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保护地球“净土” 我们时刻努力着
作者:马卓敏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5/31 23:17:3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本报记者 马卓敏

中国科学院于去年底发布了《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报告分别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六个方面所涉及到的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出发,综合评估了西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间的环境变化。

评估报告是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与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的共同倡导下,在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的直接领导下,通过组建“西藏创新集群”,组织100多位从事西藏高原一线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历时三载,在50多年历史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

西藏高原为全球最洁净地区之一

报告全面介绍了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突出特征,并指出由于寒带、亚寒带东界西移,南界北移,温带区扩大,导致了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的环境特点。

作为评估组成员的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徐柏青告诉记者,为了报告的顺利出炉,评估组的科研人员们专门研究了人类活动对西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具体可分为正、负两方面。

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农牧业发展、矿产开发、城镇发展等;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西藏高原,特别是西藏自治区的能源消费以清洁能源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明显低于人类活动密集区,与北极相当,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这与西藏自治区自上世纪60年代,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不断实施的各类环境和生态建设工程有关,从而使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呈现逐步改善趋势。”徐柏青介绍。

报告同时呼吁,西藏高原未来发展应从西藏高原,特别是处于西藏高原地理位置中心和环境变化影响核心的西藏自治区的实际出发,抓住环境变化的机遇,减缓或预防风险,制定出长远环境变化影响应对战略和中近期环境变化影响应对措施。

险中“求”出的科研成果

评估报告以使用科学家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和权威报告数据为原则,报告的评审由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独立完成。

由于青藏高原具有海拔高、气候恶劣的特点,从工作性质来讲,几乎所有的考察和监测工作都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多年的野外科考经验,让参与评估的专家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据评估组的科学家,常年从事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的青藏高原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介绍,西藏高原的天气往往是上午晴空万里,下午便风起云涌,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水上平台钻取湖芯沉积物时,必须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在起锚的一瞬间,团队成员要一起从100米甚至200米的水下淤泥中拉起重达10公斤重的铁锚,而在风急浪高时拉起4个这样的锚,考验的是人的耐力和协作精神。”此外,由于水上考察距离较远,遇到大风浪时,往往会遭遇考察船发生故障等突发情况,这就要求湖上的队员保持冷静的同时,岸上的队员要奋不顾身营救遇险者。“而顶着五六级大风,在漆黑寒冷的湖水中搜索遇险队员是经常遇到的情况。”

毋庸置疑,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和队员不畏艰险的精神,大大提高了报告出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朱立平也表示,要想真正了解西藏高原的气候变暖、降水变化、生态系统等的一系列发展过程,无疑还需要科研工作者未来在更多的点位开展长时间的观测研究,同时需要研发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的研究模型,从机制上真正认识气候变化及其对西藏高原的影响。

继续完善评估的科学基础

谈到如何完善未来的评估工作,徐柏青也指出,“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评估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因此评估的科学基础还需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为了限制未来环境变化的幅度并适应其不可避免的影响,评估组的科学家们更一致表示未来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行动。

“现在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决策者,都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和应对环境变化。”然而,徐柏青也不讳言,过去对西藏高原的科学研究只关注了环境变化的状态、过程和驱动因素,而对环境变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人类社会对环境变化的应对不够重视。

此外,很多研究还基于单学科的知识系统,缺乏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为了会聚更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参与,徐柏青也表示未来将继续在能源消耗、人口和城市化动态、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相应的社会经济和行为过程、适应策略、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数值模式往往是预测的基石。可喜的是,目前评估组科学家已经开始由气候系统模式走向地球系统模式。由于地球系统模式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这将给多学科交叉、交流和综合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此外,囿于目前科学研究和应用很大程度上是分离的,政策制定者很少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或者通常只在研究过程的后期阶段参与进来。这妨碍了知识获取从开始阶段就直接面向政策需要,从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的相关性和研究成果应用的有效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有效合作,未来还需要推动更多的协同设计和协同决策,以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徐柏青指出,评估组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评估框架,明确评估目标,发展更全面和可靠的指标与模型,设计出合理的情景,以事实为依据为政策和决策制定提供更加坚实、系统和综合的科学基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