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成都将建“两山”生态屏障 大熊猫国家公园年内开工
作者:李凌翌 王琳黎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2/29 17:28:1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制图 江蕊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长期以来,我市坚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中,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上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近日,《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未来十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蓝图全面呈现。根据《规划》,到2025年,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由体系建设向融合发展的深化,生态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价值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同时,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规划》更是明确了具体指标:到2025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PM10和PM2.5年均浓度分别小于90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

  今年我市将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将通过7大任务共40项具体举措,来勾勒生态文明“路线图”,在今年要实现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22.49%,单位GDP能耗继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PM10和PM2.5年均浓度达到省、市政府年度目标要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7%、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1%等,共18项目标。

  一线·“开局”实景图

  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年内启动建设

  目前已形成初步方案

  作为生态建设的“重头戏”之一,目前,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已形成初步方案,年内启动建设。

  记者了解到,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拟规划形成“一带、两区、一基地”的空间结构,建设面积约为1616平方公里,建成集科学研究与物种保护、大熊猫野化放归与种群复壮、公众自然教育、独特旅游体验和社区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顶级、全球唯一”、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保护的国家公园。

  “一带”区域范围为龙门山大熊猫生态保护带,包括野生大熊猫保护区(含鞍子河、龙溪-虹口、白水河、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区,该区域范围内的功能分区包括严格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两区”包括:大熊猫野放过渡训练科研区及国际高端生态教育旅游体验区;熊猫国际都市休闲度假区与熊猫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区。该地域范围的功能分区含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一基地”即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据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都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而现“野放中心”将扩建至8平方公里,建成“中华熊猫谷”。

  青龙湖一期工程粗具雏形

  今年还将开工建设江安湖、北湖等5个水库

  作为我市环城生态区“六库八区”生态湖泊水系之一,青龙湖一期工程已具雏形,刚刚面向市民开放。湖泊、湿地、林地、草地、耕地……经过十年生态封育保护,青龙湖区域生态优良,几乎数步一景。

  设计人员介绍,基于青龙湖区域良好的生态本底,一期划分出静态保育区和动态活动区两大区域。湖区景观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以多品种、多层次的滨湖四季特色植物,形成“月月花不断,四季景不同”的观赏效果。

  目前,青龙湖二期建设已经启动。记者了解到,库区面积5700亩,水面为2500亩,待二期区域呈现,它将成为环城生态区内最大的湖泊水库之一。不仅如此,今年,成都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年度计划,包括开工建设江安湖、北湖等5个水库,建成中和湿地等3个湿地公园等。记者了解到,今年待关于“六库八区”的国家小型水库批复下来后,将全面启动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环城生态区有水、有田园、有森林、有湿地。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