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原来生活可以很绿色
作者:谢庆裕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9 10:59:0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拉上两重轻薄透气的窗帘,将客厅隔出了一个10多平方米的常用空间,空调开起来,1000瓦就足够了,耗电大大减少。”吕德龙身佩示范家庭的绶带,兴奋地向现场代表介绍自己实践“绿色生活”的巧心思。

  这是日前全国“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的一幕,“使用节能灯、少用空调多开窗、使用节水型洁具、少喝瓶装饮料、外出用餐自备餐具、购物使用布袋子等……都是倡导绿色生活,为低碳作贡献”——倡议书上《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令在场的家庭气氛活跃,“原来低碳也不复杂,绿色就在我们身边”。

  低碳活动已在包括广东在内的全国31个省市展开。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表示,绿色低碳生活代表着最高生态文明的潮流,理应成为人们自然的选择。

  正如坦尼娅·哈在《绿色生活》一书中所言:“绿色不只限于花园,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绿色与健康。”

绿色生活是大势所趋

  番禺海龙湾是广州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每天傍晚,严阿姨总把垃圾分门别类,放到楼下的分类回收桶里,“现在流行绿色低碳嘛,麻烦点也要支持!就当锻炼身体。”年过60的严阿姨乐呵呵地说。

  垃圾分类正在不少广州家庭流行。自歌本哈根会议以来,“低碳”这一生词随着媒体传播,渐渐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

  “哥本哈根会议共同探讨的是气候变化问题,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减少工农业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却往往忽视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某环保网站负责人秦女士认为。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的是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据测算,1999年到2002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城市居民也成了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客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节能减排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列举了一组数字,我国有3.7亿个家庭,如果全国所有的家庭每节约1度电,就将减少2.9亿公斤碳排放,每节约1吨水就将减少0.72亿公斤碳排放,每少使用一个塑料袋就将减少37亿吨碳排放。因此,在家庭开展低碳行动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指出,中国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大力倡导绿色生活。而倡导绿色生活,就要遵循“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倡导绿色生活,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佳闪光点”,江泽慧说。


绿色生活要成为自然的选择

  低碳如何融为生活一部分,我们身边不少热心人士就在默默行动。一群热心网友组成的“绿色家庭”志愿者,每天穿梭在广州祈福新邨、丽江花园、广州碧桂园等楼盘,“屈身”做“收买佬”,印垃圾分类传单,宣传废品回收理念,并借助网站推广聚拢了大量人气。

  “这样的组织应该鼓励,让绿色低碳生活深入民心”,周永章指出,绿色低碳生活这个概念西方5年前就提出了,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是很自然的选择。例如,太阳能取热、垃圾回收、吃饭不铺张等,人们都已形成习惯。但在中国,绿色生活还显得比较“刻意”,一个是起步比较晚,公民意识还很欠缺,另一个是深入社区的民间组织还很少,缺乏这种亲民的推动力量,在公民意识还没有成熟的阶段,这类组织的作用相当重要。

  周永章认为民间绿色生活的推动力量如果能与便民相结合,效果更佳。在广州东湖街就有这样的范例,推行垃圾分类的公司给居民派发垃圾回收卡。居民们只要拨打上面的电话,就会有工作人员上门收取,并换算积分。分类公司自己还经营超市,上门收垃圾,还根据积分上门送米、送油,形成点对点的便民服务。

有人倡导也要有设施配套

  学者们指出,低碳概念的提出,跟以往的循环经济、环保理念有所不同,循环经济更强调的是手段,而低碳经济是指技术和产业都达到一定的排放要求,这个是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真正达到绿色生活,低碳产业发展也要跟上,日常使用的产品、设施也要符合低碳的要求。

  周永章举例,例如汽车的装置能否采用清洁能源、家用电器等能不能多采用标准化部件,一个零件坏了可以更换而不需另买一台。这些绿色生活的方式,都需要产品和技术的支持,否则市民有心,条件却不允许,“只有软硬件跟上了,绿色生活才真正贴近百姓。”

  不但垃圾分类,污水分类也成为许多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在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雨水收集起来,经过过滤,可以直接饮用,来自大海的咸水用来冲洗厕所,节约了大量净化污水的能耗,而在国内大部分城市,所有污水都一起排放处理,既不利于节省成本,也不利于保护环境。

  广州金州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金深有感触,他经常出国考察,向先进的低碳生活取经。“绿色生活应该从水、空气、食物等生活的基本要素抓起”,他举例道,像广州空气的悬浮颗粒物较高,传统的空调只是把室内空气循环,如果国外的新风空调就可以把外风净化后流通到室内。美国的洗菜盆下有电动切刀,直接将菜渣粉碎变成浆收集利用,每家都有堆肥设施,这些国内都缺乏,需要政府基础设施配套。

  幸而,绿色生活的设施也在我们身边不断完善,去年底,总耗资145.5亿的广州13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启动,广州首座餐厨垃圾处理厂也开始试运行……“相信随着政府、市民愈加重视,绿色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何金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