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广州历时8年斥资700亿成为成功“创模城市” |
作者:康建 文章来源:奥一网-南方都市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1 8:20:3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广州成为全国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的成功创模城市 奥一网讯 2006年7月12日下午,3000余位广州市民跃入珠江,重温阔别羊城30年的“横渡珠江”活动。 2006年11月20日,国家创模考核验收组组长、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宣布,同意通过对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的考核验收。
广州现是我国成功创模城市中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 2006年7月12日下午2时40分,随着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的鸣枪发令,3000余名广州市民跃入水中,重温阔别羊城30年的“横渡珠江”活动。 整治珠江 泳者再度浩荡 周老先生当时也是其中一位泳者。“30年前我也横渡过珠江,那时候水很清。”生长于广州城的周老先生仍然记得,小时候母亲每天到珠江边挑水回家煮饭做菜,小伙伴们则天天都跑到江边玩耍。解放后广州也曾组织过多次横渡珠江活动,1977年,周老先生参加了为纪念毛泽东同志畅游长江11周年而举办的珠江横渡,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大家边游边朗诵毛主席诗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场面浩大。但此后,珠江沉默了30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两岸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大量增加,珠江水质开始恶化;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珠江出现了大面积发黑发臭现象。别说下珠江游泳了,连经营多年的珠江日夜游也几乎难以为继:江面上弥漫着的腥臭,只能让人掩鼻叹息。珠江变“黑江”,是广州的一大心病,也代表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城市“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模式。 战斗打响 誓保蓝天碧水 20世纪末,被灰霾遮蔽了天空的广州市民,头脑却开始清晰起来,他们意识到了环保和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以实干著称的广州人开始行动了。1998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一场保卫花城碧水蓝天的战斗打响了。 在广州的“创模”工作中,保护饮用水源和治理珠江水环境,被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广州全力保障了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以流溪河、沙湾水道、东江北干流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全面开展饮用水源地的污染整治工作。2003年至2005年,共查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违章建设项目6606宗,清拆违法建筑289.5万平方米;清理整顿和关闭规模化禽畜养殖场103家,清理水库网箱养鱼场2000多亩,查处违法排污企业746家。其次,大力控制工业废水污染。广州将占全市水污染负荷65%以上的企业纳入重点治理工作,通过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安装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投入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工业污染的防治水平。 改善水质 保障饮水安全 再次,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力度。2002年以来,广州先后投入80多亿元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并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在线监测系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1998年的30万吨/日提高到2005年的155.3万吨/日,增长了4.2倍。最后,深化河涌整治。从1999年起,广州确定了“水清、岸绿、堤固”的近中远期河涌整治目标,制定实施了“北建库、南建闸”和“引水济涌”的治理方案。目前已完成河涌截污27条,铺设截污管线385公里,清淤河涌40条(段),保洁119条,增加绿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 通过大力整治水环境,今年1-10月,广州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珠江广州河段水质从去年的五类改善到今年的四类,广州还被评为全省珠江综合整治三个先进城市之一。 同时,广州还荣获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奖”(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经过几年的奋战,广州有效保障了市民的饮水安全,圆满完成了珠江综合整治“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的目标。 多管齐下 “蓝天工程”见效 把蓝天白云还给市民,是广州今年环境整治的又一大成就。广州近年来实施了“蓝天工程”,首先强化了脱硫工程建设。 2003—2005年,广州共投入12.38亿元用于工业企业安装脱硫设施,对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占全市85%的56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建立了脱硫台账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14.9万吨,在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27%的背景下,实现了24%的减排量。 其次是大力实施“绿色交通”战略。广州是率先在全国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的城市。1998年停止了摩托车牌的发放,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在中心城区全面实施禁行。 第三是推行饮食业“油改气”。为处理好发展饮食业与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关系,广州大力推行饮食业“油改气”工程。目前全市8532家饮食服务业户已改用管道煤气等清洁能源。通过整治,饮食业污染投诉由整治前月平均722宗大幅下降为419宗,下降了41.9%。 最后是强化扬尘污染控制。早在1999年,广州就规定建筑工地要做好围蔽和渣土清运工作,对有不文明施工记录的企业实行停止施工整顿、暂停投标资格等处罚。 通过综合整治大气环境,2005年广州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332天,占总天数的91%;今年1—11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8天,占总天数的92.2%,空气环境持续改善。 满城铺绿 重现花城本色 花城,原本就应是满眼红花绿意。2003年10月,广州在圆满完成城市建设与管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的基础上,再次加大力度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经过三年努力,超额完成了新增绿地面积的任务。广州还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建立以110联动服务、市长接访日、环保局长接访日等为内容的公众参与制度,有效疏通了人民群众反映环保问题、参与环保建设的渠道,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全市共整治旧城社区31个,建成绿色社区109个。市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从1998年的44%上升到今年11月的95.1%。 在创模过程中,广州坚持规划先行,完善城市生态格局。为了在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广州按照“生态优先”和“两个适宜”的城市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根据“先做好生态环境规划和路网规划,后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路,在全国率先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并编制和实施《广州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等151个配套专项系列规划,推动广州从“山水城市”传统生态格局向“山、水、城、田、海”生态新格局的跃升。 广州还专门做出规定,凡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规划,必须将环境保护列入专门篇章,为综合解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广州先后编制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建设计划》、《老城区污染企业“退二进三”计划》等规划、计划和方案。尤其是《广州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总体工作方案》,系统地将广州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分解为水环境、空气环境、城市环境等4个实施方案,15项专项行动计划,118项工作内容,1000多项具体项目,不仅有力地指导了广州的创模工作,而且还对近中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 搬迁工厂 城市更加宜居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一对难以共存的死敌。广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定位于“保护发展,保护环境”,实现了以环境优化发展,以环境提升发展,以发展实力促进环境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方面,广州大力实施产业战略转移和老城区“退二进三”规划。通过采取政策引导、激励扶持等手段,把不适宜在中心城区发展、影响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的企业,通过环保异地升级改造,逐步搬迁到工业园区。近年来,广州已关闭、停产、搬迁了147家污染大、能耗多、扰民严重的大型工业企业。例如,投资10亿元实施环保搬迁的广州水泥厂,其污染物排放仅仅相当于欧盟标准的1/2。 另一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工艺为重点,对老工业企业进行全面升级换代,在优化产业与节能降耗中提升环境保护水平,使广州呈现了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挥别烟囱 迈向“绿色经济” 2005年广州全市经济总量5115.75亿元,人均8393美元,并以约占全国1/200的人口,向国家贡献了约1/18的税收。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多项指标出现可喜的变化。与1998年相比,2005年在每年新增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的情况下,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22.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1.64%—97.66%;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7%,万元工业产值废水COD排放量下降90.9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67.2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0年的0.91吨标准煤下降为2005年的0.77吨标准煤。“九五”以来,广州还结合企业环保搬迁升级改造和热电并供,拆除烟囱641条,烟囱总数从1100条下降到459条,标志着广州正在迈向“绿色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