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灾后谨防物理性皮肤病
Eedu.org.cn 作者:娄卫海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3
 

  摩擦水疱

  摩擦水疱顾名思义,水疱的产生是由于摩擦所致。灾区抢险救援人

  员因长时间的工作和行军,致使局部如手掌、足跖形成水疱或者大疱。

  预防最为重要。如已出现皮损,对小水疱一般无需处理,常能自行吸收。

  大疱有皮肤紧张、感觉不适或疼痛时,可作短暂休息,并进行引流。但疱壁不应完全去掉,作为保护创面之用。对已感染者可清洁创面后,局部消毒包扎。

  摩擦红斑

  摩擦红斑主要为皮肤皱折处的湿热刺激和互相摩擦所致,好发于颈部、腋窝、腹股沟、关节屈侧与阴囊处。初起时,局部为一潮红充血性红斑,其范围多与互相摩擦的皮肤皱裂的面积相吻合。表面湿软边缘比较明显,较四周皮肤肿胀。若再发展,表皮容易糜烂,出现浆液性或化脓性渗出物,亦可形成浅表溃疡。

  因此,灾区抢险救援人员应注意皱折部皮肤清洁卫生,保持干燥,

  出汗时尤需注意,可在清洗后撒布粉剂,以预防本病发生。治疗是直接消除皱襞部皮肤浸渍,红斑时撒布硼酸滑石粉、松花粉等,糜烂渗液时涂布甲紫氧化锌油、甘草油、紫草油等。

  

  痱子是夏天最多见的皮肤疾病之一。是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浸渍表皮角质层,致汗腺导管口闭塞,汗腺导管内汗液储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于汗孔处发生水疱和丘疹。多发生在颈、胸背、肘窝、腘窝等部位,小孩可发生在头部、前额等处。

  灾区生活条件艰苦,抢险救援人员工作繁重劳累,容易诱发本病。

  临床上,痱子分为三种类型:

  1、白痱(晶形粟粒疹)是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溢出而成。常见于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长期卧床、过度衰弱的患者。在颈、躯干部发生多数针尖至针头大浅表性小水疱,壁极薄,微亮,内容清,无红晕。无自觉症状,轻擦之后易破,干后有极薄的细小鳞唇。

  2、红痱(红色粟粒疹)是因汗液在表皮内稍深处溢出而成。临床上最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好发于手背、肘窝、颈、胸、背、腹部、妇女乳房下以及小儿头面部、臀部,为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有轻度红晕。皮疹常成批出现,自觉轻微烧灼及刺痒感。皮疹消退后有轻度脱屑。

  3、脓痱(脓疱性粟粒疹)是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临床上较为少见,常发生于皱襞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小儿头颈部也常见。脓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但溃破后可继发感染。

  注意防暑降温,注意皮肤洗涤、清洁,保持皮肤干燥,清洗后扑撒痱子粉可预防痱子发生。痱子已发生不要用手搔抓,不要烫洗。可用温水冲洗擦干,扑撒痱子粉。抓破后有感染的患者,应涂用抗生素药膏。中药以清热除湿消暑为原则,可内服藿香正气丸、十滴水等。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QQ书签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Yahoo书签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