说,吃月饼就是吃一种情绪、情调。

   人们心中的高尚礼品,包装华贵典雅,有浓厚的节日色彩,自古以来,人们互相送赠,礼尚往来,已有缺一不可之感觉。 
   
    一、 月饼的制作工艺 
   
   以莲蓉馅料为主,其他馅料次之。随着生活水平之改善,近几年来月饼种类不断增加,档次也相应提高,从工艺到口感都发生很大变化。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强制性国家标准CB7718-94《食品标签用标准》的要求,规范包装.其中注意包装产品的标识、标注.月饼的包装要注明名称、配料表、净含量(标明块数)、制造单位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存期,以及产品标号、贮藏指南.如有添加辅料或食品添加剂的须标注配料表.包装是最后一度工序,每一个包装人员都是产品质量检查员,任何不合格的产品都不能包装,更不能流入市场。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