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画下你当下情绪
作者:王琼  文章来源:重庆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9 10:00:00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互动

    凯特看图读心

    大妈感叹太准了

    没有复杂的线条也没有鲜明的色块,在本报征集的10位体验者中,甚至有些人从未拿过画笔,当他们放下束缚后,他们会画出怎样的情绪?外国艺术家凯特能感受得到吗?昨日,记者挑选了三代人的部分作品,让读者和艺术家们玩了一次“猜猜猜”,最后发现,原来艺术是没有语言隔阂的。

    作者:颜玲,58岁,退休

    作品:《五线谱》

    颜大妈从来没有画过画,费了半天劲才挑了一只橘黄色的画笔,然后在白纸上画了5根弯弯曲曲的线条,随后,她又端详了这5根线几分钟后,最后在这几根线条上加了两颗类似樱桃的东西。

    凯特解读:大妈应该很喜欢音乐吧!你看,这些线条和大樱桃配合在一起,多像五线谱啊,而且大妈的心态很年轻哦,生活态度也很积极,不然为什么会选择橘黄色呢?

    颜玲自解:天啊!她怎么知道我是这样想的呢?我在画画的时候,心里一直在想《红旗飘飘》这首歌,因为我每天都要去跳坝坝舞,放的就是这个音乐。我一直觉得我们看不懂艺术,没想到自己的生活居然能和艺术那么接近。

    作者:陈先生,35岁,某公司市场客户总监

    作品:《几何图形》

    在一旁观望了很久,在活动快要结束时,陈先生才拿起了画笔,没有半点思考,他在白纸上画下了许多我们大家都十分常见的符号,比如五角星、圆圈、方块、三角形等等,然后他叹了一口气,将画递给了凯特。

    凯特解读:你的工作跟工程有关系吗?感觉上杂乱啊,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困惑呢?

    陈先生自解:虽然我不是做工程的,但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繁杂的事务,又要权衡每个人的利益关系,我觉得真的很累,也很困惑,在画画前,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自己身上的束缚太多,现在我画完画,心情忽然轻松很多!

    作者:杨晋,25岁,某日企工程师

    作品:《你真漂亮》

    杨晋是所有参与活动的读者中,唯一学习过绘画的。他的画相对比较写实,画面的上方是艺术家凯特的头像,背着一片山,向左眺望,下方是他自己的画像,旁边是一个水壶,眼睛盯着前面。

    凯特解读:画面上的我有一个笑纹,难道我在他的眼中很搞笑吗?我们好像没有交流,眼神都没有交叉。不过,我很喜欢他给我画的鼻子,因为在德国,只有鼻子大的女孩子才是美女,我的鼻子很小,但好像在中国满吃香的。

    杨晋自解:我现在的心情是很激动,因为见到美女了,但是我平时的性格都很害羞,所以在画里,我都不敢看她的眼睛。

    读者看凯特的画:

    吃很辣的菜吃坏了肚子

    昨日,德国艺术家凯特的个展《人类的行为》也同时举行。据悉,该展览共展出了凯特的近20幅作品,大部分是凯特在参加器·空间主办的外国艺术家“驻留”项目后,在重庆黄桷坪体验生活后的情绪表达。其中,一副名为《无助》的作品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在这幅作品中,是一个带着黄色大帽子的人,青着脸,蹩着脚,肋巴骨是棕色的,红色的手臂像抱了一个圆形的透明物,变成一大圆圈。

    重庆观众甲:画里的人应该是个厨师,正在做一道很辣的菜,试菜的时候,吃坏了肚子,肚子里翻江倒海,连脸色都青了。

    观众乙:色彩那么丰富,应该是个倒霉的小丑吧!

    观众丙:我确实看不明白,太抽象了!

    正解:凯特说,这幅画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无力感,最初的灵感是一个在黄桷坪卖报纸的小孩,和画里的人一样蹩着脚。画中的人双手像要跃出画面,可实际上他不能够。

    专访

    情绪画不是宣泄是平衡


    记者:参加驻留项目,你在黄桷坪生活了两个月,感觉如何?

    凯特:我曾到过北京和上海,但黄桷坪却是我到过的最神奇的地方。这里有很多人在做艺术,很多人在讨论艺术。

    记者:为什么要画情绪?

    凯特:可能中国人更关注家庭,在德国,大家比较关注个体。我对观察人们的情绪与生活状态也十分着迷,我画情绪画了10年,有些是画的我的情绪,有些则是我观察到的别人的情绪。

    记者:你的画跟我们的生活很接近,似乎人人都可以创作,而现代人大都生活得比较压抑,你会觉得情绪画是一种宣泄吗?

    凯特:如果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我是不会绘画的,我会沉静一阵子,经过思考后再拿起画笔。我不觉得画情绪是一种宣泄,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平衡,大家可以放松下来。

    记者:作为老百姓,应该怎样画情绪?

    凯特:不需要任何技能,只有你能放下,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就能够画出自己的情绪。

    声音

    人人都是艺术家


    当法国人杜尚把翻转的小便斗签上《泉》的字样送进艺术馆时,现代艺术发生了最重要的思想转向:艺术不再像它头上的光环那样遥不可及,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家常日用,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几个普通重庆人和德国艺术家共绘情绪,再次体证了这一伟大思想丰沛的生命元气。艺术回归生活,回归游戏,艺术因此衍生出了新的价值。德国艺术家凯特和这些参与者都得到了新鲜体验和慰藉。可以把艺术作为手段,来追求自由快乐,我们为什么不呢?因为艺术从来不比人的自由快乐更重要。(刘帆洲)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