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讲究科学抚慰重建心灵家园
Eedu.org.cn 作者:本报评论…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18
    重建家园不仅是物质的恢复,还包括健康心理的重塑。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肢体等苦痛,摧残着一个个脆弱的心灵,许多人产生了否认、冷漠、幻觉、愤怒、无助感甚至自杀念头等不良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干预,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依靠科学的心理援助,医治受灾群众的心灵创伤,重建起明亮欢乐的精神家园,这与建设物质家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灾害发生之后三个月为“灾后冲击早期”,如不及时采取合理的心理干预,灾难发生之后三个月,可能出现一个幸存者自杀的高峰。而且,灾难带来的痛苦记忆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甚至会给一些人造成终生的折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多支专业心理援助队伍紧急开赴灾区,给受灾群众以极大的精神抚慰。但也应指出,心理援助专业性很强,如果缺乏统一指挥和科学方式,不可避免会影响了心理干预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如一些严重受灾区域,成为不同心理救援小组先后拜访的对象,导致受灾群众必须反复与救援人员交流,一次又一次揭开自己创伤,救援效果适得其反;一些参与心理援助人员满腔热情,却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产生副作用。因此心理救援需要统一部署与协调,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创伤程度和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安抚、干预和治疗措施,以确保心理干预工作的科学、有序。对于那些缺乏足够认知能力,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儿童,还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据介绍,此次直接和间接受到心理伤害的群众及救灾人员将不少于50万人,有些人可能会在之后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处于慢性心理创伤状态。这就决定了灾后心理救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培训大批心理援助队伍,设立相对固定的心理救援机构,以期建立一个科学、长效的心理救援机制,确保受灾人群能得到长期的心理支持。

  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乐观向上的心理形成。在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社会各界综合力量,利用各种途径,经常对受灾群众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消除或减轻他们的情绪反应,增强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营造一个有助于增强受灾群众心理康复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应继续伸出友爱之手,让受灾群众感到持久的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霾。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QQ书签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Yahoo书签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