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的农夫市集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26 3:38:1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北京农夫市集的农户们所负责的顾客圈子跟国外农夫市集也差不多,我们也是先做各种前期考察,花比较长的时间确定一个农户究竟是不是符合市集标准。但一旦农户进入了市集这个平台,他的留存是由客户来全权决定的。”常天乐说,“一个农户撑死了为100多个消费者供应产品,他可以认识他所有的客户,他的经营可以相当人性化,一旦出现投诉,农户们会非常紧张,因为他们基本上就是靠口碑来吃饭的。你当然有权利质疑这样的诚信系统‘很虚无’、‘不靠谱’,但选择到农夫市集来买菜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你愿意接受老掉牙的与种植者和养殖者面对面交易的商业模式。钱锺书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吃到好鸡蛋,并不需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但事实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你跑去超市里买东西,塑料袋上印的一串日期和产地对某些人来说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字符,这种时候,如果你能看见那只供给了你鸡蛋的母鸡,那感受仍然是会有点不一样的。你吃的东西来自一个你认识的农户,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跑到他家里去看他的运作方式,也许他出示不了各种认证和许可,但你的祖母在菜园子里种出一个南瓜,然后给你做了南瓜派吃,在这个过程中,认证和许可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这让我联想到,在某次阿德莱德农夫市集上,我走过一家水果摊,摊主正在推销他家种的樱桃。我问:“你们家的樱桃是有机的吗?”摊主摇摇头:“不,不完全是有机的,因为我用一点点农药,不过量非常小。”很多人觉得农夫市集上小农户的产品“有机”是理所当然的,但阿德莱德农夫市集的负责人却说:“我们的农夫市集并不会过分强调‘有机就是更好的’这个概念。首先,有机种植的要求非常高,我想只有少部分小农户才能负担得起这个成本。其次,有机并不能完全与高质量的产品画等号,相反,有所控制地使用一些化肥和农药,其实也能生产出非常优质的农产品。最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农夫市集上,有机与否,农户都会非常坦白地告知,作为消费者,你有绝对的选择权去决定你想要买哪种。” 而北京农夫市集也面临着“有机与否”的问题。常天乐一开始为市集注册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名字,现在又犹豫不决是否要把“有机”两字去掉,单纯的“农夫市集”听上去更简洁而不矫饰。“‘有机’的概念目前在国内明显是被滥用了,各种超市、便利店、网站都宣称自己的有机产品有认证,有质量保证。其结果是,消费者们迅速地‘一边倒’,唯有机食品才是王道。这种消费理论不仅让一些假冒伪劣的有机产品满天飞,也使那些正常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产品受冷落,迫于无奈,只能谎称自己也是有机。说到底,这还是信任感缺失的问题,而在这样一个到处是信任危机的时代里,要维持好一个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农夫市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 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市集仍然经常有充满温情的小故事发生,这让常天乐不时地受到鼓舞。比如有个叫做“三分地”的市集农户,在情人节的时候自制了一批把蔬菜捆成玫瑰花状的大礼包,其实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工人们捆了一宿才完成所有的礼包,第二天连送货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老板就亲自开着奔驰车去一家家送货。冬天的早晨,有顾客为老板这种亲力亲为的态度而感动,不由得赞扬了几句,而老板傻愣愣回答:“我又不是不收你钱,你别那么激动呀。”“三分地”的老板也是半路出家,本来做别的生意赚到一些钱,后来因为对吃有兴趣,便转行做了农民。每次市集,他们家都是家人上阵,卖菜收钱,跟熟客们拉家常聊天,看着特别温馨。而常天乐也特别注意保护这种农户与市集、顾客三者间朴素而温暖的互助关系。她坚持市集的生意再好,也不向农户收场地费,或是从农户的收入里抽成。“我个人觉得,这个互助关系是很宝贵的,不能被破坏掉。现在我们是凭良心向大家提供好产品,在微博上也不遗余力为好的农户做宣传,农户们也通过努力地卖菜,遵守运行规则来支持我们。一旦跟农户们收几百块场地费,那这种关系就马上变味了,大家在一起努力的基本立场就变了。”常天乐说,在这样的关系下,农户们真的很为市集工作人员着想,有时候他们会给工作人员留点菜,有时候主动留下来帮忙收拾场地。“你们是志愿,我们是自愿。”这是有个农户发明的口号。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描述,农夫市集的动人之处在于复原了一个市场的原初形态:“它的简朴无法超越,货品来自附近村庄而保持了自然新鲜。”一语概括了农夫市集最大的魅力:本地化、人情味和安全性。“首先我很清楚农夫市集不是这个时代农业的主流,在大农业之下,农夫市集只能是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但这种自给自足的食物共同体倡导的是简单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如今的社会里保持这样的一份朴素的人与食物的关系,我个人觉得是可贵的。”是以北京农夫市集走到今天,虽然自己还跌跌撞撞,却一有机会就做些公益。比如贵州有个地方叫流芳村,村里种植某个古老品种的水稻,而一位种植水稻的农户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农夫市集上正好有农户在销售这个村子的水稻,于是就特别做了两场“小厨房”义卖活动。“这样的公益活动,不仅是想为这个孩子尽点微薄之力,更想告诉大家,其实小农户是很辛苦,且没什么保障的。”常天乐说, “而市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这些种菜、养猪、养鸡、挤牛奶的小农凑到一起,为他们提供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为他们找到赖以生存的客户,同时也整合各种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目前市集上这些本地小农户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整合送货的物流,二是如何调剂各自的产品。前者的问题体现为,有些农户咬牙买了辆冷库车,但全北京地跑,就为了送些牛奶,觉得太亏。另一方面,有些农户自己没车,为了送货只能花钱租车,有时候只送几户人家,也得付一天的租车钱。后一个问题则更加普遍,因为小农户的产品都比较单一。有些客户给某一家农户付了一年的菜金,结果到了冬天周周都只能吃白菜,到了四五月份则周周是茄子,如果加入了市集,农户之间互相调配一下,这个情况就会改善很多。 北京农夫市集将正式注册成为一家公益性企业。常天乐说:“我们所有盈利都将用来支持那些诚信耕作、诚信种植、诚信制作手工食品的小农户们。”而初来乍到北京的意大利慢食协会也选择了北京农夫市集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之一,借此来宣传他们自己所推广的本地食品运动。不过,在与慢食协会开了几次会后,常天乐马上发现了他们的问题:“跟农夫市集刚创立时候的情况一模一样,一群老外在激烈地争论中国小农户的未来,让人觉得有点好笑。” “我觉得自己是个很温和的人,也没有太大野心,唯一想的就是把农夫市集这件事情做下去,有更多一点点的人来买菜,有更多小农户可以通过市集把自己的生意搞得好一点。老实说,我对那些连锁大超市卖的农产品并不感兴趣,但也一点不会去反对。有个很好玩的事情,就是纽约联合广场的农夫市集在生意好了之后,在他们的对面就开了一家全食超市(Whole Foods,美国大型连锁有机食品超市),明摆着是要来唱对台戏的。有些农夫市集的拥护者就会骂全食超市,但我觉得没必要。因为最好就是展示自己的权利:全食超市有展示自己产品的权利,同样的,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进入连锁超市系统的小农户也有展示自己产品的权利。大家都在同一个地方卖东西,用不同的方式,但这种权利是平等的。世界很大,会有很多张饭桌,农夫市集只是其中一张小饭桌而已,但它小而精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