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们如何巧取天上水 | ||
作者:叶健生 文章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9 8:19:3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
||
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能及时根据天气变化跟着云层跑。 本报记者 叶健生 随着“轰隆”的一声巨响,一枚火箭弹喷着烈焰从汽车发射架上迅速射出,直钻云端并随即在云团中爆炸开来,几分钟后,天空中便下起倾盆大雨。目睹此景,一直在远处观望早已饱受干旱之害的周边农民,情不自禁地齐声欢呼起来:“下雨啰!……”。 这是3月5日下午出现在临高县调楼镇和伴村我省今年首次人工增雨作业点的真实动人一幕。看得出,大伙儿的欢呼,不仅是因为降雨将缓解他们自家田地里的旱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能巧取天上水的气象人由衷的钦佩。 因降雨量偏少,气温偏高,我省旱情蔓延,对当前春耕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已经启动的海南岛全岛性增雨作业由此备受关注。 就此,记者采访了我省有关气象专家并初步撩开了人工增雨的神秘面纱。 人工如何“唤雨”来 在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起源于1958年,去年中国气象局又提出建立人工影响天气轨道业务来造福于人民。 人工是如何影响天气并“唤雨”来呢?专家告诉记者,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除了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外,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观物理条件。比如说,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的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则须有冰晶,不具备这些必要的条件,天气形势、云层条件等再好也不会下雨。在自然条件下,有时云中上述微观物理条件就不具备或者有但不充分,于是就会出现有云团但不降水或降水极少的现象。 这时,如果通过人工方式向云团中播撒人工冰核进行催化,促使云团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拼,就能达到人工催降雨水或使降雨量增大的目的。人工增雨作业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的。 人工增雨技术不断完善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工增雨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人们对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这一活动已不再陌生,目前我省采用的也正是这一方式,但火箭并非唯一的人工增雨作业工具。 专家介绍,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目前不论是在地面还是从空中都可以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地面作业主要有两种方式:高炮人工增雨作业和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空中作业则需要飞机为工具。在我国,目前地面作业方式应用较为普遍。 我省是从2001年开始进行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此前曾使用过高炮和飞机作业。火箭将安装有碘化银等催化剂的弹头携带进入云团,沿途播撒作业,而高炮则将装有催化剂的炮弹打入云中,爆炸撒播作业。飞机人工增雨是由飞机将催化剂带入云中进行播撒作业。 简单比较而言,火箭增雨比高炮增雨更为灵活,机动性强,能及时根据天气变化追着云团跑。飞机增雨效果好但成本太高,受天气条件影响大,难以普及。 一枚火箭能轰下几十万吨水 记者在增雨作业现场看到,我省气象部门用于人工增雨的火箭弹,只有正常人的胳膊般大小,不是很起眼,但其威力却是不可小觑。 有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增雨作业使用的是“BL-1”型移动火箭作业系统,跟它配套的火箭弹长度为765毫米,内直径只有56毫米,较小,跟不少人想像中的火箭弹大小相差甚远。 据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有关专家介绍,我省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目标是冷云团,云底离地面有500至800米高,厚度有好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正常情况下,火箭弹有效射程为7公里左右。它从地面发射钻入冷云团后,可以影响五六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云团,成功催降几十万吨的雨水。 投入与产出比为1:37 专家介绍,我省进行增雨的火箭由于是在地面发射,操作比较简单,使用也比较灵活,只要天气条件许可,汽车开到一个地点调整好发射架起来就可以打。它使用的火箭弹,一次作业也就是两三千元,跟飞机作业相比成本相对较低。 虽然海南岛四面环海,气象站点不足,可获取的降水资料有限,检验增雨效果困难,但也并非无能为力。据省气象专家黄彦彬、李天富等人对我省2004年春夏两季火箭人工增雨效果进行的检验数据,其投入与产出比为1:37。 据了解,2004年4―8月,我省总共投入18辆作业车进行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多达534次,是历史上作业规模最大、作业时间最长的一年。 无证据表明人工增雨危害环境 使用了催化剂、炮弹等的人工增雨作业是否会危害生态环境呢?这是不少关心环保的人士的疑虑。 据省气象专家介绍,我省增雨作业使用的火箭弹,每枚含碘化银10.5克,发射进入云端播撒后,它可以在五六平方公里范围内,催降几十万吨的雨水。虽然最终这些作为催化剂的碘化银会融入雨水,但本身毒性很低、用量极少的它跟巨量的雨水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简直是微乎其微。尤其重要的是,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尚无证据表明人工增雨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用于人工增雨作业的火箭弹的外壳并非金属制作,而是类似塑料的轻质材料。火箭弹升空喷出催化剂后,火箭弹外壳随后会支解成碎片,飘散落地。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地面的人构成危险。 增雨作业仍受制于天 这次全岛性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启动后,一些农民朋友不解地问记者:政府为什么不早些组织增雨作业呢? 据了解,在增雨技术出现前,遇上干旱,人们只能祭天求雨。自从1946年美国科学家兰茂尔租用飞机进行世界第一次人工增雨作业后,人工增雨作业就逐渐在多个国家开展了。但截至目前,人类还无法随心所欲影响天气使之增雨。 专家介绍,云团的存在是作业的前提,但有云不一定能成功作业,它还需要同时满足更多具体的天气条件。就我省来说,目前我省所采取的是针对冷云进行作业的火箭人工增雨方式,要进行增雨作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丰富的水汽、强热对流。只有在这一天气条件下,当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才可能有效果,否则即使作业也是白搭。 也就是说,选择在何时何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仍然要视天气条件进行,增雨作业在较大程度上仍受制于天。 (本报海口3月8日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