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水资源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别让善行助长生物入侵
Eedu.org.cn 作者:刘夙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23
 

这样看来,似乎放生的问题主要是“死”的问题——起不到让放生的动物在野外继续存活的效果。然而,如果放生的动物都能活下来,又会造成新的问题,甚至比“死”的问题更严重。

因为,一些被放生的动物,携带有病原体,比如鸟类可能携带有禽流感病毒,放生后,如果它们存活下来,这些病原体可能和当地野生动物携带的病原体相互杂交,产生毒性较大的新类型。这不仅会在野生动物种群中传播,甚至可能转变为新型人类传染病。更重要的是,盲目放生的动物,有可能在放生地造成生物入侵,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福寿螺和红耳龟的故事
 

生物入侵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虽然有不同定义,但一般都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入侵种是本地不产的;第二,入侵种是人类有意或无意引入的;第三,入侵种会在野外存活下来,建立种群,代代繁衍;第四,外来种入侵成功之后,会威胁入侵地的生态系统、栖息地或本土种,对人类利益造成损害。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中国都因外来入侵种产生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在这些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种中,福寿螺和红耳龟正是两种典型的因放生而入侵的物种。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1980年被引入台湾,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华人引入广东,1984年起被广泛养殖。养殖福寿螺本来是为了食用,但因为它口感不好,又因为养殖过度,利润不高,一些养殖户后来就放弃了养殖。但是,他们没有把这些弃养的福寿螺全部杀死,而是把它们放生,直接排入天然水体,这样就造成福寿螺广泛入侵南方多处淡水环境,不仅与当地水生动物争夺资源,还成为稻田、荷塘的大害。凡福寿螺较多的稻田,水稻必然大幅减产。另外,福寿螺会咬食水生植物,影响荷花生长。

红耳龟因放生而入侵的经历就更为典型了。虽然它又被叫做“巴西龟”,但原产地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地。红耳龟于1987年首次引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更是大量引入,开始主要作为宠物,现在是常见的放生种类。

红耳龟活动能力强,食性杂,繁殖速度快,进入天然水体之后,它会侵占大量生存资源,排挤本地龟类,久而久之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因此它与福寿螺均被列入世界最危险的100种入侵种名单中。

 

除此之外,还能举出很多放生加剧生物入侵危害的例子:牛蛙原产美国东部,20世纪50年代引入中国养殖。尽管养殖过程中的逃逸是造成牛蛙入侵中国许多地方的主要原因,但是现在大量的放生行为,更是不折不扣地加重了牛蛙的危害。

 

    克氏原鳌虾(小龙虾)原产美国东南部,1929年由日本人引入中国养殖。与牛蛙类似,即使养殖不当是造成其入侵的主要原因,放生行为也会加剧其危害。特别是近年来克氏原鳌虾加紧向云南入侵,因其打洞的习性,对当地的梯田农业和少数民族农耕文化构成了极大威胁。在鱼类入侵种中,埃及塘鲺和清道夫鱼的入侵,也和放生有很大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入侵是不分国界的。比如原产中国东部的淡水鱼,就可能入侵到云南、新疆等西部省区,造成当地本土鱼类资源的萎缩,甚至灭绝(本刊201211月刊的《也应警惕国内的入侵生物》一文对此已有介绍)。因此,在西部这些省区,不仅不应放生非国产鱼类,连国产的草鱼、鲤鱼、鲢鱼之类也应在禁止之列。

 

如果把生物入侵的概念扩大一些,那么盲目放生还可能造成以下两种危害。

入侵的物种虽然在本地也有野生,但是大量放生导致其数量过多,结果同样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比如大量放生黑鱼(乌鳢)、鲇鱼等肉食性鱼类,会危害到其他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来自其他地方的入侵个体携带的基因,会污染本地种群的基因,造成本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损害。比如在鲤鱼种质资源比较优秀的地方,放生鲤鱼就可能造成杂交,造成本地鲤鱼品质的退化。总之,如果放生的动物造成了生物入侵,就后果而言,“活”可能比“死”更可怕!

 

各种生灵和谐共处是最大的放生

考虑到放生早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与其批评盲目放生者无知,不如想办法引导他们走上科学放生之路。首先,当然是要尽量说服放生者,不要把动物在眼前一时得到自由作为目的,而要把各种生灵的和谐共处作为目的。能够在认识上做出这样转变的人,一般也愿意了解补充科学放生的相关知识。

怎样避免放生活动助长生物入侵?第一件应该做的,就是避免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放生。也许有人会觉得,只要不放生已经成为入侵种的非本土生物就行。但是甄别放生的动物属于什么种、是否本土种,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而且,即使是还没有被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外来种,也可能有入侵风险。

尽管生态学上专门有一套通过打分来评估外来种入侵风险的方法(比如繁殖迅速的物种打分就高,等等),但这些方法也并非完全可靠,被判为低入侵风险的物种仍然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更何况,即使是本国、本地种,如果跨生态区域放生,或是过度放生,也可能造成生物入侵问题。考虑到这些复杂情况,有心的放生者应该养成没有专业指导就绝不擅自放生的习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