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氮肥污水治理面临"双高"压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慧聪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9 17:36:0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氮肥企业是用水大户,也是污水排放大户,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10%左右,一年排放数十万吨污水的企业不在少数。而污水中超标污染因子较多,氨氮、COD、氰化物、硫化物、油类、悬浮物、酸、碱等,不但量大,而且必须要进行多次处理,才有可能达标排放。2004年国家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为帮助担当支农重任的氮肥企业加快污水治理,推出了环保资助项目——氮肥企业全厂污水零排放项目,一批企业相继对造气污水和尿素解析废液两大主要污水源进行了治理,但也仅治理了80%的污水。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对外排水采取了终端治理。而对源头所有污染源和终端进行完全治理的更是只占氮肥企业总数的一小部分。现在,随着环保压力的日益增大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加紧实施,氮肥企业正面临着排污门槛越来越高和治污费用越来越高的“双高”压力。

  从今年3月开始,山东、江苏、河南等省份纷纷抬高排污门槛。山东省环保局与省质监局发布并实施了《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第二类污染物中有氨氮、COD等20项标准值从严提高。省定标准对氮肥生产的两大排污指标氨氮、COD分别从目前执行的70~150mg/l,抬高到了10~15 mg/l、60mg/l。江苏省环保厅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将于2007年1月l日起正式实施的《化学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控制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比现行的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抬高了20%。河南省也在抬高氨氮、COD排放指标的同时,要求氮肥生产企业必须建设终端废水处理设施,还依据建设规模做出规定:合成氨生产能力在4万吨/年及以下的企业,终端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为30m3/h;4万~8万吨/年为50m3/h;8万~16万吨/年为80m3/h,处理设施中要有脱氮工艺,确保外排水长期稳定达标。

  标准抬高后,氮肥企业必须在源头治理的基础上增加和优化处理装置,这势必要加大投资。据估算,不算运行费用,仅上马一级生化处理装置就需要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而要使氨氮达到10~15mg/l的新标准,还需要上二级生化处理装置,不但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每处理1吨污水还要花5~10元,一个年产合成氨15万~20万吨的企业,每年的污水处理费用就要400万~500万元。

  可见,对盈利甚少又担负着支农重任的氮肥企业来说,治污所面临的“双高”压力无疑非常巨大。以更低的投资获得更优的处理技术,以更低的处理费用获得更佳的处理效果成为氮肥企业的期盼。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