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水资源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人体健康跟着气温走
Eedu.org.cn 作者:毛颂赞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18
    一般适宜气温条件下,人体额部的皮肤温度为30~32℃,躯干的皮肤为32~35℃。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37℃。人虽然是恒温动物,但人体对气温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老年人最敏感),为使机体体温保持在37℃左右,人体需要不断地散热,将体内代谢所产生的多余热量和周围环境气温过高所带来的热量排出。尽管人体有良好的体温调节本领,尽管人类对气候变化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当周围的气象要素发生显著变化时,人还是很脆弱的。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指出:个人的健康有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从某种程度说,人体的健康是跟着气温走的,请看:

  一般来说,外界气温在29℃时,不会引起皮肤的冷热感,所以称为“生理零度”。这是正常人在裸体时的“惬意”感觉。

  气温30℃时,是人体最佳感觉的温度,因为这是一个最接近体表的温度,人体代谢、脏器运转,均热凉适宜,不劳汗腺散热,亦无需衣着保暖。

  气温32℃时,人体会感到闷热。

  气温33℃时,汗腺开始启动,机体的散热开始了,通过微微涔汗,散发积蓄于体内的过多热量。因而严格来说,此温度乃是防暑的开始。气温33℃也是老年人的一个“坎” ,人们特别是老年人要多喝水,保持好的心情,防止出现情绪、心理和行为异常。对心脑血管病人危害最大的是35℃以上的高温天气,但致病的危险其实从33℃起就存在了。

  当气温高于33℃以上时,为了给排汗提供热量,机体加强了基础代谢,加快了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代谢的过程。

  当气温达到34.5℃与皮肤温度相等时,对流散热就停止,全部体热的散发几乎靠出汗来实现。

  当气温达到35℃时,人体浅静脉开始扩张,皮肤微微出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即使不甚劳作,若不能及时外排体内代谢产生的热量,就可引起体温升高。此时人们的劳动效率只有最佳气温时的75%,是启用室内空调的起始温度。

  气温35℃就属高温天气,防暑降温是头等大事。虽然如今生活和工作条件显著改善,中暑病人相对减少,但是不可麻痹大意,仍需积极防范并调整好情绪,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是盛夏10时~16时最易中暑。

  气温超过35℃时,人群中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的虽然不多,然而对心脑血管病人却有一定的危害,容易引起心梗与脑梗,死亡人数也会迅速增多,故此时对心脑血管病人、高龄老人和婴幼儿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要特别做好防暑保健。

  气温36℃时,人体“自我降温”发出一级警报,只有大量出汗,才能保持正常的体温。

  气温达到37℃时,这时热量的散发,只能依靠出汗来散热。如处在高温再加上相对湿度较高的“桑拿天” ,就更容易发生中暑了,有时体温可升达40℃(南京有一民工重度中暑体温高达42℃),皮肤发热无汗,脉搏快而无力,呼吸快而浅表。严重时可出现昏迷,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在夏季,许多地方的外界气温往往超过人体的正常体温,此时机体的散热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气温在37℃以上,对流的气温不仅不能使机体散热,反而使之获得热量。

  当气温超过38℃时,人体心脏输出比平时多60%的血液至体表,多脏器参与散热。还会使呼吸加快,以呼出热量,甚至会出现气喘,这是“自我降温”的“二级警报”。此时人群中体温升高者有所增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心脏药物保健及治疗均不可有丝毫松懈。

  气温39℃时,高温已使汗腺疲于奔命地工作,如濒临无能为力则会趋于衰竭,这是“自我降温”的“三级警报”。此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猝发的危险。

  气温升到41~43℃时,人体排汗、呼吸、血液循环等一切能参与降温的器官都已开足了马力,劳动效率也分别降为50%和25%。人必须立即移至阴凉地方或借助空调降温。

  盛夏多暑病,但一定要把空调的温度设置在26℃以上,做到合理使用空调。从医学角度上讲,空调温度过低,室内外温差过大,不仅会引起“空调病”(发热、咽喉炎、腹泻等)的多发,老年人还极易促发中风。这是至关重要的。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