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飞 王君
“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白豚没有找到的消息,让中外科学家都觉得震惊。而敏感的国外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联合行动,开始挽救世界上最稀有但又最受忽视的10种濒危动物,白豚名列其中。
为了唤起公众对物种保护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的关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部与《科学世界》杂志联合开展——“我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濒危动植物”大型调查活动,以引发公众对人类社会面临的这个严峻问题的思考以及今后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的反思。而本报“南京它世界”栏目也将持续对该活动进行报道,带你走进它们的生活空间。
哪些生物的生活处境是“十面埋伏”?哪些生物的命运已经面临灭绝?而通过科学家的努力,哪些生物数量锐减后又开始慢慢恢复?在孩子们只能去动物园看“困兽”的年代,这个庞大的科普课堂已经逐渐“萎缩”。因此,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个大型调查活动的开展,将重新唤起大家对自然界里生物的关心。
初衷:白豚带来的警示
去年12月份时,中外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队进行了“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而结束后考察队发布新闻:白豚没有找到,已经接近灭绝,生活在长江中的江豚也大量减少,很可能步白豚的后尘;同时,长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继续受到航运、挖沙、过度捕捞等的破坏。
中科院水生所的王克雄博士是当时科考队成员之一,他向记者介绍,在那次调查的时候,他在南京下关附近的江边亲眼看到过3头江豚。“这3头江豚显得很健康,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大约两三分钟后,才从观测人员的视野中消失。”而长江江豚是全球三个江豚亚种中唯一的淡水亚种,在1993年前还约有2700头,但到1997年就锐减为2000头。从调查情况来看,虽然数据资料还没有统计,但除了镇江之外,南京也应该算是江豚活跃的一个区域。
因此,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部决定开展这一科普活动。而本报“南京它世界”栏目长期以来对生物界的关注,得到专家们的认可,所以联合开展。
内容:三大评选请你参加
这次调查评选活动,其中一部分是挑选出中国“保护成功的物种候选名单”,其中有专家推荐的14种动植物名单供大家选择,这些动植物通过科学家的保护,已经开始逐渐恢复种群。而名单中,南京市民熟悉的中华虎凤蝶、林蛙、麋鹿、水杉等,都是本报“南京它世界”的常客,是从南京或者江苏地区首先开始进行保护,然后在全国得到呼应的。
除了这个成功保护的名单向公众进行评选,另外两份调查名单是“面临绝灭的物种候选名单”及“境况危机的物种候选名单”。前者包括斑鳖、白豚等12种动植物,后者则包含了扬子鳄、江豚等18种动植物。“WCS”中国项目部的肖峻峰向记者介绍,因为这次大型调查,是面向中国所有的公众,所以考虑大家对各个物种了解的程度不同,每个物种的相关资料都简单介绍了该物种的分布、种群大小、致危原因等。
据悉,目前推荐物种的三份候选名单已在新浪科技频道(tech.sina.com.cn)进行了刊登,市民可以通过该网站网上进行投票,4月10日截止。而经过评选后,三个名单中被公众最拥护的前10例保护成功、境况危机以及面临绝灭的物种,将邀请中科院动、植物研究所的专家撰写文章做专门介绍,并在《科学世界》杂志推出专集。
呼吁:南京专家多“贡献才智”
南京也有很多生物专家一直在致力于动植物的保护工作,这次调查的候选名单并不是“刻板不变”,也欢迎大家提出认为更合适的不在这份名单内的物种。当然,如果我们身边的您曾经保护过一个快要消失的物种(无论是南京本地还是外省城市),或者见多识广的您了解更加“危机”的物种存在,那么就请及时和我们联系。
物种灭亡正在“加速”
专家:人类的干扰破坏位居第一
物种灭亡的“加速度”,让世界上的科学家们忧心忡忡,“灭亡,从每天1个种加快到每小时1个种。”这,确实让人惊心。而在南京,许多物种的灭亡速度同样让人担心。虽然很多研究人员都在为物种的恢复贡献力量,但“保护”赶不上灭亡的速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