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新能源汽车:中国能否及时跟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慧聪网能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6 9:10:1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规模浩大的北京车展年年火爆,似乎没人会有理由不关注它。然而,当记者联系一家甲醇燃料企业老总时,他却表示漠不关心,“我们燃料企业和这些车商没有多大联系。”

    一句无意的话却似乎道出中国车与新能源的尴尬关系。

    未来汽车市场竞争的序幕

    事实上,没人能够否认能源与汽车的亲密关系。庞大的汽车群每年要消耗掉我国汽油总产量的85%,柴油总产量的20%。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也就是说,到那时汽车将要“吃”掉一半左右的自产、进口石油。中国早就不再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石油出口国,新增的石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3.8%。2003年中国进口9100万吨原油,比2002年增长31%。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预计要达到4.5亿吨左右,那个时候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

    同样的问题摆在全世界面前。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石油的57%被消耗于交通领域。全世界汽车保有量目前约为8亿辆,同时还在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需求与常规供给之间将开始出现净缺口,这个缺口将在2050年达到500亿桶。

    不久的将来汽车靠什么“加油”,成了全世界都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未来汽车市场竞争的序幕已经拉开。

    世界各大主要汽车厂商都在研究能够替代石油的新能源汽车。柴油汽车、电动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天然气汽车、甲醇汽车、乙醇汽车、二甲醚汽车、生物柴油汽车等纷纷登场。

    资料显示,目前替代燃料汽车已进入实用阶段。其中最容易投入使用的是液化石油气汽车与压缩天然气汽车。这两种类型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新型柴油发动机技术目前在全球汽车界都已经实现商业化运作。特别是德国大众集团与博世合作的柴油发动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欧洲成功实现了大批量商业化。另外,乙醇汽车将逐步投入大规模使用,二甲醚等合成燃料将在10年后获得快速稳定增长的市场份额。

    同时,由于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现的现实性,节能、环保效果明显,混合动力汽车成为业界认为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但是,混合动力汽车是在牺牲了部分环保利益的基础上来满足目前人们对汽车环保的基本要求,结构上和生产工艺都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混合动力汽车被认为是传统汽车时代向电动汽车时代的过渡车型技术。但现阶段,混合动力汽车还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据估计会有20年以上的较长市场周期。

    此外,纯电动汽车则在等待技术突破。由于目前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性能不如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而且成本较高,因而它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成本有效控制的竞争下发展压力较大。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