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作者:胡唯元 张强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6 14:26:4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6.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

  7月1日,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至此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修建这样一条铁路,不仅是对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检验,也是对人类自身极限的挑战。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814公里于1979年铺通建成,1984年交铁路局运营。格尔木至拉萨,1142多公里,中间有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550公里的永久冻土带,有长江上游、怒江上游的11条河流,每年冰冻期为280天,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最低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沿线65%%的地段处于生命禁区。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这对于青藏两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7.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龙芯2E通过验收

  9月13日,由中科院计算所承担的国家863项目“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设计”(龙芯2E)通过专家组验收。该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信息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龙芯2E2005年5月项目启动,2006年3月17日拿到龙芯2E芯片并联调成功,5月23日通过863专家组组织的测试。

  在现场演示中,龙芯2E样机使用64位Linux操作系统,能流畅运行Mozilla浏览器、OpenOffice办公套件、Mplayer流媒体播放器等应用程序,并能正确支持中文输入和显示。专家组认为,该芯片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在单处理器设计方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

  8.我科学家找到自由调控植物发育的“钥匙”

  植物遇到干旱,叶面气孔为什么会关闭?是什么原因调节控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在失水干燥的状态下仍能存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的一个课题组首次发现了一种参与叶绿素生物合成的蛋白质———植物脱落酸(ABA)受体,从而找到了控制植物气孔运动和种子发育的“钥匙”。

  科学家说,用这把“钥匙”,可以打开脱落酸作用机理和应用的“大门”,科学家就能自由地控制植物气孔运动和种子发育。10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以主题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对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植物激素“五兄弟”的研究,一直被科学界视作生命科学的前沿热点。这是因为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而脱落酸掌管着植物气孔运动和种子发育等。研究表明,当植物处于干旱时,体内的脱落酸会自动增加,以帮助叶面关闭气孔,控制水分流失,从而战胜干旱;当种子发育到接近成熟时,脱落酸又会控制种子的休眠和萌发,使其不在植株(树)上或恶劣的环境下发芽。

  对植物激素的研究,是人类进行植物遗传改良和育种的重要理论源头,同时,可以对作物遗传改良和育种的实践起到革命性的作用。20世纪中期的“绿色革命”,之所以能使水稻、小麦等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就是利用了植物激素途径的关键基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控,从而提高了新品种的同化、代谢能力和抗逆能力。

  9.中国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11月21日,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的欧盟、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的7方代表,在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共同签署了ITER计划联合实施协定及相关文件的正式协议,该协议是对今年6月28日由七方在布鲁塞尔草牵的关于ITER计划合作协议的最终完善。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率代表团参加了这一仪式并代表中国政府在协议上签字。

  根据协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将建在法国的卡达拉舍,该项目预计持续30年,前10年为建设期,预计到2018年能使实验堆投入运行;后20年为具体的操作实验时间。参与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各方都将完全平等地享有项目的所有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

  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又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是人类开发洁净新能源的一个大胆尝试,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这一计划将集成当今国际上受控制约束核聚变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首次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聚变实验堆,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

  ITER计划是中国有史以来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参与合作,使中国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赶上磁约束聚变研究的世界先进水平,大大加快聚变能开发的进程,拉动核科学技术、超导技术、大功率微波技术、机器人技术和精密加工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使中国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小投资在核聚变能研究上整体进入世界前沿。

  10.国产抗艾药物疗效首选方案确定

  12月1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国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国产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疗效与进口药物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并确定了两组优选配伍方案。

  艾滋病的强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又称“鸡尾酒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最有效的艾滋病治疗方案。目前,我国已能够生产HAART疗法中的5种药物。为了证实国产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疗效,该课题组联合全国从事艾滋病治疗研究的13个中心,从362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筛选出198个病例,随机编入国产HARRT仿制药的三个方案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药物治疗和随访。

  该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国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是安全有效的。国产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和提升免疫功能指标,58.8%%的患者血浆中的病毒被抑制到测不出水平,疗效与进口药物一致。研究组明确了艾滋病优选治疗方案,优选配伍方案为2号方案组和3号方案组。治疗52周后2号和3号方案组约有70%%的病人测不出病毒。因此,2号和3号方案组应作为国内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的首选方案。国产药物一个月治疗费用为500元,大约是进口药的1/6。

  该项研究成果的取得,对提高我国艾滋病防治科技水平有重要意义。“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已列入我国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会同卫生部等部门,继续积极推进艾滋病防治研究,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