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胖可增加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这种在很多健康公益宣传中都有发放的“体重指数”转盘,可让大家很直观地看到自己是否超重。
“亚健康”是一个并不需多加解释大众便能领会的词语。在10月20日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重压下的青春——慢性病低龄化”会上,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说,现在很多人喜欢用“亚健康”形容人们的健康状态,但他不赞同这个概念,建议用“亚临床”来替代“亚健康”。
“亚健康”淡化对身体的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精神道德四个层面的良好和完满的状态,而不是仅仅没有疾病。这是一种人们理想的健康状态,世界上很难有人能达到这个标准。
前不久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大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真正意义的健康人仅占2.5%左右。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自己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没大病,但小毛病不断。“亚健康”概念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国外学者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研究,发现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中间状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有人将这种状态称为“亚健康”,一些生产保健品的企业更是积极宣传。
胡大一教授不主张泛谈“亚健康”,认为这是个很难界定的概念。作为心血管病专家,他从美国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世界心脏联盟的指南和文件推荐里,几乎找不到“亚健康”这个概念,而中国则非常热衷。其实,从出生开始,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健康。“亚健康”的提法,不利于国人的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很多人认为,反正大多数人的身体都是“亚健康”,没必要特别紧张。
我国已成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大国,因该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率的80%,慢性病的负担占整个疾病负担的70%。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4岁,但是健康生存寿命仅66岁,比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少10年,这与大众长期忽视自身的健康状态有很大关系。胡大一教授说,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心血管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5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最高、疾病负担最大,但这是可改变、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只要人们真正重视健康,这些都可以逐渐克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