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真的存在吗?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知道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5/23 10:12:4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提到速读,我们很容易把它和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等词语联系起来,这是一组让大家觉得很神奇的词语,充满了好奇。所以有很多人来问我:学了速读是不是就能成为武侠小说里那些高手(类似于金庸笔下黄蓉的母亲一样的人物)?或者直接问:速读能帮我提高成绩不?还有的人说:我还有一个月就要参加研究生或公务员考试了,速读能让我成功吗?等等。那么现实中真的存在这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能力吗?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出处: 一目十行: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出自:《梁书·简文 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或宋·刘克庄《杂纪六言五首》:“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过目不忘: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出自 《晋书·符融载记》“符融下笔成章,耳闻则育,过目不忘。”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正确含义和理解: “一目十行”在快速阅读中一般是指其超人的快速阅读技能,最起码是一目半页的视读水平与能力;“过目不忘”则是指阅读后具备能准确记忆回述的超强能力。 国际速读界普遍认为阅读活动是读者对自己需求的一种选择的过程,“有效的阅读不产生对全部语言成份作精确的知觉和辩认,而是取决于读者选择最少的最有生产力的和对首次预测最必要的语言提示”(肯尼斯·古德曼《国外阅读教学研究》)。也就是说,阅读不是百分之百的汲取,事实上也不需要对所读文章或书籍采取百分之百的吸收和记忆。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筛选的过程。由于个体的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识积累,不同的阅读的目的和兴趣,呈现不同的信息选取过程,即使对于熟读成诵的内容,也呈现不同的感悟程度。这一点从我们成人的阅读经验中得到了认证,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时候,吸收的不是全部内容,而是各自感兴趣的观点、思想乃至于重要的语句。 如古代诸葛亮和徐庶等人一起读书,他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最后终为雄才大略,辅佐刘备得三分天下。又如列宁看书习惯于一目十行,迅速抓住整段整页的意思。他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己看过的书竟达16000多册。巴尔扎克曾对快速阅读做过详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如他在《路易·拉别尔》一文中写道:“在阅读过程中,他吸收思想的能力是罕见的。他的目光一下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义的速度与眼睛的速度相等,往往是一个唯一的词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义。”这就是说,对文章的内容不是读懂的,而是看懂的。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科学解密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其实是一种“瞬间记忆”,“瞬间记忆”是一种重要的短时程记忆,它负责将“正在经历”的信息进行短暂的储存和运用。研究表明,瞬间记忆的好坏和人类智商有相关性。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澄宇课题组采用先进的光遗传方法,证实了“瞬间记忆”的幕后“操纵者”为大脑内侧的前额叶——额头后面的一片大脑区域。当“瞬间记忆”正在进行时,内侧前额叶负责信息的“暂时存储”,而当“瞬间记忆”任务基本完成后,信息的“续存储功能”就会转交给其他脑区,这时,内侧前额叶会转而负责发出抉择行为的指令。他说,而且,内侧前额叶皮层在延迟期间的活动只在学习阶段起作用,所以一个人工作记忆能力的强弱,与是否学得快也许有关系。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 “瞬间记忆”的学名为“工作记忆”,是一种用“秒”来衡量的短时记忆。“它好比电脑里的‘临时缓存’,负责存储思维的中间结果。例如,做心算28×71时,工作记忆强的人,就能把中间过程的计算结果预存在大脑里,最后完成相应运作。”李澄宇说,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项智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工作记忆的参与,这就是为什么身患老年痴呆、中风等疾病和衰老的人,他们的工作记忆会出现缺陷。大脑前额叶占人脑皮层总量的30%,现有研究已初步证实,“瞬间记忆”的好坏与人类的智商存在着相关性,与先天的基因也有相关性,但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也能提高“瞬间记忆”能力。 个人经验总结: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是一种真是存在的能力,但有一定的夸大性。要达到这种能力,一是先天的天赋优势,其次后天的一些专业练习也可以帮助提升这种能力。经过系统训练,一目两三行,三四千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是大部分人都可以达到的,更高的可能就需要一定的天赋 + 坚持不懈的训练了。但是,速读不可能完全的过目不忘(一字不差的记忆),速读记忆是一种眼脑结合,高效处理信息后的理解性记忆。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