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水资源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老百姓放花热情悄然减退
Eedu.org.cn 作者:张蕾 刘平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3
 

    近两年春节,北京花炮放的远没有几年前那么凶了,老百姓对放花的热情在减退。这不仅是记者的感觉,周围很多人也都有同感。有朋友感慨,这两年买花放的还没有排队买“iphone”的火爆!记者采访中发现,京城市民中竟然是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对放花的热情度最低。专家表示,这标志着春节在城市年轻人心目中地位的下降。

    网民感慨 放花的越来越少

    在记者的印象中,多少年前的春节京城曾经一度焰火鼎盛。除夕夜,振聋发聩的鞭炮声总是从夜里十一点前就响起,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甚至三四点钟还能听到一阵阵的鞭炮声。那个时间段,在家里看电视根本听不见声,睡觉也总是一次次被恼人的鞭炮声吵醒。

    然而去年除夕夜十二点,记者站在位于西二环119指挥中心的平台上时,却在不禁感慨,放花的真是一年比一年少了。刚过十二点半,燃放高潮就已经过去,站在窗前望去,零星升起的焰火令记者印象深刻。

    去年春节还没过完,就有北京网友在论坛里发帖,感慨放花的“忒少了”!网友鸿岳妈说,去年放花的光听声音就知道没几家,放大烟花的更是少之又少,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网友94711aa也表示,虽然取消了禁放,有了些年味,但过年的气氛确实淡了许多。

    今年春节,全市销售烟花爆竹的零售网点比去年下降了一成,北京三家烟花爆竹销售公司的整体备货量从去年的91万箱减少到了80万箱,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点问题。

    理性消费 价格高消减热情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很多“80后”往上的人来说,理性的消费理念和居高不下的烟花价格,是影响他们燃放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两年春节,记者采访烟花爆竹零售店时,总有一些买鞭炮的大爷、大妈抱怨:“这花太贵了!”

    56岁的退休职工张女士告诉记者,尽管销售商总是说烟花价格没有上涨,但她觉得这几年北京花炮的销售价格一直都不低,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元的烟花,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放起来就跟“烧钱”差不多。而张女士家每年在烟花爆竹上的预算就是两三百元,主要就是买点鞭炮,其实就是为了那么个寓意。

    “自己放和看别人放都一样。想看花抬头看天上就行,自己干嘛花那冤枉钱!”在北京某公司上班的王先生说话很直接。王先生是一名“80后”,他们两口子过年很少自己买花。王先生说,以前都是叔叔、舅舅偷着从河北买一车花拉回来,各家分点儿,过节的时候热闹热闹。这两年北京查得严了也就不弄了,丈母娘从正规网点买几挂鞭意思意思完事。

    市民孙先生前两年每年都要买三四千元的花炮,去年他只买了一千多元的,而今年,他打算不买了。“从禁放到限放,新鲜劲儿早都过去了。现在经济不太景气,花炮又总是那么贵,实在也不想为那么个热闹烧钱玩了。”孙先生说。

    记者从供应北京的三家花炮公司了解到,从近两年的销售情况看,价格低廉的鞭炮、儿童花和小型组合烟花是他们销售的主力。

    “禁改限” 从小就没有放花的兴趣

    如果说“太贵”是影响“80后”往上的人对放花热情的主要原因,那么在“禁改限”中长大的“90后”们,从小就没有建立起对烟花爆竹的兴趣。

    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市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许多市民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禁放烟花爆竹。于是,北京从1987年开始实施《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暂行规定》,采取“逐步限制、趋于禁止”的管理方针。

    1993年12月1日起,北京正式实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这一禁就是12年。一直到2005年的春节前,北京城八区五环以外地区的居民被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禁放”规定才开始松动。2005年9月,《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审议通过,将持续施行了12年的“禁放”规定取消,改为“限放”。2006年的那一个春节,也就成为“禁改限”以后的第一个春节。

    现在的“90后”们,正是在这个“禁改限”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90后” “买花不如买手机”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尹女士是1969年生人,踩着“60后”的尾巴,沾着“70后”的光。尹女士的儿子今年15岁,正经是个“90后”。

    过年了,对于买花买鞭炮的热情,尹女士的儿子还真比不上她。“我们小时候就盼着过年,好多孩子在一块就比谁买的鞭炮多。我弟弟那会儿老弄一个鞋盒子,装着他的鞭炮,谁来就向谁显摆。那时候玩得东西少,零花钱也不多,我们过年就盼着放鞭炮。现在的孩子可跟我们那会儿不一样了。”

    尹女士告诉记者,别看她生的是个男孩儿,但对放鞭炮却没什么兴趣,他自己也不敢放。“小时候,他还爱买些小孩儿花看看热闹,现在大了,也理性了。他说小花没意思,大花太贵不值当。所以我们今年就打算买几挂鞭,意思意思。”

    尹女士说,他们这代人和老一辈儿,过年还仍然保持着放鞭炮的民俗,除夕、破五都必须崩上一崩,博个好彩头。但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这种概念。“他们平时更多的时间是在上网,下下歌、玩玩游戏,大年三十也是如此。现在的孩子有钱更愿意去买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的孩子中很普遍。

    对于现在上大学的年轻人而言,烟花爆竹也是可有可无的玩意儿。

    首都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黄,1990年出生,是北京人,4岁时就赶上禁放了。小黄说,他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没有放花的习惯。

    小黄告诉记者,从小家长们的吓唬,以及电视上每年报道出来的炸死炸伤的数字,甚至伤者流血打绷带的画面,让他和同学们都觉得放花太危险!“你看,都炸死人了,不许放,听见没有!”这是小黄每逢春节都会听到的一句警告。

    每年春节,小黄家里兄弟姐妹几个就是玩电脑、看电视,夜里十二点吃完饺子就睡了,他觉得这样也挺开心。

    小黄说,现在电视、电脑、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充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东西的娱乐性以及带给他们的愉悦感,远比烟花爆竹要强多了,“有钱买花不如买新款手机”。

    专家担心 传统文化正在淡化

    对于烟花爆竹在京城春节的逐渐变冷,著名社会学家夏学銮喜忧参半。夏学銮表示,北京曾经有那么几年,爆竹越做越大,花放得越来越凶,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事故经常发生。现在随着城市管理的严格和宣传教育的加大,城市人逐渐形成了理性过节的态度,燃放烟花爆竹适可而止,从这一点上看是可喜的。

    但他忧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城市的年轻人中越来越淡化,很可能会逐渐流失。夏教授说,在中国人的传统中,燃放烟花爆竹是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仪式。城市年轻人对于过春节放鞭炮意识的淡化,实际标志着春节在城市人心目中地位的降低。

    夏学銮表示,春节是小农经济、贫农生活的产物,是吃的节日。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都和过年一样,吃的重要性降低了,所以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是必然的。但是这种淡化只存在于城市人口的年轻一代中,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农民工群体,春节的地位和意义依然十分重要。

    夏学銮说,对于城市人而言,春节放鞭炮的形式将来会不会消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春节全家团圆、感恩尽孝的传统文化的意义必须要延续下去。应当从传统文化的寓意上加强对现在城市年轻人的教育。(记者 张蕾 刘平)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