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路甬祥在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调研纪行
作者:郑千里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4 10:46:3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3月29日和3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连续奔波。在北京对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质和地球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调研,他深入到多个研究室了解知识创新情况,并与科研人员进行座谈,提出了殷切期望:中科院进入知识创新三期,要改革创新和谐奋进,为共和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思谋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崭新课题
 
3月29日上午,路甬祥来到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考察工作。
 
路甬祥先是听取了樊杰研究员关于区域发展与城市化研究的汇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强调了“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强化区域规划工作,编制部分主体功能区的区域规划”。近些年来,国家的一些重大区域发展规划,如京津冀、长三角、东北振兴的区域规划等,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陆大道院士的主持和带领下,参与期间做了大量卓越的工作。当樊杰介绍到这一情况时,路甬祥赞赏地说:“国家发改委选择人员和单位主持这种事关全局的区域规划,肯定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找好的单位,你们能够承担起这一光荣的任务,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了咨询意见,这充分证明了你们这方面的创新实力。”
 
在前不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樊杰曾就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向中央领导同志进行了讲解,路甬祥说:我真感到高兴!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骨干研究所之一,就是要起到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的重要作用!
 
在作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汇报时,中科院生态系统网络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于贵瑞谈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的基本走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战略选择、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技问题、中科院的优势及其观测研究发展重点。路甬祥说,利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机会,全面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企业的技术进步,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你谈到的一些观点很重要,可以进一步梳理和细化,为中央领导同志的决策提供专家咨询意见!
 
夏军研究员就国家水资源重大需求与战略研究向路甬祥作了汇报,谈到中科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已有了类似《中国水资源问题的观察》蓝皮书这样的标志性成果,以及要加强中心建设,使其真正发挥“大网络”、“小核心”作用的工作思路等。路甬祥说,水是生命之源,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对工农业生产,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你们已经有了一支较好的队伍,也已形成了网络,要在现有的科技创新基础上,进行更好地集成和综合,为国家的水资源监测、管理和治理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更好地承担起中科院引领发展的重任!
 
随后,路甬祥同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领导,以及科研、管理与支撑系统的骨干人员座谈。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刘纪远就知识创新三期的总体思路、创新工作的重要进展、经验与问题分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4个方面进行了汇报。李文华、郑度、陆大道三位院士先后发言,就自然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础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化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陈同斌、欧阳竹、黄季焜等研究员也在座谈会上发言,就我国的土壤环境修复、区域农业和农业政策研究等直抒胸臆。
 
路甬祥指出,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协调,区域之间要和谐协调,城乡要和谐协调,经济社会要和谐协调。国际上也已把全球变化放在核心议题之中。对从事地理与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今后的5~15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路甬祥对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他说,回顾世界科技发展史,在工业化的初期,地理研究人们关注的是地形地貌;工业化时期资源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矿产资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研究变得很重要;现在,生态环境问题变得很突出,所以,生态环境研究就在地理科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我们还应该再作些前瞻性的思考,比如说构建和谐社会,就不能不关注公共卫生和健康。公共卫生和健康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饮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当然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地理科学也要考虑为人类健康服务这个崭新课题。以人为本,强调珍惜和尊重生命,我们从关心矿产资源到关心生态环境,还要再前进一步,关心人的健康、人的和谐,还应该再作些前瞻性的思考,结合研究所学科的发展需要,有所新的布局和谋虑。
 
“当年我们开展的经济地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和区域经济布局与发展,后来又有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现在研究经济地理不能只关注自然资源。”路甬祥接着阐述,现在我们开展经济地理研究,还要高度关注人力资源,因为人才和知识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最为宝贵的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不竭的推动力。同时,某个区域的发展也不仅仅取决于它的自然资源、地理景观等条件,还取决于它在全球经济中有否区位优势。我们要在全球经济的大格局中研究区域问题,像中国的经济区划问题,当然也要放在全球的大格局当中研究。
 
同时,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如地理科学早年提起来就是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古代有徐霞客,外国有哥伦布,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遥感技术的出现,可谓“一览众山小”,成为地理科学一项跨世纪的革命性手段,现还在继续利用,继续发展。我们还应该继续加强“数字中国”和数字地球系统的知识创新,同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之中。
 
路甬祥着重强调,中科院在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没有行业、地域的束缚,科学思想比较前瞻,比较综合,也比较自由,所以往往能把新概念、新观点先提出来,同时又有一些数据做佐证,才能够被有关部委看好并且采纳应用。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相关信息的采集和数据的获得今后还要进一步实现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比如现在人们对大气环境极其关注,大气所含的气溶胶影响人体健康,是影响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有关气溶胶的详实资料往往很难得到,要积极创造新方法和新手段,并且把新方法和新手段推广出去,让政府部门和社会广泛采纳应用。我们不仅仅是要在概念上引领,也要在方法、手段,甚至包括在技术上引领。中科院要建议并且承担国家任务,要勇于创新,就要不断地有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既符合和满足国家战略框架的要求,同时又有自己在科学、技术上的创意。
 
在社会和谐的生态环境中发展
 
3月29日下午,路甬祥到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考察工作。
 
在中心主任曲久辉等的陪同下,路甬祥参观了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环境水质学、城市与区域生态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展览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个二恶英实验室,前不久刚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以及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计量认证证书。该实验室获准的认可、认证检测能力范围为食品与农产品和环境中的二恶英类、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的检测。路甬祥知悉该实验室的设备投入情况以及它在国际同行中的评价,对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认为它通过实验室的认可和计量认证,表明其已具备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分析测试单位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今后的工作应该更上一层楼。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是当今环保技术领域中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絮凝剂。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栾兆坤等介绍说,他们在絮凝理论、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重要的创新成果,PAC现代化产业技术的研发成果已经实现了规模产业化推广。路甬祥在参观环境水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时,为其研发的相关净水装置已在奥运工程中得到应用感到由衷高兴,说:成熟的技术就是要和社会资源要素结合,尽快地推向社会和市场!
 
在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听欧阳志云研究员介绍,他们通过城市生态系统居民生活过程C代谢研究,发现空气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也发现早年城市里引进的一些植物物种,许多植物虽然生长得很好看,其实容易导致人体得花粉病。路甬祥说,这说明早年有些城市不注重生态规划。我们科学家的责任,就是要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接着,路甬祥在生态中心举行的座谈会上,详细听取了中心主任曲久辉研究员所作的工作汇报和环境水质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桂斌研究员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关于生态功能区划的研究进展的汇报。
 
中科院生态中心近几年来饮用水方面卓有成效的科研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我国几家最大的自来水企业集团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比如已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框架,作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应用的依托单位。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和上海供水集团共建了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深圳水务集团共建了饮用水工程中心。路甬祥听到介绍很受鼓舞,说:你们为我国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开发了先进技术,现在北京、上海、深圳这3个水厂都与你们有实质性的合作,能够跟你们建立战略联盟,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北京、上海、深圳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它们既然不是选择国外技术而是选择与你们合作,说明你们在水质的安全保障方面,无论是技术系统性、适用性都已经到了相当的水平,这方面的显著成果已经引领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领域。
 
路甬祥说,随着学科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不仅要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且人才队伍结构也要有所调整,才能适应学科布局的要求。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目前可能在生态环境、物理化学方面的人才多一点,但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无论是土壤的修复、环境的治理,可能更多地还需要靠生物过程来实现,因为生物过程更接近、符合自然过程。我们认知并掌握生态的变化规律,不仅要弄懂化学过程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因为生态环境的演变,微生物、动物也进入生态链和生物代谢链之中,所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仅有物理化学和生态环境的人才还不够,还要有生物学方面的人才参与研究。而且,生物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还要借助统计学上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包括信息和数据的提取分析,时空分布规律的揭示等,必须是多种学科的充分交叉,各类人才的优化组合。要研究总结那些在国际走在前头的研究机构的做法,其经验之一就是有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它不是靠单兵作战,而是靠集团军的协同作战,才能不断适应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
 
路甬祥说,生态环境有全球性的问题,但往往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和表现。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问题复杂,解决现存的问题已刻不容缓,生态环境中心如果能够把中国的一些问题解决好,而且创造了新的思路、新的手段,毫无疑问,就在国际上拥有自己的地位,但如果连中国的一些问题都束手无策,解决不了,要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所那只是一句空话。中国科学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这两个面向不是一个朝东、一个朝西,而是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要用自己所创造的最新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认知生态环境规律中,不断推动世界生态科学的发展。
 
路甬祥认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还是要继续坚持“两个面向”、“两个加强”。中心提出的生态区域规划概念已经得到了国家决策层面的认可,但这一工作还没有做完,还在实施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产生,要继续有前瞻性的战略思考,还要不断提出新的应对措施,不断提供新的技术支持。认知生态环境规律是一回事,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是另一回事。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怎么修复,还要有新的技术、新的手段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要通过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实现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与应用,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面临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必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路甬祥说,在国家层面的生态区域规划的逐步实施过程中,现在还产生了一些省市区域的生态区域规划需求,既然要执政为民,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市地方也必然重视本地的生态区域规划。所以今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不能仅仅盯着中央政府,可能的话要进入省市地方的层面。“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部署一些新的科研机构和力量?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科学院科研机构的布局,除了要和世界科学发展态势一致、和国家战略需求一致之外,中国幅员那么辽阔,我们的科研力量还得和区域发展衔接,还得把研究所布局到那些有社会需求、有需求潜力的地方去,与之紧密结合,既能够很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同时得到省市地方的支持。”
 
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勘探矿产资源
 
3月30日上午,路甬祥来到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科学研究所考察。
 
前不久,经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审定,四川的普光气田已探明储量,是我国第一次在海相地层中找到大规模气田,为此,打开了海相勘探的一个新领域。“我们在刘光鼎院士的带领下,根据国家的需求与发展形势,从战略高度提出应大力开展海相残留盆地油气研究的建议,并开始了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的二次创业。”油气资源研究室研究员郝天瑶向路甬祥介绍说。
 
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和软件过去我国长期以来基本上依赖国外进口,要打破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就要针对海相油气勘探的复杂性,发展针对我国复杂地质情况的仪器设备,如塔里木油气资源的勘探达到地下8400米,就要研发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单点数字检波器;而发展海洋油气勘探仪器设备,研究所打破国外垄断与限制,研发出1~3代的海底地震仪。
 
听郝天瑶介绍到这里时,路甬祥说,海相勘探油气资源,刘光鼎先生最初从“旁门”进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后研究所的工作,除了为国家提供战略选择的思路,还要积极研发勘探和开采资源的仪器装备,要把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有了新的思想理论基础,还要靠仪器装备的创新验证思想理论。我们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和仪器装备为先导,形成与石化部门的战略联盟,就能为国家能源开发和储备作出更大成绩。
 
郝天瑶介绍了沉浮式海底地震仪与陆地地震仪的差别,路甬祥津津有味地和郝天瑶等科研人员讨论,分析沉浮式海底地震仪研制具体的技术问题,他笑着说:“我本人是学流体传动与控制的,这方面也有一些发言权。”“这次我带中科院机关的几位局长一起到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所调研,其中包括高技术局和基础科学局的局长,就是要解决一些跨研究所和跨领域、跨学科的问题。”
 
在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路甬祥听取该室主任刘建明作矿产资源研究的报告。刘建明介绍了我国北部跨国矿产资源基地的构建,研究室“攻深探盲”的找矿技术体系的思考,以及富钾岩石制钾肥作为新型替代资源的开发情况。
 
我国是一个可溶性钾盐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钾、硅、钙等品质元素的短缺,还造成了农产品的品质下降,瓜不香、果不甜。因此,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实施“补钾工程”。
 
刘建明认为,将富钾岩石中的矿物质养分快速、大比例、低成本地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有效形态,关键问题是转化的工艺技术。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研究人员潜心研究,发明了“一种从富钾岩石—石灰水热法制取钾的方法”,从这种富钾岩石里制取的钾肥,70%~90%转化为能够被植物吸收的有效形态,是多元素、多功能、长效复合矿物肥。它将自然界漫长的地球化学风化成土过程浓缩为高压釜中10个小时的水热化学反应,把岩石中的矿物质整体转化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纳米—亚微米级、微孔状的新矿物相。2006年在河北和四川对农作物开展了初步田间肥效试验,产量分别增加5%~20%,产品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路甬祥询问了该矿物肥料的市场价格与利润,以及目前是作为大田肥料还是观赏植物肥料,刘建明一一作了介绍。路甬祥说,只有能持续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矿物肥料才能得到真正的推广应用。矿产资源勘探研究,一定要在循环经济上做好文章,也要在维系国计民生的农业问题上做好文章。
 
听研究所所长丁仲礼对研究所创新工作的情况汇报后,路甬祥发表了讲话,他说,像地质与地球科学研究所目前这样的体量,能够培养和引进这么多优秀人才,包括“百人计划”、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已初步形成了人才聚集的高地,我感到很欣慰。你们所有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老同志在战略思考、重大方向的指引方面继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中青年同志建议并承担起了许多国家重大项目,年轻同志也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有这样一支老中青携手、和谐奋进的队伍非常可贵。路甬祥幽默地说:“我今天的讲话要改变一个角度,不能再对你们施加什么压力。地球系统本身就有压力,众所周知,油气资源本身的形成,就是因为地球高压高温的环境压力所致。你们已经有了内在的动力,今天我只想跟大家一起交流思想。”
 
路甬祥说,中国科学院定位在做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和提升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形成在本学科领域创新自觉的、内在的动力,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把外部需求的动力与科学家自身创新的动力结合起来。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已充分地证明,两者的动力都不可或缺,它交替作用,相互促进,推动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科学的前进。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对满足未来、长远的国家战略需求也至关重要。基础研究不仅是应用研究、高技术研发的基础和先导,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源头。中科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不仅强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同时也强调面向世界科学前沿,不仅强调加强关键性的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同时还强调要原始性的科学创新。只有将这两者紧密结合和紧密联系,才能逐步使中科院在为国家作贡献方面不断得到社会公认,为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路甬祥说,要做好科研上的原始性创新,就要鼓励仪器和技术上的创新,不仅是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包括做野外考察现场工作的勘探仪器设备也要创新,中科院党组经过反复研究,已决定从基地建设的经费中设立专款,支持跨学科、跨所进行仪器设备的创新。“无论是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包括空间科学,如果没有技术体系的突破,许多科学思想要得到实现都比较难。应用研究更是如此。应用研究要变成现实,都要经过实验的验证,而且现在地球科学、资源勘探已经从大陆走向海洋,还要进一步往地球深部发展,海洋探测的技术尤其复杂,更需要新的手段和方法有突破。”
 
路甬祥说,中科院尽管有很好的学科综合环境和条件,但过去由于管理上的原因、由于考核评价的原因,也由于传统上机关若干业务局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原因,学科的壁垒障碍还很明显,各个研究所之间的界限还很明显,这对构建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中科院十分不利,所以近阶段要研究如何突破学科和研究所之间的壁障,也要突破中科院的边界,把各种优势力量集成起来,更好地肩负起我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历史重任。
 
路甬祥最后希望,地质与地理科学研究所要有科学的前瞻眼光,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资源矿产。他说,世界工业化进程刚开始时,人们最关注的是钢铁、煤和石油,接着变成对天然气的关注;发现了原子能的利用,人们就关注核燃料,关注铀资源;发展信息科学,人们关注硅等信息材料;发展光纤通讯,人们对高品质的石英矿、石英砂关注;发展高储能材料,人们对锂资源关注,锂就开始身价百倍。“所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跟着人家亦步亦趋,而是要瞄准现在的资源矿产中,什么是国家未来的战略需求,还要不断地有前瞻性的战略思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