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秋季如何调节饮食养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7 16:22:43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 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我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今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我们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祖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季的养生

  中医认为立秋的养生要诀是,护阳养心防暑湿。夏日和长夏时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火热而生机旺盛,即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最旺盛之时。现代生活常见的是用空调冷饮来消暑,而过分依赖空调冷饮则会伤害体内的阳气。中医常说“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在赤日炎炎之时仍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具体来说要注意摄入适当的补养之物,同时可多进搭配适当的汤水和粥品,这不但能清凉解暑、生津止渴,还能补养身体。

  此外,还要保证睡眠时间,有条件的都要午睡。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为气温过高则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情况,所以这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春夏防暑湿、秋冬防肺燥”,这是广东民间总结出本土地域特点的四季养生要素,涉水淋雨会造成水湿之邪气入侵人体;多食甘腻之品会造成水湿内停机体之患。因而防“暑湿”的“湿”是既要防外水湿之邪气,亦要防水湿内停之患。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