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历史性转变的时刻——2006中国环境保护
作者:夏光  文章来源: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30 9:32:3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二、分化的格局


  1.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状况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状况变化不大,局部污染严重,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攀升。


  全国7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优,支流为轻度污染。三峡库区水质优。黄河干流轻度污染,支流重度污染。珠江干、支流水质良好。松花江干流为轻度污染,支流为重度污染。淮河干流属轻度污染,支流总体为中度污染,部分为重度污染。海河流域普遍污染严重。辽河干流中度污染,部分支流为重度污染。


  巢湖湖体水质为Ⅴ类,太湖、滇池湖体水质均为劣Ⅴ类。与去年同期相比,“三湖”营养程度无明显变化。


  113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优良天数比例大于80%的城市占66.4%。重点城市平均污染天数占总体的16%。12%的城市出现过中度重污染,18%的城市出现过重度污染。


  重点城市空气的整体污染水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可吸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混合型污染仍较严重。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污染次数较少。


  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局部地区酸雨严重。全国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的区域。酸雨影响城市比例有所增加。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属于轻度污染,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南海、黄海水质为良,渤海水质为轻度污染,东海水质为重度污染。


  2.国家环保总局专题调研结果


  2006年底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了15个调研组,前往全国进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专题调研”。


  根据调研组在内蒙古、宁、苏的调查,在这些地区,2006年环境形势有喜有忧、两极分化。环境得到改善的区域(主要是主城区)在增加,但城市以外的流域性、分散性的污染局面较难扭转,新增加的排放来源对环境压力很大。


  西部地区局部区域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控制,但有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下降。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重点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还比较多。


  东部地区一些地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太湖水质达到国家控制要求。淮河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到阶段性要求,优于国家控制指标。但总体上水和大气污染仍然严重,农村环境污染继续恶化。


  3.其他部门发布的信息


  国家气象局有关机构提出了一份关于城市阴霾的报告,反映2006年城市阴霾发生范围、频率和强度都有所上升。


  “阴霾”是城市大气中大量细小的污染物颗粒在天气晴好、风力较小的天气条件下无法扩散,堆积在城市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天气现象。造成空气质量恶化,能见度下降,整个天空看上去灰蒙蒙的。阴霾对人群健康有直接影响,使人的心理感受很不好。我国东南地区很多城市已经处在阴霾高发时期,其中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5月份曾发生持续多日的严重阴霾天气。


  4.综合评述


  综上看到,2006年我国环境形势总体上处在一种分化和拉锯状态,一些过去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主要是大中城市),经过大规模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综合整治,出现了改善的局面。但与此同时,一些过去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主要是中小城市或工业区),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快而增加排放,环境质量下降。更多的地区是基本维持原有不甚理想的状态。


  在评价环境状况中,越来越突出的城市阴霾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新型环境问题。就其性质而言,持续的城市阴霾是一种“常态性、大面积的区域污染”现象,而这种常态性、大面积污染对人们的感官和健康有直接影响,因而也是人们评价环保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


  但哪些是引起阴霾天气的主要成因,自然的?人为的?国家环保总局对此问题很重视,已组织专家进行咨询和研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