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全球变暖 50年内2亿人或将背井离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7 8:13:3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数字显示未来50年百余万物种将灭绝

    一系列权威统计数字表明,遏制全球变暖趋势,保护人类家园刻不容缓。

    以目前的趋势看,全球平均气温在未来50年内将升高2摄氏度到3摄氏度,但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气温还会再升高几摄氏度。

    与100年前相比,非洲大陆的气温上升了0.5摄氏度,某些地区的气温则上升得更多,如肯尼亚部分地区在过去20年里气温上升了3.5摄氏度。

    气候变暖导致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冰盖在过去80多年里消失了82%,肯尼亚山的冰盖在过去100年里消失了92%。

    2005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成分)的含量创下新高,达到379.1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比2004年的377.1ppm增加了0.53%。

    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也就是100多万个物种在未来50年里灭绝。综合新华社报道

    

    为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抛出怪招———在太空支巨伞给地球遮阳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2次缔约方大会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幕,如何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一些曾以古怪和疯狂为由被打入冷宫的想法又被重新提起,各国科学家正试图寻找解决气候变暖的简单而有效的途径。

    怪招之一:大伞遮阳

    世界上最权威的气候学家之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让·茹泽说,这些看起来有些古怪的想法在学术界引起激烈辩论,分歧十分明显。

    第一个主意有点像科幻小说,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世界光学权威罗杰·安杰尔想出来的。他提出在太空为地球支起一把巨大的遮阳伞。这把伞由6面可调整倾斜度的镜子组成,长约2000公里,永久定位于距地面约150万公里被称为拉格朗日的至高点。

    这把硕大的遮阳伞将遮挡一部分阳光,使地球吸收的太阳能减少2%,足以抵消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温上升。

    上个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先进概念研究所要求安杰尔把这个想法加以充实。安杰尔估计这个想法付诸落实将耗资约3万亿美元,很多人觉得不现实。但他却反驳说,这笔钱只相当于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至2%,和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相比,这个代价相当划算。

    2001年,瑞士再保险公司受联合国委托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在2050年之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每年造成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

    怪招之二:颗粒降温

    第二个给地球降温的主意相对简单,是由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荷兰人保罗·克鲁岑提出的,他以研究臭氧层空洞闻名。

    他建议将二氧化硫微粒释放到大气层最外面的平流层中,在空中,这些漂浮的颗粒通过反射阳光,阻挡一部分热量。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大规模爆发,喷出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导致随后几年时间里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5摄氏度。受此启发,克鲁岑想出了这个主意。

    但巴黎法兰西学院的爱德华·巴尔教授却指出,皮纳图博现象十分复杂,至今未能完全解释清楚。他说,1991年以后,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掩盖了地区间巨大的差异。在大西洋西北部、中东和北非地区出现极端低温,而在北欧却出现反常的气温持续偏高。所以克鲁岑的建议是否可行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怪招之三:海中加铁

    科学家还提出了第三个有趣的主意:往海水中添加铁微粒,催生浮游植物,而浮游植物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在北冰洋、赤道太平洋和北太平洋进行的实验表明,加入铁营养后,浮游生物大量繁衍。

    但是反对者指出,这种人工方法导致的突然变化会给野生动植物和食物链造成不良影响,例如,海藻过分繁殖会使珊瑚礁窒息死亡。

    在构成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中,科学家对海洋的了解程度最低。巴尔说,谁也不能保证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后会沉到海底,安全地在海底度过几百或几千年。二氧化碳也可能从浮游生物体内重新回到大气或海洋中,使部分海水变酸缺氧。一些喜欢硝酸盐的细菌会因此繁殖并释放一氧化二氮,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一氧化二氮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对象,它造成的温室效果是二氧化碳的300倍。一氧化二氮进入大气后,需要120年才能完全分解。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英国2万余人游行呼吁关注全球变暖

    据英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1月4日下午14时,约1万名民众聚集到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不到两小时,示威人数已经激增到约2.25万人。据组织者估计,游行人群最终超过2.5万人,包括环保活动者、政治家、明星,也有路过的行人。

    示威者要求布莱尔政府力促各国达成一项协议,将全球变暖的程度控制在2摄氏度的范围内,并要求英国政府以身作则,通过新法律,逐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名组织者说:“托尼·布莱尔应该倾听特拉法加广场上这2.5万多名民众的急切呼声,倾听全英国人民的呼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制止环境恶化。”

    据警方介绍,另有4000人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前,要求美国政府批准《京都议定书》。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25%以上。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据《中国日报》报道

    ■新闻资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框架公约》)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公约有法律约束力,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公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大会。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今年是《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举行。

    《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生效。

    截至2004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了3.3%,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排放量比1990年上升了15.8%。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

    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例,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