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环境研究应有全球视野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7 9:21:2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科学时报2006年11月16日讯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在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增加我国学者的话语权。随着国力增强以及科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我们应该把研究视野放在全球尺度上,应该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大型科学计划。”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工作会议上,IHDP中国委员会秘书长葛全胜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这是该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行工作会议。 IHDP是一个跨学科的、非政府的国际科学计划,旨在促进和共同协调研究;确立、制定新的优先研究行动;促进国际间合作关系;方便决策者与科研工作者之间的沟通。其中国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8月。 “IHDP以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这一国际组织的工作会议在中国举行,一方面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有关科研管理部门比以前更积极地介入国际科研合作。它与一般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不太一样。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让国际同行认识到了中国学者在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方面一些新的看法。比如,我们提出的在IHDP框架下建立‘风险管理’核心计划的设想就受到IHDP主席Oran Young及其部分科学委员会委员的高度关注。”葛全胜介绍。 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毅看来,类似的国际交流一方面说明国外学者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寻找新的替代性发展道路的研究中来。 目前,全球环境变化涉及土地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但气候变暖仍是中心议题。作为第二大CO2排放国,中国的排放量有可能在2020年后超过美国。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并没有承诺减排目标,但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并提出提高能效20%的约束性指标,这些都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但是,中国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在全球环境变化所涉及的人文方面的研究更加落后。因此,加强全球环境变化的相关科学研究,特别是提高人文因素方面的研究水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和相关国际谈判提供科技、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支撑,是科技界的重要研究方向。 国际上非常关注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与中国的合作。王毅认为,我们仍然面临制度、政策、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障碍。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应在很大程度上借助广泛的国际合作,充分吸取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共同探讨新的发展道路。 王毅表示,我国面临多方面的复合性的环境问题,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但如果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也仍然是我们获取研究资金、提高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