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水资源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独居一族在地球崛起
Eedu.org.cn 作者:刘国伟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7/5
 

我居住的地方,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样……可以说,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小世界。

——【美】亨利·梭罗 《瓦尔登湖》

独居未必孤独

社会学中的一个常见名词叫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二人及其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这种千百年来堪称最普遍的家庭结构,近年却日益受到“一人家庭”的挑战。在本篇中,我们试图用大量的数据和材料说明,随着时代的推进,独居潮流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2013年“一人家庭”占所有家庭比例一览,颜色越深独居者越多。    来源: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从抱团生活到独自居住

有文献说,人类迄今已有大约20万年的集体生活经验了。古今无数的名人、故事和理论告诉我们,要栖身于集体与家庭中,要设法与他人交流和协作。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学》中,有段话充满谴责意味:“被孤立的人,无法从政治联盟中分享获益……这样的人已不再是城邦中的一部分,因而也与野兽或神无异。”中国思想家荀子曾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以哲学家身份流传后世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也说:“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上面这些说法的产生自有其真理性。从远古社会到近代,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合作捕食、繁衍的效率都大为提高,结群而居更容易存活下来,独自生存则往往是自取灭亡。过去中外都有一种酷刑叫流放,就是利用了人们喜欢抱团社交的心理对罪犯进行惩罚。数百年前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俄罗斯罪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清代罪犯被流放到宁古塔,都是强制一些人离开原来的“朋友圈”,那种被放逐的悲苦是今天许多人所无法想象的。

然而,人类20万年来聚居的习惯,在最近半个多世纪里却受到了独居生活的巨大冲击。这种变化是因何产生的呢?对此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的说法较有代表性,他认为构建独居生活的基础,有一大思潮和四大变革。一大思潮是18世纪19世纪以来个体推崇(珍视自由和个人选择)的盛行;四大变革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女性地位上升、通讯方式的变革、大规模城市化以及人类寿命大幅延长,这些思潮和变革交互作用,推动着独居生活方式蔓延开来。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独居生活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发生的原因。

北欧独居者比例领先世界

2015年11月27日,欧盟发布的《欧盟民众》报告里的几组数字,让很多人心头一惊:欧盟各国中“一人家庭”的比例,居然达到了1/3。这份报告显示,2014年欧盟有31.8%的独居者,排名前5的国家里有3个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丹麦(40.5%)、芬兰(40.8%)和瑞典(39.9%)。独居者最少的5国分别是塞浦路斯(20.8%)、葡萄牙(21.4%)、爱尔兰(22%)、罗马尼亚(22.1%)和匈牙利(22.8%),占比约1/5。

据分析,丹麦、芬兰、瑞典和挪威(非欧盟)等北欧国家能够拥有很高的独居人群,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有着高度发达的经济,民众长期以来就享受着令人羡慕的高薪、高就业率,他们能够齐心协力地建设高福利社会体系并从中受益,从而从制度上建立起相互支持的牢固纽带。在丹麦,即便是低收入居民也可以从政府处领取租房费用,年轻人享受着义务教育,加上丹麦拥有高度重视自我的文化传统,有这么多的独居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全球最大的独居人群城市,独居人口比例高达60%左右。前些年,斯德哥尔摩市政府改变了这个城市的公寓分配体系,父母需要为他们刚出生的孩子等级轮候一间小型公寓的使用权,以确保孩子高中毕业时能得到一间小型公寓。而且瑞典的父母有时会把自己的大房子换成较小的“空巢”住宅,为孩子走向独立生活做铺垫。强大的国家福利和对自主权的追求,加上丰富的小户型住房,使独居生活在瑞典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

美国独居人群年龄性别分类一览 (1970~2012年)

老人妇女是独居人群主力

在《欧盟民众》报告的另一张图表里,2014年有41.8%的独居者是超过65岁的老人,克罗地亚、罗马尼亚、葡萄牙和保加利亚等8国的65岁以上老人数量,甚至占了独居者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欧盟国家人口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现象——仅2004~2014年间,欧盟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就增长了6岁,从36.2增长到42.2岁。

还是在这份报告里,我们看到欧盟国家中独居女性比例更大:只有爱尔兰的比例不到一半(49.3),其他所有国家都超过了50%,最高的拉脱维亚高达68.7%。可以说,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在平均寿命和生活自理能力上对于男性有更大的优势。

这些信息让人很疑惑,为什么那么多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同住,也不愿意去老年护理机构,而更喜欢独自居住?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欧美老人非常重视个体独立价值,甚至认为对生活的自主权决定了其个体的完整性和自尊。这种文化因素使得7000多万欧洲老人选择了独自居住,英法两国的状况很能说明问题。

2014年,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称,2001~2011年间,英国的独居者增加了100万,增幅最大的部分是50岁以上的人口。ONS的数据显示,三四十岁的男人离婚后比其他年龄段的男人更容易独居,他们中很多人因为之前的婚姻体验很消极,无意再次走进围城,而且一般说来离婚对男人的财务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偏偏条件出色的中年妇女又对赚钱不多的中年男子不感兴趣,“宁单不嫁”。

2016年2月,法兰西央行公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指出2015年过度负债家庭仍以独居者(单身者、分居者、鳏寡者等)为多(占调查样本的65.2%)。法国的这份材料说明,独居并非像很多人想象得那样轻松:在财政方面,夫妻两人在一同应对生活支出、共享生活资源方面确实有更大优势,当独居者一人扛下许多生活支出时,压力就会明显变大,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勇敢地加入了独居者阵营。

经合组织国家与亚洲国家 (地区)“一人家庭”比例示意图 (2010年)(因数据取自OECD和联合国,所以与欧盟统计局有出入,特此说明。)

美国积极应对独居者大军

2013年8月,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数据称,过去40年间美国“一人家庭”的数量显著增长,占所有家庭数量的比例从1970年的17%,增长到2012年的27%;同期内由已婚父母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数量所占比例,从40.3%降到19.6%,减少了足有一半。人口普查局对此给出的可能解释是,美国人结婚更晚了,从1970年以来推迟了5岁。如果根据42年来独居人群的年龄和性别资料进行观察,我们能从中挖掘出更多有趣的信息。

1970~2012年间,美国独居男性的总量增长了一倍以上,从5.6%增加到12.3%,独居女性在此期间数量变化比男性略小,但是比例上也从11.5%增加到15.2%。这种变化可以说是经济繁荣时代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年轻人能够花更多时间投身学习和工作,建立人际关系网络,赢得声誉,推迟婚期;中老年人有了更多独自享受人生的条件和机会。有趣的是,有学者指出,这种态势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培育出独立生活能力和愿望,因为越来越多的孩子(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从幼年起就有了自己独享的卧室,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经济上的独立带来生活方式的独立,这种变化在美国单身女性身上尤其明显。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报告指出,1981年单身女性占美国购房者的1/10,这在以前是很多女性不敢想的;2009年这个比例提高到21%。从经济学角度看,单身女性置业可以归结为越来越多的女性受了高等教育,职场和事业成功率提高了,所以有底气在房地产市场上“买买买”,并享受独自居住的乐趣。

针对不断增加的独居人群,美国社会各个层面也动员起来积极应对。例如在纽约,由于单身独居人口增长以及房价的节节攀升,微型公寓日渐火热起来。

2015年有消息称,纽约市的规划官员正在拟议取消规定单位居室最小面积(37平方米)的规定,允许开发商建造符合居住基本需求、安全且健康的简洁居室。奥巴马政府引入了一项1.02亿美元的看护服务项目,旨在减轻家庭照顾老人的重任,让老年人尽可能长时间生活在社区内,这样许多独居老人就能获得更好的照顾和社会公众关心。

亚洲独居人群千姿百态

2015年6月发行的《人口研究》期刊里的《独自居住:亚洲的一人家庭》一文,为我们展现了亚洲独居人群的最新面貌,说明了独居不仅和世界总的经济趋势密切相关,更和一个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相关联。

根据《独自居住:亚洲的一人家庭》一文,2010年亚洲国家和地区独居人群比例领先的是日本(32.4%)、韩国(23.9%)和我国台湾地区(22%),这三个百分数比30年前均有大幅增长:1980年,三地独居人群占比分别是19.8%、4.8%和11.8%。而2014年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亚洲独居人群最少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和西亚,只有约10%甚至更少。

论文还认为印度妇女的独居比例更高,是因为根据印度教传统,寡妇不能再婚,由此可见落后习俗在现代社会里仍具有相当威力。而2015年的一项研究揭示,缅甸、越南、泰国等许多老人即使独居,但因为离子女距离近,所以这些独居老人生活上不一定像许多人想象得那么孤独、缺乏照料和缺乏社会参与。而在韩国,受教育程度低的比受过良好教育的韩国人更可能独自居住,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出来独居的比例就更小了。

随着大多数亚洲国家快速地进入老龄社会,结婚率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独居人口在未来数年内会继续增加。欧睿国际称,即便如此,到2020年亚洲的独居人群仍会低于欧洲和北美,但中印两国会引领接下来的亚洲独居潮流。

中国独居一族正在兴起

近年来的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的“一人家庭”数量明显上升。全国的独居人口占比已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笔者通过《2015年统计年鉴》里的抽样数据计算后得出,2014年占比已经上升到14.9%。全国“一人家庭”占比最高的上海市,占了所有家庭数量的1/4。独居人群增加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人口迁徙、跨城工作、多代家庭减少和城市化进程等。

数据还显示,独居人群的年龄两极化特征明显。一极是指家庭结构变化导致独居老人增多,辽宁、山东、江苏、广东、上海、浙江6个东部城市75岁以上独居老人最多;另一极是指30岁以下的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实力越好,就越有可能选择独居——但独居并不等于孤独,在这方面发达的社交网络功不可没。

最后要说明的是,独居生活使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追寻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步入有保障的、富裕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宽容独居生活的价值,独居生活会被更多的人们所选择和接受。


1990~2000~2010年间,中国三级行政单位“一人家庭”占所有家庭比例一览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澎湃新闻

独居生活在瑞典等国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

(本文写作中参考了《单身社会》、《独自居住:亚洲的一人家庭》和《独自居住?你不是一个人》等文献和报道,以及欧盟统计局、英国国家统计局、美国人口普查局、中国国家统计局、欧睿国际和人口研究网等网站的信息,特此说明并致谢。)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旅行资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