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推开气候变暖的“柴扉”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9 8:28:5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编者按 前不久,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隆重揭晓,我市有11项成果入闱。这一佳绩不仅打破了我市一年拿到8项大奖的历史纪录,而且在国内同类城市中鲜有比肩者。这些成果能够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什么?在科技领域的变革性、进步性、原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为此,我们采访了这些项目的研究者,通过专家的视野,运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让广大读者深入分享、展望这些成就已经和将要释放出来的能量。 今年人们议论最多的是“暖冬”,可有谁知道,全球变暖与海洋变化之间的关系?谁又能回答其中的规律?中科院海洋所73岁的王荣研究员,潜心和海洋打交道几十年,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一起提出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概念,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深入了解。最近,《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一举捧回了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记者:首先想请教一下,什么是海洋初级生产力? 王荣:海洋中存有大量的单细胞植物,它们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海洋初级生产力就是指单位面积或者体积海水在单位时间内由海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碳的数量,它反映海洋生物的生产能力,也反映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记者:这项研究的最大创新点是什么? 王荣:我们率先提出了“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的概念,并在确认微型生物方面作出贡献。要知道,这绝非一个简单的量度,而是有着复杂的构成。一是组分结构,就是不同的分类类群;二是粒级结构,说白了就是分大小。过去认为,20微米以上的硅藻类是初级生产力的“主力军”,但研究发现,20微米以下的小型藻同样不能忽视;三是产品结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碳,除构成自身的POC(颗粒有机碳)外,一部分溶解到水中,被异养微生物利用再次转化为颗粒物质,这些微生物被微型浮游动物吃掉,使得它们再次进入主食物链;四是功能结构,初级生产力从功能上讲包括了再生生产和新生产,后者才体现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在国内,我们首次用N15法测定了新生产力,并研究出新生产力与再生生产力之比。 记者:有人形容做科研有三种境界,这项课题始于1992年,这15年让您达到了哪一种境界? 王荣:如果说境界,可以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吧。用N15法必须要用质谱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没有,我们只能跑到北京,借人家的实验室,用别人的仪器,求人办事难啊。后来我们参与了“全球联合海洋通量研究”计划,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进展大大加快。 记者:对于全球变暖这一事关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你们研究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王荣:全球变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相当一部分被海洋吸收,了解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对预测全球变化和制定对策至关重要。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搞清问题。我们的课题在这方面只能称得上“登堂”,离“入室”还差得远,但是非常重要。至少对于中国近海来说,摸清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将为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听说您三次去过南极,出海下洋不知多少次,是个“老海洋”啦。 王荣:我是国家第一批去南极考察的科研人员,最后一次是1989年。搞海洋科研,出海是必须的。即使在近海,一个航次几十个测点,必要时一个测点至少要呆48小时,在甲板上进行现场实验,人很少休息。这个课题经过15年积累,取得了一些成绩,确实不容易。现在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与十年、二十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将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条路走对了。我总是对学生们说,你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