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健康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山西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喜人
作者:国家统计局山西…  文章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5 20:05:5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农业是迄今为止人类直接从土地上获取生存资源最主要、最基本的产业。人类在从土地上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又严重地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因此,建设生态农业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必然选择。
  一、山西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山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历届省委、省政府,各级党政领导都把生态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头戏来抓,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西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生态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绿色农产品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及健康观念的增强,一种返璞归真、重回大自然的"生态农业"近20年来在世界各地逐步兴起,目前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据统计,北欧的瑞典,生态农业耕种面积在2000年达1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到2003年底,生态种植面积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10%。在奥地利,生态农业种植面积在1996年达30万公顷,在两个最先进的州,生态种植面积已占其可耕地面积的25%和50%。在德国,已有6000多个生态农业经营者,预计在今后30年内全国绝大部分的农田可实现生态经营。
  近年来,山西生态农业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生态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绿色农产品已成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据省农业厅绿色办资料显示:至2004年底,全省生态种植面积达6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生态农作物产量达40万吨,产值50亿元。在生态农作物产量增加的同时,绿色食品的加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省已累计有160个企业的400个产品先后获得了绿色食品称号,这些食品涉及粮油、杂粮、杂豆、果品、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等几大类。
  (二)节水灌溉技术在全省初步得到推广应用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灌溉农业的迅速发展,山西逐步认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全省掀起了群众性的以渠道整修、平田整地为主要内容的节水配套工程建设,并辅之以农业灌用水的管理,把农业灌溉用水指标由大水漫灌下的亩均200多立方米用水量,降到150立方米以下。80年代,伴随着老化失修水利工程的整修配套,山西把农业节水灌溉的视线集中到渠道防渗改造中,使灌溉的亩均用水指标下降到100立方米左右。90年代,管道输水在减少渠道漏水、占地、防止蒸发、加快灌溉周期等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确实使农民得到了实惠。群众称赞这种节水方式是"管灌加上塑料布,家家都是万元户。"
  至目前为止,山西累计建成达标节水面积1015万亩,占全省水浇地面积的60%,完成防渗渠道、地输水管道近2.3万公里,年可节水7亿多立方米,相当于山西现有水库蓄水能力的1/5。扩大灌溉面积近300万亩,增产粮食40%,经过几年的大规模建设,使节水工作逐渐走向了规范化轨道。如今,农业节水建设已由单一的输水系统向实施田面节水扩展;从传统意义的"浇地"向"浇作物"过渡;由平川井灌区节水向整个水地全面发展,进而向山地丘陵全面拓展;由传统节水技术向现代节水技术发展。节水灌溉的巨大效益已被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大搞节水灌溉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林业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斐然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太行山区,在支离破碎的吕梁、晋西北黄土丘陵地带,每年都有大量的有机质沃土被雨水冲向黄河。这种现象被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农业专家称为"主动脉出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山西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林业生态建设做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据水利部门统计,目前山西已有117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和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流域",占全国的1/12。正在铺开建设的重点项目还有125条,总土地面积2569.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222.2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治理面积1141.5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26219公顷,栽植乔木林44394公顷,经济林14975公顷,封山育林1906公顷,建淤地坝343座,完成山地微灌1346处,发展节灌927公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林业六大工程开创生态建设新局面
  为从根本上改善山西的生态环境,从70年代以来,山西陆续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六项工程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尚未启动外,其他五项工程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太行山绿化工程自1994年正式启动以来,已完成营造林772万亩,其中,植苗造林132.5万亩,飞播造林312万亩,封山育林327.5万亩,建成万亩以上连片造林工程40多处,其中,长治、晋城、晋中已基本实现县县相连、乡乡相接。
  "三北"防护林工程1978年启动以来,主要在山西的西山地区展开。目前西山49县区共完成人工造林154.8万公顷,飞播造林30.85千公顷,封山育林18.89万公顷。
  山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黄河中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属于国家级工程;另一部分是非黄河流域天然林保护工程,属于省级工程。两大工程方向一致,目标相同,同步实施分别进行。按照批准实施的方案,工程建设的目标是:现有森林资源3571万亩得到有效保护,天然林得到根本恢复,森林分布趋于平衡。通过封山育林,造林造草,大幅度增加林草面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整治,林地生产力提高。
  二、山西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
  尽管近年来山西的生态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市、县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市、县远远没有把发展生态农业摆上议事日程,没有把发展农产品的重点放在提高品质上,而是仍然停留在数量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一是没有认识到生态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化肥、农药的施用缺乏严格的施用标准。对于污水灌溉等违返常规的问题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二是没有把发展生态农业当做农村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发展不平衡。有的县至今仍未成立相关机构。三是对国际市场情况了解不够,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认识不足。
  (二)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
  水土流失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是:由水、重力和风等外界引力引起的水土资源破坏和损失。美国土壤学会的解释是:水、风、冰或重力等力对陆地表面的磨损。水土流失及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几乎存在于世界各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及我国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山西又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调查统计,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9%,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7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69.4%;海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04万平方公里,占海河流域总面积的68.3%。每年向黄河、海河输送泥沙4.56亿吨,平均3000吨/平方公里,最严重地区高达2万吨/平方公里以上。
  (三)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明显
  近年来,沙尘暴问题席卷大半个中国,华北地区已成为沙尘暴肆虐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沙尘暴问题,山西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也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山西沙化土地主要集中于晋西北地区,该地区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集中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个市的15个县(区)。分别是大同市新荣区、阳高县、左云县、大同县;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县;忻州市神池县、五寨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监测表明,以上15个县(区)土地总面积230.3万公顷,其中沙漠面积70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0.4%。在荒漠化土地中,流动沙地0.28万公顷,占沙化面积的0.4%;半固定沙化20万公顷,占沙化面积的28.5%;固定沙地37.8万公顷,占沙化面积的54.1%。
  (四)环境污染威胁着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不仅要求在自身的生产中严格限制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而且要求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从山西目前的农产品生产情况看,恶劣的自然环境已对生态农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工业废气的情况看,"十五"期间与"九五"相比,山西城市整体空气质量呈恶化趋势,综合污染指数上升了5.2%~44.5%。特别是大、中城市近郊及有废气排放的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的农田,煤烟型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从工业废水看,全省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医院及城市生活污水达9.3亿多吨,除去渗透和蒸发等因素外,有60%~70%的废水排入河流渠道等自然水体,使山西的主要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被污染的河段占全省河流总长度的80%。
  由于山西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的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13%,因此,相当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得不利用污水进行灌溉。据山西省第二次污水灌溉普查结果,全省共有129万亩污灌农田,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9%,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2%。由于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农田水质灌溉标准,致使土壤中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逐年累积,最终导致了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且日趋严重。这部分农田的绝对数虽然不大,但由于处于大城市周围,严重影响着山西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
  (五)长期施用化肥,耕地质量下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山西同全国一样,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对粮食生产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据统计,山西农用化肥施用量1970年为44.5万吨,到2004年底达到358.2万吨,增长了近7倍。在化学肥料猛增的同时,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量却大幅度下降。一是农家肥亩均施用量由70年代以前的80~90担,减少到目前的40~50担。二是绿肥种植面积已由50年代末的125万亩减少到目前的数万亩。三是秸杆还田量减少。据测算,山西每年共有秸杆130亿公斤,其中有70亿公斤被当做柴火烧掉了。据调查,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山西的耕地质量大为下降,省土肥站普查结果表明,全省耕地有机质含量大于1%的占50%,含氮小于0.09的占86%,速效磷小于10PPM的占44%,有机质含量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氮磷比例为1∶0.3(注:合理比例应为1∶0.5)。
  三、发展生态农业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作为农村改革的重头戏来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则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据一项最新统计表明,全国51个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当前山西农村和农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助互爱的关系。人类不能对大自然一味索取,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予以保护。针对目前山西工业污染严重威胁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现阶段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是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做到家喻户晓。在大力宣传环保法的同时,政府要定期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讲座,通过录像、照片等手段使每个公民与法人充分认识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及人民生活的危害性。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法人代表到国外和环保先进的地区参观学习,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二是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现阶段我国公民法人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执法不严所致。许多人认为企业排放污水、废气是正当的工业行为。因此,在国家执法力度比较松驰的情况下,农业生态环境很难得到较大改善。常常是环保执法检查一完,工业废水废气照常超标排放,因此,必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首先,要对工业企业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制度,使之时刻注意自己的经营行为。其次,要对于违法者予以重罚,并在新闻媒体曝光,加大环保法的威慑力。第三,要对长期不达标的单位强行关停封锁,实行停产治理整顿。
  三是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现阶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轻工业三废对农业的破坏必须标本兼治。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的同时,必须加大对环保投入的力度,尽快更新一些六、七十年代上马的陈旧设备,要用最先进的除尘设备武装每个工厂企业,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做到小型企业集中处理,大型企业单个处理,污水不外流,废气达标排。
  (三)建立生态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
  虽然近年来山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节水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着眼于长远发展,建立生态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是从根本上解决山西水资源短缺的关键所在。
  建立生态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一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防洪减灾及经营管理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以及雨水和污水资源统筹,水量与水质并重,重点污染与非重点污染源齐抓。蓄汇兼顾,洪涝兼治,标本兼治。源头区,上中下游,左右岸以及流域区内的湖泊、水库和分蓄洪区要多方兼顾。治山与治水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并举。另一方面,要健全组织体系,加强体制管理的力度,实现水土林草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国土保安的目标。
  建立生态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山水兼治。山西是一个山区省份,由于植被稀少,森林破坏严重,涵养水源的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必须在治水的同时治山。要大力植树造林,实行移民并村和封山育林,在牧草稀少的地方要减少各种牲畜如牛、羊的繁殖力,在单产较低的山区坡地要坚决退耕还林。
  建立生态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必须对现有的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加强保护。天然次生林,特别是原始森林如宁武县境内的管涔山森林,对汾河及黄河起着巨大的保护作用。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好山西境内为数不多的原始森林。必须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只有山青才能水秀,只有林茂才能粮丰。
  (四)大力推广无公害肥料及生物农药的施用
  发展生态农业及其绿色农产品,首先,必须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的施用。半个世纪以来,化学农药对防治病虫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依赖化学农药,忽视自然调节,使病虫害防治趋于复杂和困难。目前,山西生物农药的年施用量还处于零的阶段,在全国属于落后水平。因此,应当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适度、适时地扩大施用范围和面积。其次,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肥料,扩大施用面积。一是恢复绿肥作物的种植,以便生产更多的绿肥。 绿肥作物是专门用做绿肥的农作物,主要品种有紫云英、苕子、金花菜等。五、六十年代绿肥曾经是山西农作物的主要肥料之一,其种植面积在50年代末期曾高达125万亩,到80年代
  末期已减少至数十万亩,至目前为止,各地已不再种植。因此,各市县要本着发展生态农业的诚意,拿出一部分耕地来恢复绿肥作物的种植。二是要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制作技术。生物有机肥是指利用禽畜粪便、秸杆、农作物副产品及杂草等加工的肥料,具有以下特点:①生物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35%;②生物有机肥含有大量的有益生物和微生物;③生物有机肥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原料中的病源生物、害虫和杂草被大量杀死。山西在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各生产大队有普遍制作生物有机肥的习惯,它不仅无公害,而且在农田周围就地挖坑制作,省去了人背马拉。但这一优良传统,从70年代以后,随着化学肥料的施用,被丢掉了。三是要城乡联手发展农家肥加工企业。多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厕所采用水冲办法来清理,这种延用多年的办法,不仅消耗掉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由于绝大多数粪便不做无害化处理,相当部分含有粪便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造成了水质污染,直接或间接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随着厕所免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水源,而且为制作农家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
  (五)采取若干措施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人类回归自然、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首先是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省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是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和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第三是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投身于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开发。鼓励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与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