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心理专家:疏导"心理堰塞湖"是一项系统工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7 20:14:0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让老师和家长们有一个欣慰的寄托

    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妇女林发秀,她14岁的儿子遇难,丈夫至今下落不明。从5月12日到21日9天时间,林发秀竟然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情绪极度压抑,吃饭、睡眠情况很差,头疼。

    “儿子什么东西都没留下”、“一闭眼都是惨烈的回忆”,直到见到在心理志愿者引导下玩耍的孩子,林发秀才落下第一滴眼泪。她一再重复着对北京胸科医院心理医生乔兵说过的话,而且只有这两句话。

    “放松,用最舒服的姿势,吸一口气,然后像皮球一样把气一下放掉。”乔兵先引导林发秀放松。深呼吸后,林突然说:“人生就是一声叹息啊。”她表示,心里舒服了很多。

    让乔兵没有想到的是,在鼓励林发秀的时候,周围渐渐围了一圈儿妇女。有的人失去了女儿,有的人没了孙子,有的人身有残疾还要照料4个孩子……

    大家互相倾诉。

    随后,乔兵让这些妇女与亲人告别:“儿子,你放心去吧,妈妈会好好活下去,妈妈会永远记得你的。”“女儿,你走得太快了,妈妈多想你啊,妈妈愿你早日投胎,和前生一样做个好人,好好地活着。”

    乔兵说,做告别也是心理疏导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可以让心智较为成熟的生者有一个寄托。

    除了学生和家长,老师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反应。

    昨天,在绵竹新市体育馆门前,记者见到了板桥学校的张老师。他是专门来请心理专家跟他一起下乡做家长思想工作的。而就在前一天,志愿者们见到他时,他还表现出精神恍惚的症状。

    地震当天是张老师的生日,他亲眼目睹了学生被埋的过程。震后,他又接受了收集地震照片的任务。他近日睡觉总是做噩梦,并且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

    到绵竹服务的专家对张老师进行了紧急的心理干预,从稳定到创伤暴露,最后治疗安抚。整个过程由4名专家联合进行,他们中有学者,有两名临床医生,他们自称是“多管齐下”。

    通过放松,建立信任关系,情绪宣泄,重新与正常生活建立联系,树立信心,并配合专家开出的药物治疗方案,记者见到张老师时,他已经明显好转。

    疏导“心理堰塞湖”是一项系统工程

    专家志愿者成员马皑,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他说,灾难后的应激心理创伤就像地质现象中的堰塞湖一样,都具有突然形成封闭、高压的特点,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尽管短时期内很平静,但是泥沙沉积,一旦遇到雨天,水的清洁程度远比不上水库中的水。因此,首先要清淤,然后要疏导。

    他说,应激反应同样存在长期隐患、延后反应的特点。瞬间高压使得人们心理恐惧,悲伤自责,形成“心理堰塞湖”。因此要先通过倾诉掏空泥沙,然后通过疏导开一条渠,形成活水,即正常的人际交往。

    因此,解决“心理堰塞湖”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据团中央有关人士介绍,团中央派出的几个专家心理援助团将定点长期接力,并将有针对性地实行对口帮扶,长期援助。此外,对于当地心理救助专业志愿者和专业人士的培训,近期也已陆续展开,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心理志愿者留下来不走。

    记者在灾区现场欣慰地看到,随着专家们工作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去专家团那里寻求帮助,其中也有志愿者和救援人员。只要拥有信心、勇气和智慧,我们就有能力应对这场面向全中国人心灵的持久挑战。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