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水资源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要不要接种乙肝疫苗?
Eedu.org.cn 作者:刘国伟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23
 

 

因为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美国医生布鲁克·布伦伯格(1925~2011)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个伟大成果促成了乙肝疫苗的诞生,世界卫生组织把布伦伯格的生日7月28日定为世界肝炎日。

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NASA)

 

 

 

3月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在两会上说:“我们现在已经摘掉了‘乙肝高流行’的帽子,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从以前的乙肝抗原阳性10%,现在降到了1%以下。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颁奖,就是表彰我们在防控儿童乙肝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这番话的背景是,2013年底,国内几名婴儿在注射乙肝疫苗后死亡,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公众的恐惧和担心,乙肝疫苗接种率明显下滑。那么,究竟要不要注射乙肝疫苗?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应该怎样预防乙肝病毒呢?

 

人类文明史书中,不乏各种疾病的记载,从鼠疫、天花、麻疹到流感,扑杀过无数的生命,比战争要暴烈得多。有一种疾病,虽不如前面几种恶名昭彰,却拥有着数字更加惊人的感染者,这种病就像压在患者心头的石头,阴险地陪伴了人类多年,这就是肝炎。

 

病毒性肝炎分5种

肝脏是极其重要的代谢器官,能解毒和存糖,拥有维系生存所需的多种功能,不可取代。肝脏一旦有了炎症就会肿胀,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5种,其命名来自病原学的诊断,即分别是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这种用天干来命名的肝炎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国际上则是用大写拉丁字母A、B、C、D、E来命名。

这5种肝炎中,乙型和丙型最受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说,每年病毒性肝炎感染约导致100万例死亡,乙肝和丙肝两种病毒导致数亿人罹患慢性病,是全世界肝癌的主要病因,占肝炎总病例数的78%。

而非病毒性肝炎则不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是因为药物(如不规范的美容药、减肥药、中草药等)、喝酒、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引起。这类肝炎虽说没有传染性,但仍可能发生肝硬化,患者不能掉以轻心。

 

 

1986年,智利医生帕布罗·瓦伦祖拉(1943-)利用啤酒酵母制作出了低成本、量产化的乙肝疫苗,这是人类与乙型肝炎病毒斗争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

来源:智利安德烈斯贝洛大学网站

 

一亿国人身携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是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试想,全国13亿人口中有一亿人携带着这种病毒,相当于每10人左右就有一人携带乙肝病毒。难怪有人说,“乙肝歧视”是现代社会中大规模群体性歧视和人道主义灾难。因为有一亿多人可能被排除在社会的边缘,人格、生存、入学、就业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甚至由此引发恶性事件,也有人因为乙肝就业歧视而自杀。从2007年开始,中国政府相关立法进程展开,为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2010年2月10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就《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明确指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但是全面消除乙肝歧视有待大规模的科学知识普及。因为只要了解了病毒传播途径,正确接种疫苗,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世卫组织说,感染乙肝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90%以上的人在6个月内会痊愈并完全清除病毒。乍看起来很乐观,但因为乙肝感染率高、病程复杂,完全清除很不容易。

 

乙肝病毒蔓延的原因

我国是乙肝的重灾区,2013年中央政府网称:“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为乙肝、肝硬化和肝癌付出最多社会成本的国家。”2007年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载文估计,中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这部分人群体内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无症状或者被感染后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但是否会传染他人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判断。中国的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这部分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正在繁殖复制,对肝脏持续损伤,有转化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必须积极治疗。

在发病区域上,东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乙肝流行率最高。这两个区域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就感染了乙肝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其次是亚马孙、中东欧南部地区、中东和印度次大陆地区,西欧和北美感染率最低。乙肝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和甲肝不同,所以不是消化道传染病(除非含有乙肝病毒的食物通过有创口的消化道)。社会上许多人认为乙肝容易通过吃饭、夹菜、握手传染,于是便产生了乙肝歧视现象。

从历史上看,乙肝病毒古已有之,例如2007年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学者在韩国发掘出的一具16世纪的木乃伊肝脏里,就检验出乙肝病毒。但是许多学者认为乙肝病毒流传甚广主要发生在医学技术发达的现代,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原因是乙肝主要通过血液和性行为传播,而“万恶的旧社会”在技术上缺乏先进手段(没有输血、手术、打针和器官移植等),在性观念上也比现代人保守,这使得乙肝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现代医疗的许多手段能轻易突破人体天然的保护屏障(皮肤),为各种血液传播疾病提供了极大方便。从这个角度讲,乙肝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现代病,甚至主要是医源性疾病(即在检查治疗患者过程中将病毒血液感染患者),乙肝感染者的庞大基数就是这么来的。难怪有学者开玩笑说:“乙肝的大量流行,医务人员的贡献可能超过任何其他因素。”

造成乙肝病毒蔓延的另一个原因,是乙肝病原学分析技术的滞后。西方医学大约在1883年有了乙肝的最早记录。为预防天花,德国不莱梅市一家船厂对1289名工人接种了用人淋巴结制成的牛痘疫苗(这种疫苗叫血源性疫苗),注射后191人出现黄疸和肝炎症状,而同期使用其他方法接种疫苗的人群却安然无恙。医生勒曼在论文中记录下了这一现象。后人则分析,当年的那批牛痘疫苗显然被乙肝病毒感染了。1909年,在给梅毒患者皮下注射砷凡纳明(治梅毒特效药)时,医生们发现在不同患者间反复使用同一个针头,会使患者感染肝炎,一个无形的幽灵似乎通过针头引发了感染。

直到1966年,美国人布鲁克·布伦伯格才分析出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表面抗原。此后对抗乙肝的医学进展大大加快。1970年乙肝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露出了真容,乙肝疫苗随后问世。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围绕着乙肝疫苗发生了哪些故事。

 

 

2007年在韩国出土的一具16世纪木乃伊,研究人员从其保存尚好的肝脏中发现了乙肝病毒,这是人类首次在木乃伊的肝脏中发现乙肝病毒。

来源:美国每日科学网(Sciencedaily.com)

 

中国引入乙肝疫苗  

如果说传染病是撒旦锋利的镰刀,那么疫苗就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盾牌。但乙肝疫苗诞生至今,在研制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不绝于耳。

在英国医生琴纳发明预防天花的牛痘疫苗以后的100多年间,所有的病毒疫苗都是从被病毒感染的人体器官(如前文所述用人体淋巴做的天花疫苗)、动物组织(如部分狂犬病疫苗)或鸡胚(流感疫苗的制取要消耗大量鸡蛋)中提取的。从机理上,这些含有灭活或未经灭活的病毒疫苗,在注射入人体后会产生某些特定的抗体,起到中和或是预防病毒感染的功效。

1981年,在美国上市的第一支商业化乙肝疫苗就是人体血清疫苗,这种疫苗是杀灭病毒活性后做成的,而灭活疫苗会存在灭活不全的风险,加之血清中可能有其他杂质和病毒,这就有造成其他感染的可能。

重大转机在5年后出现。1986年,智利医生帕布罗·瓦伦祖拉借着生物工程技术大发展的东风,想到利用细胞重组法做乙肝疫苗。他看中了不起眼的啤酒酵母菌,将乙肝病毒用于制造表面抗原的DNA片段插入到酵母菌的DNA里,这样酵母在繁殖的同时也会大量生产表面抗原,这种摆脱血清成分的工艺,一举实现了乙肝疫苗的安全、廉价和大批量生产。

1993年,这种先进工艺被引入中国。

此外,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也不得不提,他就是萨尔·克鲁格曼。尽管已经去世了19年,他仍经常在美国医学院的课本中被提及:他既是被缅怀的儿科传染病专家和乙肝疫苗发明人之一,又是备受争议的医学试验的主要负责人。

美国医生萨尔·克鲁格曼是俄国移民的后代。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他以加州杨柳溪州立学院(一所专门收容精神病人的精神病院)为研究基地,取得了包括区分甲肝和乙肝病毒、制取乙肝疫苗在内的丰硕成果。克鲁格曼为了试验用患者血清制作的乙肝疫苗,在学院用患有精神疾患的儿童做试验对象,进行了人体试验并取得成功。

后来,他获得了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拉斯克医学奖。然而,克鲁格曼用精神不健全的儿童做试验,并注射明知可能导致传染的含病毒血清的做法,招致许多批评。此后,又有人爆料,尽管克鲁格曼与这些儿童的家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家长被威胁,如果不参加人体试验,他们的孩子就会被逐出精神病院。尽管没有证据显示克鲁格曼授意这样去做,但作为试验负责人他难辞其咎。后来一本名为《干预和反思:医学伦理基本问题》的书,详细探讨了这一案例。

  

疫苗让中国携带者减少两千万  

乙肝疫苗问世30多年来成效巨大。1992年的全国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携带者为9.75%,2006年再次普查时这项数据已经降到7.18%。

今年2月24日,世卫组织向中国政府颁奖,表彰我国在防控儿童乙肝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世卫官员斯卡诺博士表示,20多年来中国成功避免了1800万人感染乙肝,对公共健康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然而,去年底国内发生数起婴儿接种乙肝疫苗死亡事件后,乙肝疫苗的安全性陷入舆论漩涡。联合国文献对乙肝疫苗的危险性做过描述,《预防接种安全性监测——免疫规划管理人员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指南(第二版)》披露,接种乙肝疫苗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为1.1/100万剂次。按照这个比例,在大人口基数接种时案例就变得明显起来,美国国家疫苗信息中心的统计表明:从1991年至2013年底,全美注射乙肝疫苗后死亡者中0-3岁的婴幼儿有769人。去年7月,越南也有3名新生儿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于过敏性休克。有关部门和多名医学专家指出,如果因为疫苗安全问题拒绝给孩子接种,可能会在一些地区出现传染病的流行,也不排除出现暴发的可能。今年1月,国家卫计委认定婴儿死亡病例与接种乙肝疫苗无关,算是为这一事件做出的一个结论。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维基百科、新华网、瞭望周刊、每日科学和果壳网等网站的信息,在此一并致谢。)

 

 

乙肝疫苗引起的婴幼儿死亡事件在多个国家存在,但如果因噎废食拒绝接种,那么会有更大的危险 来源:阿列克斯·琼斯的信息战网站

 

 

 

环境百科

 

肝炎的五种类型

 

甲型肝炎

1973年,科学家发现甲型肝炎病毒。甲肝属于消化道急性传染病,经粪便至口腔途径传染,手、水、食物和餐具都能传播病毒。甲肝一般都能达到治愈,不会慢性化且恢复良好。国际上已有几种甲肝疫苗。甲肝在公共卫生和家庭卫生差的地区感染率相当高。全球每年估计有140万新发病例,在东南亚、中东、非洲、中美洲、南美洲、地中海和俄罗斯一带很常见。1988年甲肝曾在我国上海大肆流行,31万余人发病。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肝的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

 

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乙肝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主要经血液、体液、母婴传播,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的趋势。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更为晚近,1989年美国科学家才找到它的基因序列。丙型肝炎感染后,如果发现得早,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干扰素治疗痊愈。一旦转为慢性肝炎就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危害非常大。

在传染途径上丙肝和乙肝非常相似,主要经血液传播,但迄今尚无丙肝疫苗问世。在动物界,只有黑猩猩和人类丙肝会感染病毒。美国的感染者主要是被受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注射毒品、器官移植等感染。在我国,大部分丙肝患者是因为输血或血液制品感染,1993年国家增强输血规范后感染态势受到了遏制。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原体的基因图组1986年才被复制和排序,它没有自己的外壳,而是借用乙肝病毒的外壳,而且只能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传染,或者只能感染已经患乙肝病毒的病人,也能转为慢性。用“狼狈为奸”来形容它和乙肝的关系很是贴切。美国微生物学会的资料显示,丁型肝炎只出现在环地中海、非洲撒哈拉以南和南美洲北部地区等几个地区,全世界的感染者共约2000万。

 

戊型肝炎

最早有记载的戊肝疫情发生在1955年的印度新德里,因为洪水泛滥导致疫情大暴发,当时的人们把这种传染病当成了甲肝。直到1989年,这种病毒才在东京传染病学术会议上被正式命名为戊肝病毒。

戊型肝炎在感染途径和症状上和甲肝相近,一般4至6周内会自愈,但孕妇最易患戊肝导致的产科并发症后死亡。近年来发病数快速增长态势,每年全球有大约2000万新发病例。1986年至1988年在我国新疆有暴发。在全球分布上,以地处高气温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为主。目前只有中国有能力生产戊肝疫苗。

 

病毒性肝炎预防ABC

1.定期打甲肝乙肝疫苗,能打戊肝疫苗更佳,记住疫苗不是终身有效;

2.远离血液传染对避免乙肝和丙肝传染最重要,对输血用的血液进行筛查,生活中不要借用他人剃须刀,不在理发店用老式刀具刮脸,尽量避免文身、打耳洞,远离毒品;

3.注射时使用一次性无菌用具,能避免乙肝和丙肝的医源性感染;

4.更安全的性接触,包括减少性伴侣的数量并使用安全套等保护措施;

5.注意饮食卫生,能够积极防范甲肝和戊肝病毒。

(刘国伟/整理)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