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长江库区:守住一片自然生态美 |
作者:赖有生等 文章来源:中山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0 22:41:3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为维持生态功能和保证水质,我市近年来大力清理搬迁区内果场、养殖场等,为库区“整容”目前福获村成为库区留守村,由于无地可耕交通不便,不少人早已外迁。 新闻背景 中山水最甜,空气最清新,最具自然生态美的地方在哪里?中山人会毫不犹豫地说: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域———长江库区。 位于五桂山北麓、距中山城区约8公里的长江水库,是中山最大的水库,四周山峦叠翠,树木葱茏,水清如镜,碧波荡漾,宛如绿色的玛瑙镶嵌在群山之间,让人心旷神怡。 长江水库不仅自然环境美不胜收,它在全市供水、防洪方面更起到战略性作用。特别是每年咸潮影响最大时,长江水库更是城区供水的重要保证。为更好地维护其生态功能,保证水质,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清理搬迁库区内果场、养殖场等,为库区“整容”。 荒废农场: 成熟杨桃挂满枝头 前天上午,记者乘船深入库区探访,感受和了解“整容”效果和个中艰辛。坐船20分钟左右,我们在山脚边见到一栋两层的房子,门窗全失,门前屋后杂草丛生,枯叶厚积达两三厘米。这是一个荒弃的农场所在地。 这原是“五七干校”农场,当年知青和干部下放劳动的地方,也是长江水库库区面积最大的农场。当年有上千名知青进驻劳动,后承包给私人养鱼、种果,一度有20多人在这里工作。没有陆道通行,出入只能坐船。 “可能还有水果吃。”有人提醒说。果然,我们在这里发现一个早已无人打理的杨桃果园,枝头上还挂着果实,由于荒废多年,果熟了也无人采摘,地下掉满熟烂的水果。“好清甜!”有人现场摘吃后大声说道。 据了解,该农场是前几年我市清理、搬迁库区农场最早的一批。2005年以来,出自维护长江水库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水质的需要,市政府开展大规模清理区内的果场、饲养场和网箱养殖场等有污染水源的项目,林业、水利等部门人员坐船逐个逐个地走访承包者,说政策、讲道理,清理工作较为顺利,到目前为止,已全部清出区内40多个大大小小农场,政府也投入了300多万元的相关补偿费。 “荒废果园,是为了保护一方水土啊,也许没有人会再留意这里的野果,但它还是会‘甜’到大家的。”随行的水库管理处一位人士意味深长地说。 船只交通: 难以再见的水面风景 穿行于碧波荡漾的长江水库,环顾四周,记者也未发现水面还有其他航行船只。“作为生态保护区域,长江水库禁止电鱼、打鱼等活动,也禁止相关船只擅自在水库航行、停泊或作业。”水库管理处人员告诉记者。 多年前,由于农场的存在或一些村民贪图方便,还是用小船代步,穿行于水库间,一度还成为长江水库的一道“风景线”。随着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的正式设立,市政府清理了库区内农场,100多艘小船也随之“解体”。与此同时,长江水库管理部门也加强了偷捕、偷钓行为,严禁船只在库区活动。 今年春节期间,库区里出现航行和非法捕鱼等现象,水库管理处于2月27日清晨展开专项打击行动,对库区的非法作业船只和其他“三无”船只进行集中查处,查扣、拆解了5艘非法作业及“三无”船只,并对相关人员集中教育。 没有外来船只的出入,但并不代表这个美丽水库没有水上风景。在库区中央或边缘,我们常见到水鸟停候树梢,不时飞速掠过水面,或潜水觅食,水波涟涟。 福获小村: 库区最后的留守村庄 40年前,长江水库建成后,淹没了11个自然村。其中10条村已搬出库区在东区长江村觅地重建新村,但福获村则在旧村附近山坡地重建。这个只有71户、380多人口的小村庄,目前是惟一一个留守库区的村庄。 我们步入这个村庄,感觉有点清冷。灰色的石砌房子一字排开,见不到几个人出入。几只家狗正懒洋洋地躺在路旁。在一村道边,欧伯等3位老人正坐着闲聊。他告诉记者,由于早已无地可耕,交通也不太方便,村里大多数人都迁走了,留守的多是老人和未入学的小孩子。“可能还有100多人住在这里。” 历史发展证明,福获村“附近重建”是一个遗憾。人们在这里居住、生活,其产生的污染对长江水库还是造成一定的影响。10多年前,市政府就有意搬迁这一村庄,但由于某些原因,有关方面与村民多次协商至今无法完成这一搬迁“使命”,这成了对库区综合治理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村不能搬,也要设法减少污染。福获村附近的山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大面积山体崩塌达数十处,流失的砂土可造成水库淤积和水质污染。对此,从2004年起,市水利部门投入80多万元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在山体崩塌的山沟汇流出口处,利用崩落的土体筑坝截流,在形成的小库区内做高竖井,底部连接导水管,将淤积后的水流由竖井上部流入,经竖井和导水管排出。 早年,政府还出面租用了村里的所有耕地、鱼塘,目的是为了“丢荒”,以减少水源污染。 “这条村迟早要搬走的……”退休10多年,从城区返回小村居住的欧伯这样说。 (作者:文/本报记者赖有生 通讯员苏康枝图/本报记者夏升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