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城市中的建筑、交通、供水、能源、文化遗迹保护有什么新方法,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当前我们城市中的拥堵、污染、高耗能等问题?穿行于浦西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一个个实体案例展现眼前,未来城市梦想也变得触手可及。
位于案例联合馆1附近的汉堡馆从外表看像一个方方正正的大抽屉,棕色的外墙、密闭的窗户加上钢筋混凝土结构,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特殊之处。但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这座房子其实大有学问,密闭的三层玻璃中充满隔热用的惰性气体,水管埋设在墙体中,里面是从黄浦江引来的用于降低室温的水。
这座房子叫“被动房”,意思是不需要主动依靠外界能源,就能保持里面的舒适。而这座房屋,运用了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吸取电器热源和人体热量来获得能源,这些技术的应用最终保证了这座四次高的房子,消耗的一次能源不超过15千瓦/平方米。
在普通人看来,这么一座集合了大量高科技的房子,肯定贵的没谱。其实,汉堡之家建筑面积3100多平方米,包括人工、材料等费用在内,总共不过4200万人民币左右。而该建筑所运用的技术,其实也不是遥不可及,像建筑墙体隔热保温、室内密封、太阳能发电、地热等都是已经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得到应用的技术。
让人感到新奇的不止汉堡馆,作为各个国家交流经验的舞台,实践区充满了分享的意味,各个展馆展示出来的不止是梦想,而是成攻的实践经验,走在各个展馆,感受里面的温度、气味,会觉得未来的城市原来如此之近。
马德里馆是一幢兼具美感和实用功能的“竹屋”,它的外部设有一株能使区域范围冬暖夏凉的“空气树”,为居住者预留游戏和社交的公共空间。在竹屋中的展板上,西班牙各地各具特色的公共廉租屋映入眼帘:有的色彩亮丽如同糖果小屋,有的外形舒展结构简洁时尚。
就是这个看似原始的房子,其内部却采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法,达到了“零能耗”的目的,不仅冬天可以隔绝寒冷,夏天也可以隔绝暑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屋”。而主打廉租房概念的马德里馆,让我们看到低成本,如果运用了低碳技术,一样可以做出很漂亮很舒适的房子。
在两栋并不起眼的灰色四层建筑上,二十多个五颜六色的风帽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每个房间,伦敦案例馆的“零碳”理念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连馆内每天多余的有机饼干都可以经特殊处理变成餐具,以减少洗涤带来的污染和浪费,而厨房产生的生物垃圾将被收集到生物能炉内用于发电、发热。而这座房子的原型——英国贝丁顿社区的居民一年可比普通伦敦家庭少开2300公里的车。
而在上海世博会特设的“城市最佳实践区”,还有“沪上生态家”展示的我国首座“零能耗”生态示范住宅,通过太阳能达成室内舒适性的阿尔萨斯水幕太阳能建筑,还有通过自然方法实现污水自动处理的成都活水公园,无不传达着人们的低碳理念。
而这些案例,现在不仅是一个设想,一个梦,而是被组成了真实性街区摆在我们面前。他们都体现出环保、低碳、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建筑再生的理理念,代表着人类未来城市生活的面貌。而且,这些案例根本没有如想象中的那么昂贵,技术也并是高不可攀。在城市案例馆,你会感到城市未来的梦想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