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开发区、黄浦区形成立体式创新生态体系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南方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9/21 19:29:2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B 谁来提供持续创新源动力? 创新裂变“育苗成林” “智力”集聚强化资源优势 在科学城的凯得众创空间,1200平方米的孵化面积里,按照功能分为咖啡交流区、合作洽谈区、路演区、办公区等,已经有10多家创业团队免费进驻,每天都有各种创业路演在此举行,零壹众筹、爱泊车、一呼百应、粤融网、科大讯飞华南创客空间等进驻团队和公司让整个园区显得活力十足。 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孵化器42家,总面积343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成为华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孵化器集群。依托孵化器体系的运转和高成长性骨干企业带动,一批创新型企业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不断裂变、生长。 作为全球知名的平板电视主控部件设计方案集成商,广州视源电子科技公司是内生孵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依托视源电子母公司,一批“视源电子系”的独立法人子公司在开发区、黄埔区“开枝散叶”,目前裂变出12家从事商用显示、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公司,取得500余项专利。 “内生创新、体外孵化”模式发挥了母公司在专业领域的带动优势,既保持母公司的创新活力,始终处于行业的龙头地位,又培育出子公司服务于企业,实现了企业多元发展。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武文生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孵化器的面积、体量和基础服务都比较好,但如何提升我们的孵化服务能力还需深入思考。“我建议尝试基于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孵化和服务模式,建议更多地培育和引入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现在BAT也在做基于互联网的孵化平台和众创空间。” 此外,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很早就认识到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放到和项目引进同等的地位。 “一个科技领军人才就能培育带动一个产业”。就像锐博生物落户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带动了广州基因沉默技术的产业发展,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培育起了一个产业。 目前,全区聚集“两院”院士32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5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名、广东省创新团队12个,吸引3000余名海外留学人员在区内创办700多家企业。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依托对外开放优势,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聚集了一批国际创新资源。就在本月10日,首个中以合作打造的机器人研究院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落户在广州开发区。据了解,广州开发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中国4个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之一,此前在生物产业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此外,还有全国首家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区,IBM、三星等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等,让区内企业和人才时刻紧跟国际创新脉搏。 C 谁来打造创新环境? 既当“加油站”又做“催化剂” “小政府”托起创新高地 探寻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创新生态,难以回避的是政府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此次活动中,观察团的专家们普遍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高效、专业的服务型政府“点赞”。 政府在创新生态中应该扮演“加油站”的角色。当企业等机构有了自己的方向后,政府作推动,这就是加油站的作用。 今年,广东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中,广州开发区是全省“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标准”改革的唯一试点区域。 “能不审批就不审批,不审批还要管得住。”广州开发区政研室主任陈永品透露,广州开发区将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监管方式。开发区于近期成立区行政审批局,对于企业呼声强烈、直接影响投资效率的审批事项,从原有职能局剥离并纳入行政审批局实行集中审批,涵盖建设项目的立项、土地供应、规划报建、施工图和建设、竣工验收全链条。 据了解,“八证一章”办理业务审批时间大大缩短至8个工作日,企业只需往返两次:一次提交材料,一次领取结果即可完成办理。 政府在创新生态中还应该起“催化剂”的作用。所谓催化剂,即是当很多创新要素在一起、有了不同的配比后进行融合,当哪个部分缺乏变化或融合时,政府促进、催化;没有发生变化和融合的,放入催化剂让其发生作用。 针对智能装备产业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开展“靶向”招商。区政府全面梳理了海内外智能装备产业领域的知名厂商和国内智能装备科研院所及领军人物,形成完备的招商数据库,以便“按图索骥”。“我们鼓励企业‘走出去’,政府先去对接,洽谈得差不多了,再让企业‘出海’。会比企业自己‘单打独斗’更容易些。”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在区政府的鼓励推动下,不少企业已经勇敢迈出第一步。珐玛珈广州包装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端医药包装设备生产的公司。2010年,该公司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成立了研发中心。 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郭戎看来,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应从资助型政策向服务型政策转变。“我们都知道硅谷聚集全球最牛的高新技术企业,但仔细统计后发现,真正高新技术企业可能不到硅谷企业总数的40%,大量是围绕着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包括会计、知识产权、法律等。只有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业,创新才会有温床,它越厚,最后才能长出‘参天大树’。” 广州创新发展观察团黄埔行专家名单 团长 张东明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社长 学术团长 王 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成员 郭 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 竹立家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武文生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王垂林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日报副总编辑 江金波 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 杨再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曹 进 广州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千人计划创业导师 杨永强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如西 广东威创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总策划:张东明 王更辉 总指挥:王垂林 姚燕永 郎国华 总执行:胡智勇 姜玉龙 谭亦芳 执 行:黄 伟 黄少宏 马喜生 AⅡ02版-AⅡ03版统筹:陈思勤 主 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学术指导: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支 持:中大创投 广州青年创业帮扶行动组委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