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灾难中,也许您的亲人或朋友不幸受伤或遇难,甚至您自己也受到了伤害;也许您刚从救灾的岗位上归来,疲惫和悲伤还让您的心绪难以平复。
这场灾难给数十万人带来了难以忘怀的伤痛,它在考验我们民族坚韧性的同时,也考验着我们国家尚还年轻的心理学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灾难发生后,国内的多个心理学机构发出科学的呼吁和建议,一批批的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人员,带着爱心和专业知识奔赴灾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上海增爱基金会编制的各类人员灾后心理自助手册也大量发往灾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韩布新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在灾后已经印制了两个版本,共15万份。我们摘取其中一些内容,并结合记者的采访,在这里呈现给您。
也许您的经历只有自己最了解,但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您知道每一个人在地震灾害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您渡过心情的难关,走出灾难的阴影,面对未来的生活。
当灾难渐渐远去时,我们需要抚平受伤的心灵,给未来的生活积累新的力量。
———儿童对灾难的反应———
汶川地震中,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难以想象,让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巨大灾难,会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什么。
灾难后,孩子最害怕的是: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和他们关系密切的人可能会遇难或者受伤,他们孤单一个人或者和家人分离。下列几条是孩子们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对黑夜、分离或独处出现有过度的害怕;会特别粘附父母,对陌生人害怕;担心,焦虑;
年纪小的儿童会出现退化行为(如尿床或咬手指);
不想上学;饮食或生活作息习惯改变;攻击或害羞的行为增加;做噩梦;头痛或其它身体症状的抱怨。
孩子可能特别显得烦乱,需要表达感受,专家指出,这些反应都是相当正常的,通常时间不会持续太久。
怎么帮助孩子?
对于刚历经过灾难的孩子来说,在灾难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很害怕单独在黑暗环境中或是在黑暗中睡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压力期,这对于能否恢复他们昔日的活力,有很重大的影响。
对于这些孩子,尤其是在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应该怎样安抚?
首先是不能回避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病房主任林涛博士告诉记者,对这样的孩子,首先是不能回避问题,但要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他举了一个美国空难后,父亲安抚失去母亲的孩子时说的话,“妈妈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了。那里是一个很美丽的小岛,上面长了很多妈妈爱吃的苹果,她过得很高兴……”孩子听后会明白妈妈不能和他在一起的现实,但不会有太多悲惨的阴影。
除此以外,大人们能做得还有保持镇定:孩子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要从大人那里了解。告诉孩子我们遭到地震,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强调全社会都在共同努力克服难关。向他们保证家人和朋友会照顾他们,生活会很快回到原来的样子。
了解孩子的感受:经历了这样的大灾难,孩子会产生恐惧、惊慌等情绪反应,很多孩子还没有从惊吓中反应过来。要允许孩子们讨论他们的感受或者担忧。耐心地听孩子们诉说。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反应是正常的,每个经过灾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鼓励孩子们谈谈地震:孩子们需要一个机会,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下,讲出他们的经历。如果孩子不想说,也可以让他们画画或者用其他方式表达。说出自己的经历对孩子很重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所发生的事情并发泄出隐藏的情绪。
让孩子学着处理地震带来的种种问题:鼓励孩子们用现实、积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他们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处理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焦虑,更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有亲友伤亡者的反应———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016人遇难,368545人受伤,18830人失踪。这样巨大的数字背后又牵动着数以十万计的家庭,突然而至的灾难,终止了原来平静的生活。亲友的伤亡把他们带进了从没想过的巨大悲痛中。
专家们编制的心理自助手册中列出了可能出现的反应:
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觉得对不起家人;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又一再失望。
这些症状可能只维持几天就会消失,并且随时间而减轻,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急性应激反应”,不要担心。大多数人在自我调适后,症状可以恢复,只有一部分会持续出现症状,如果超过一个月以上就要接受专业治疗。
面对伤痛您能做什么?
经历大灾难后,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以上的感觉,这是正常的反应。不要隐藏您的感觉,试着说出您的感觉,并且让家人、孩子与朋友一起分担您的悲痛,这样会让您感到比较好过。请放心地表达这些感觉,如果压抑这些情绪或想法,反而会造成心理紧张与身体不适,使我们复原的时间拉长。
作为他身边的人,我们还能做什么?
无言的陪伴:在危机事件后,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当事人,其实这是极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您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您的存在及陪伴。
无条件的倾听: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让干预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走。
无限的关怀: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您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其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他会感觉被您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便得以疏解。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
———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
曾参与过“4·28”火车相撞事故心理危机干预的林涛告诉记者,人们往往会忽视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其实面对震灾的惨状,骇人的景象,以及救灾工作的过度负荷与不顺利,都会冲击救援人员的身心状态,造成许多生理与心理反应。他们就曾对处理火车事故的警察实施了心理危机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了解,国外的救援一般会有心理干预人员同时介入,有条件的还会让救援人员工作数天后换上另一批,有效缓解压力。
救援人员返回后,会出现的反应有: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不足,产生生理上的不适,例如:做噩梦、晕眩、呼吸困难、肠胃不适等。
注意力无法集中以及记忆力减退;对于眼前所见的感到麻木、没有感觉;担心自己会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因为救灾不顺而感到难过、精疲力竭,甚至生气、愤怒;
过度地为受灾者的惨痛遭遇而感到悲伤、忧郁;
觉得自己救灾工作做得不好而有罪恶感,或觉得对不起受灾群众。
离开救灾岗位后如何调适?
其实,目睹这样严重的灾变,这些反应均是短暂的正常反应。它需要时间来慢慢抚平,但编撰心理自助手册的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您让自己尽快恢复:
告诉自己您所有的感觉均是正常的,在离开救灾工作岗位之前,适时地将这些感觉和救灾经验,与其他的救灾伙伴分享;留意自己与伙伴是否过分疲惫,请给自己适时的放松休息与睡眠。
必须有定时定量的饮食,即使您不太想吃东西;请您尽量让自己休息时的环境保持安静、舒服、自在;多给自己及周围的亲友鼓励,相互加油、打气,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实施有利做法,避免批评自己或其他伙伴的救灾工作;肯定自己与工作伙伴在任何细微工作上的改善,并乐观地期待未来;有困难时,不要犹豫,向伙伴们提出,并接受他人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有时候您可能会想去谈论有关您的灾难经历,有时候您又会变得不想谈论这些事”,专家解释说这种心态交替变换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变化可能会让人觉得困惑不安,因为您可能也没有办法去预测或控制这些变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现象会渐渐地减少,不必惊异。试着去理解,并且让您周边的人也了解到,这是一种正常且自然的反应。
———特殊情况的处理———
灾难发生后,会出现一些以前没有的问题,或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专家们提醒,这也需要特别的注意。
灾后如何与丈夫(妻子)相处?
夫妻间的关系会因为灾变而产生紧张与冲突。因为性别的不同,在应对失去亲人的悲伤会有不同的方式,失去孩子的爸爸多采取沉默而内敛的悲伤应对,妈妈会因为爸爸的反应,觉得自己孤独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责备爸爸,使得夫妻之间渐行渐远。如果能彼此接纳对方的应对方式,又能表达共同的伤痛,有助夫妻关系更加紧密。如果夫妻沟通出现困难,可寻求专业协助。
如何与其他受灾家庭相处?
许多家庭共同经历失去亲人、毕生财产的苦痛,不必相互比较彼此的不幸,灾变使大家都是落难人,经历同样的劫难。请记住:在灾难面前,您不是孤独的,可以和其他受害家庭相互扶持,一同走出悲情的生活。
如何应付亲友们过度热心的询问?
忘掉伤痛并不容易,亲友只是努力的想要减轻您的哀痛,不要因此造成自己的压力。亲友并未经历和自己相同的遭遇,的确不容易感同身受,不要责备他们的误解,更不要拒绝他们的关怀。可以明确地告诉亲友您要什么,您不要什么,您有自己应对态度,他们会了解而支持的。可以要求信赖的亲友给予陪伴、心理支持及真诚的倾听。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支持或资源讯息,可寻求专业人员的建议。
如何面对自责?
自责是非理性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灾变发生的时间与强度,也没有人可以事先准备好应变非预期性的灾变。遭遇大灾变,要摆脱自责并非易事,甚至是一场长期的抗争。开放自己听听别人不同的声音和解释,建立新的认知方式,或许可以逐渐降低自责的感觉。时时用积极的说法来劝告自己,可以为自己发展新看法而摆脱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