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用“农场云”轻松种菜
作者:叶晓婷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7/5 16:16:1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傻瓜化种植是愿景


各类传感器和气象站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通过无线传播的方式发送至控制中心,在处理系统——农场云物联网与计算应用平台中集合,便可供农业生产者参考。孙锐回到控制中心为记者做了演示,她在电子显示屏边上的一台电脑前,打开农场云界面,输入账号登陆后,资源、计划、生产、销售、加工、履历、分析等模块一一呈现。她点开“资源”模块,呈现出番茄联合国园区的谷歌航拍地图,“每个棚的位置都可以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棚顶上有什么东西都可以添加,会有对话框,比如添加棚室面积、放置的传感器,所种植的作物品种等。”孙锐解释道。

农场云系统还包含健康评价管理,可展现大棚管理情况。“如果理想的管理状态是100%的话,我们现在的水平差不多是80%。”孙锐介绍,这套系统还有农事记录功能,记下哪个棚每天都干什么了,比如施肥、浇水、除虫、除草等,不过需要人工录入。

在生产模块下,她点开48号棚,页面上有一些数据点与长方形框,“这些是生长框,如果传来的数据偏离了生长框,不在框内,就说明那个条件不适合生长,就得调整。另外,系统还有病虫害预警功能,各种病害发生的几率有多大也会表现出来,它会综合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评估;还有一个数据是‘积温’,就是作物成熟度预报,指导我们适时采摘。”她说,这有利于精准化种植,因为有内置指标在限制着,这么一来,对种植环境的调整和控制就有依据,“过去农民是凭经验,物联网是凭数据。此外,它还有数据积累,可为往后的种植提供参考,是一种决策参考。”

孙锐强调,凭经验种植,往往有滞后性。“用了物联网,我们可根据提示预先调整作物的水肥情况,如果凭经验,可能只能通过观察土干没干、植物打不打蔫儿来决定是否浇水,那时可能已经出问题了。”

孙博士打了个比方说,传统农技师就像一位大夫,年纪越大,种的植物越多,越有经验;而采用物联网后,越来越像傻瓜种植,未来的智慧农业,让普通人都能种菜。让农业傻瓜化,正是孙博士的愿景。

孙锐认为,物联网适合应用在规模比较大的园区和棚室较多的那种。番茄联合国园区有103个大棚,包括孙博士在内共有8位技术人员、60多名工人。“一个技术员,每天走十几个棚是没有问题的,但走上百个棚就吃不消了。有了物联网,通过视频就能对每座棚的环境条件、生产状况有大体了解,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 

番茄联合国有上百种番茄,记者也有疑问,不同品种番茄的种植所采用的评估系统是否不同?

孙博士说,这其实涉及模型的建立问题,从原则上讲,根据不同品种的生产特点应该建立不一样的模型,但现在采用的是相同的模型,因为涉及用户和物联网经营商之间的技术磨合。模型指标的界定主要根据行业指标,以及自己园区的要求。

番茄联合国生态餐厅里种植各种蔬菜,自给自足。室内空气由于有了众多植物而格外清新。


社区里的电子配货柜


“物联网还有利于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使监管力度更强了,比如消费者监管生产企业、公司监管员工等。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二维码,就是让消费者监管我们的企业。”孙博士举例,用智能手机扫描其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会进入一个界面,显示产品的成熟度是多少,生产基地、生长环境指数、品质,采用了哪些农事措施、种植者是谁、品牌、公司简介、大棚工人、地址,完全可追溯;还有产品的适合人群、食谱推荐等,消费者还能互动评论。

在控制中心,记者看到了两组类似超市存包的柜子。“这是电子配货柜,也是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主机柜和储物柜组成,是一种智能化物流配送终端,一般放在小区里,它融合了多项技术,如无线传感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其使用方法是,通过电子订单,番茄联合国的服务人员将消费者订的农产品按时放到柜子里,然后货柜信息及密码会发送到客户手机上,客户就能知道订的菜已经到达自己所在小区的配货柜里,下班回家时就可以拿走。当货物逾期未取,配送柜将自动报告管理平台,通过客户服务提醒收货人。多次通知后仍未取货,系统将自动通知送货方回收货物。

番茄联合国景观棚里培植了近10株“番茄树”。它们状如大伞,无数晶莹剔透的红番茄挂在棚顶。


大龄农场工人还不会用


说起物联网运用的问题,孙博士介绍,其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高,普通农企难以支撑。番茄联合国的物联网建设投入约七八百万元,每年的运营维护费用也在一二十万元左右。“物联网并不像化肥和农药那样能直接产生效益。”孙锐表示,对农企来说,物联网投入压力巨大。

“农场云这套系统的功能挺多,设计得挺好,但没有完全用起来。我们园区还算应用水平比较高的,但最多也才用了百分之六七十。”孙锐说,该公司的系统有近10项功能,但常用的只有温室实况监测、成熟度预报、病虫害预警等,尽管有几栋温室在技术上实现了智能滴灌和自动开关风口,但“在实际生产中,手动还是排第一位”。“我们只能使用它的部分功能,其他功能我们还不够熟悉,没应用好,这也和我们的需求相关。就像一台电脑有很多功能,而常用的只有部分功能。目前运输配货的应用,我们还有点薄弱,因为农庄以采摘和礼盒购买为主,单独配货的量还不太大,用不上这套系统。”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工人大多是大龄农民,很多人连手机都没用明白,更不可能使用物联网,很多工作都是我们8人团队在做。未来如果有年轻工人融入进来,我们就能省心不少。现在我从物联网得知情况后,还得亲自告诉工人怎么操作。”这是孙博士的困扰。其同事张重阳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在团队里负责硬件和软件的维护,在工作过程中经常碰到是传感器被工人弄坏的情况。“他们不懂这些东西,插在地里的湿度传感器,他们可能不懂,很容易就弄断了。”

在孙博士看来,这样的困局目前难以通过招年轻工人来破解,因为年轻人不愿参加农业劳动。“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整个社会对智慧农业认识的进步,不是我们一个园区就能解决的问题。”

番茄联合国蔬菜大棚内配有360度全景摄像头,可清晰观察作物长势。

番茄联合国“物联网程控中心”里的电子显示屏,由24块小显示屏组合成,左侧是信息显示区,右侧实时播放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及员工工作状态。

番茄联合国景观棚里,工人们将菜园子改造成了艺术园。

“番茄联合国”因每年栽培上百种番茄而得名

电子配货柜,也是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主机柜和储物柜组成,是一种智能化物流配送终端。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