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车内空气污染 “源头”往往是自己
Eedu.org.cn 作者:王灿彬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3
 
  近日,一国外媒体报道指出,有人坐在车上45分钟后,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想睡的原因并非熬夜睡眠不足,而是因为车内各色各样塑料、材料所产生的一氧化碳,让当事人出现缺氧情形。专家研究表明,新车上的有害气体多于旧车,低档车型的有害气体会多于高档车型,此外,儿童安全坐椅也是有害气体来源之一,选购时要加倍注意。而在国内《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于3月1日正式实施,车内空气污染的问题再次被关注。

  “源头”往往是自己

  自从2003年国内一个因车内空气污染引起的“命案”发生后,人们开始声讨造成车内空气污染的甲醛、苯等“隐形杀手”。终于,在历经三年多的起草风波后,有关车内空气污染的“国家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3月1日正式实施,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基本上,大部分车主对自己的爱车的构造和车身上的许多材料都属于“无知”级的了解,包括笔者我自己。

  一辆车里包含上千个零件,其中车身里面包含的各种制造材料五花八门,许多“隐形杀手”在我们所未知的情况下被忽略掉,车内空气污染就是一种。

  当然,今天看看这个标准出台,只能说能起一定的约束作用、它对车辆出厂时车内所使用的材料的环保性和挥发气体的限值有了一定的要求,减少车主们被车内污染毒害的机会。至于车主如何进行爱车车内空气污染方面的检测、维权等并未有太多规定和指引,因为它只是在生产领域对材料的挥发气体的一个检测标准。

  另一方面,车内空气污染除了包含由于车辆生产制造时所产生的气味和所配的坐椅等装饰材料所挥发性物质外,其后车主所添加的一些车内装饰品、车内的正常设备在使用后释放的气体,以及车主日常使用习惯所诱发的一些气味等等同样会加深车内“毒气”的浓度。

  标准出台,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一百二十个心。每个人,其实都应该为自己的健康活着努力。因此,与其单纯等待更多标准出台相比,让车主们自觉提高对车内空气质量危害的认识,经常性通过有效手段来解决车内空气污染,保证车内环境健康,显得更加重要。(邓莉)

  来得太晚了

  无论是新房、新车还是新衣服,都会有味道。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常识:新衣服买回来不能马上穿,要先放到洗衣机里洗干净,再晒一晒;新房子收楼以后也不能马上搬进去住,要先打开所有的窗户通风1~3个月。然而,新买的汽车如何去除味道,却是一个让买家头痛的问题,单靠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新车更不可能停在空旷的地方打开窗户通风一个月。

  幸好,《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下面简称《方法》)的实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还谈不上根治,但起码车企们再也不敢为了降低成本,肆无忌惮地使用低廉的材料与胶水,汽车买家及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得到有效的保护。

  说实话,这一法规来得有点迟,在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达到860万辆的时候才姗姗来到。业内有些人士甚至在猜想,是不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品牌?这虽然有些阴谋论的味道,但也并不无道理。本土品牌汽车一直处于竞争最激烈的低端市场,常年的价格血拼让他们要采取一切手段去降低成本,因此车内的污染要比合资车型严重;如果该法规早两年实施,对于本土汽车品牌的打击将远远大于现在。

  现在的本土汽车品牌还谈不上强大,却大都完成了原始积累,有实力去改正过去的缺点,所以类似“修车排队”、“开着开着,方向盘掉下来了”的抱怨越来越少。这时,再面对迟来的《方法》,本土汽车品牌已经不怕了。

  我一直认为中国汽车要做大做强就要有自己的品牌,但做大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部分买家的身体健康),却是大大的不值。现在经济增长鼓吹绿色GDP,而非以往纯粹的GDP,各级政府不能因为盲目追求GDP而随意破坏环境。其实汽车也是一样,汽车本身就是要服务百姓,提升交通便捷性,如果为了发展汽车而牺牲百姓本应享有的权益就本末倒置了。(周伟力)

  车内空气污染的“成本”

  买过中低端车的消费者或许都有这种经历,一打开车门,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销售人员忙解释说:“新车有点味,正常!”对不起,从3月1日起,这种“正常”将不再正常。因为国内首次制定的检测车内空气污染的标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以下简称《方法》)于3月1日实施。

  尽管《方法》的名字有点奇怪,但我想说的是有总比没有好,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正如闹得沸沸扬扬的C-NCAP一样,尽管争议很多,至少提高了大家对车辆安全的重视度。理由同上,《办法》也可以引起大家对车内空气的重视,消费者在和实力强大的汽车厂商、经销商“作斗争”时可就有法可依了。

  与车辆安全相比,车内污染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公布的一份检测结果中,20个品牌、50款上市3个月的国产新车中,仅有9款轿车车内5项有害元素的含量符合检测指标达到合格标准。可以这么说,车内污染算是小事,一发作起来可要老命,长时间坐在车里人们感到嗓子干、眼睛涩,造成这种状况全都是车内的苯和甲醛等有害物质惹的祸,2004年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汽车苯超标引发死亡赔偿纠纷案”就是一个血证。

  车内污染问题较多的也主要是低端车型,制造商一般都会大言不惭地说:“没办法,成本摆在那儿。”我想对制造商说,人命关天的事最好不要马虎,生产不出合规的车型你就不要生产了,迟早会被消费者抛弃。(王灿彬)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QQ书签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Yahoo书签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