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西待开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解生态难题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京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0 18:51:2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2007年1月1日,山西省灵石县桃钮村,一村民家的窑洞已经坍塌。桃钮村位于1000多米高的山上,山下自1937年开始就有煤矿采煤,地质灾害严重。 因采煤,椒仲村的水源枯竭,果树缺水枯死。原有近千亩的果树,现只能砍伐做柴烧。 2006年12月30日,灵石县椒仲村,村民武改红站在自家窑洞门口。她家的窑洞已经出现了3道裂痕,但是因为家庭经济不宽裕,无法搬迁。 由于村里的学校停办,蔡晓霞和同学们都在村外上学,元旦放假才回家住。 核心提示 产煤大省山西,因采煤造成的地质灾害日益严重———地面沉陷,房屋开裂,污染严重,水资源缺乏。 很多地方,暴富的煤老板大多举家外迁,只有少数的村民留守沉陷的土地。 对此,国家投巨资对国有重点煤矿采煤区进行治理,住房问题在2008年可获解决,但采煤造成的水资源破坏、生态恶化还未列入治理范围。 专家认为,不能企业赚钱、而由政府和居民埋单采煤后的危害,应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山西省将开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以此解决采煤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杨金辉目前借住在别人房子里。他自己的窑洞在2005年冬天的一场雪中塌了。但他仍住得不安心,“村里100多户几乎每家墙上都有裂缝。” 杨金辉住在灵石县桃钮村,属于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村里原有530人,已搬走了300人。杨金辉留在村里,等待着国家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正在实施。”山西省灵石县发改局副局长、治理沉陷区办公室主任景山说,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就批准了山西省9个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的治理方案,总投资69亿元。 “但是这些资金只能解决沉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景山说,水资源破坏、生态恶化等都没有列入治理计划。在他看来,解决采煤区的环境治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煤炭补偿机制。只有这样煤炭工业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