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疾病负担2013研究》报告出炉
寿命延长跑不过疾病缠身?
◎王琪峰

1990-2013年间全球各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增减及原因
“描述世界每一个角落发生的所有死亡和疾病”,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病种、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主要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各国提供卫生决策依据。近日,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布了《全球疾病负担2013研究》报告。结果显示,人类预期寿命在23年内增长了6.2年;与此同时,受病痛侵扰的时间也加长了。那么,哪些疾病最影响健康?什么因素导致这些疾病流行?如何提高人的健康寿命而不仅仅是寿命?且看《环境与生活》杂志为您梳理和解析这份报告。

1990-2013年间小儿肺炎死亡数量百分比变化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计量与评估研究所(IHME)的主导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数百名科学家,共同参与了《全球疾病负担2013研究》(GBD2013)的项目,围绕人类健康与寿命话题,分析了1990年到2013年跨时23年、涉及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其调研成果从2014年起,通过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陆续对外发布。
华盛顿大学卫生计量与评估研究所是独立的全球性健康研究组织,其使命是对世界重大健康问题进行精确比较和量化,以此向各国卫生医疗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分配资源,促进人类健康。“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可从世卫组织数据库中收集,也可以通过各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生统计局、人口动态登记、尸检报告、死亡监测、人口普查获取,部分资料来源于专项人群和病例的调查、医院和公安部门的信息系统等。从目前发布的内容看,《全球疾病负担2013研究》主要涉及四大方面,可谓喜忧参半。

2013年导致人类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
好消息:预期寿命增长
坏消息:疾病困扰更久
发布时间:2015年8月27日
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全体人口的生命长短如何考量?最常用的指标之一是“人均预期寿命”。如某国1990年人均期望寿命是60岁,表示该国家1990年出生的婴儿,平均能活到60岁。该研究显示,全球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由1990年的65.3岁,延长到了2013年的71.5岁,增加了6.2岁。
预期寿命只代表生命的长短,不表示活得健康。该研究还使用了另一个指标叫“健康预期寿命”,就是预期寿命中无疾病缠身、不靠药物维持生命的那部分寿命。一个人健康预期寿命越长,说明其剩余寿命中独立生活时间长,生活质量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小。根据报告分析,全球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由1990年的56.9年延长到了2013年的62.3年,增长了5.4年。不过,其增幅落后于人均预期寿命,意味着人活得更久了,相应受病痛折磨的时间也拉长了。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西奥·沃斯教授说,“全世界在健康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步,可是现在的挑战在于,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预防或治疗引发疾病与伤残的根源。”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延长生命,将成为未来医学界研究的重点。

全球和中国1990-2013年间两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变化
对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这23年间健康预期寿命所发生的变化是积极、显著的,可对有些国家来说,比如博茨瓦纳、伯利兹和叙利亚,2013年的健康预期寿命并不比1990年高出多少;南非、巴拉圭、白俄罗斯等国的健康预期寿命不升反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