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报告 科学家获得最终发言权
作者:雅龙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9 21:31:15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据美联社2007年4月7日报道,两个截然不同的小组,一方是基于数据的科学家,一方是有着细微差别却谁也不能得罪的外交家,他们在过去的一周里就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他们争论重点在于一份有关地球未来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变化的报告。

  对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小组会议最后几个小时的激烈谈判的观察揭示了外交官们是如何通过持久性和最后期限等问题最终赢得这场争论的。但科学家平静地指出,他们还拥有最后的发言权。

  来自115个国家的外交官和52位科学家就大部分综合性的和最悲观的有关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的警示进行了充分地讨论,讨论的主题从日益严峻的洪水、饥饿、干旱以及疾病灾难到物种的灭绝。

  科学家称,这篇长达23页的摘要听上去肯定不是十分老练。但它的内容却十分具有策略性。在过去,科学家觉得他们在这些会议上发表的警告虽需进行稍微的编辑,但也会被重视。然而在周五,几位科学家感觉他们已经失去了对文件的控制权。就这点而言,美国宇航局的辛西娅·罗森扎威格对此曾提出了书面抗议并愤然离去,谁也不料他竟会回来讲和并通过一种正面的基调进行谈判。

  作为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非公开谈判观察员的约翰·考奎特称:“科学界不存在分裂——他们全都疯了。”但是,联合国高级气候官员伊沃·迪·布依尔反驳称,那是一个“困难的选择”。如果它沿着科学家原先所指定的道路发展的话,一些国家将既不会接受他们的建议,也不会作出任何承诺。迪·布依尔称,只有通过改变一些措词,“才能换来这些国家对全球变暖的承诺。”

  此项研究报告并不能要求各个国家像签署1997年《京都议定书》那样采取措施。但它想让那些相关的国家赞同这样的一个观点,即科学是正确的,全球变暖正在改变我们的星球,而且这种情况的糟糕程度还在加剧。

  这里是谈判的进展情况,基于一些访谈节目及与众不同的机会,美联社能够见证此次会议最后3小时30分钟的争论。此次为期4天的会议原计划于星期四下午结束,但结束时间最终被推迟到了星期五早上。原定于周五早上10点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公布此项报告,但由于直到新闻发布会结束,那些文件仍未准备好,报告的发布只好作罢。

  由于资金问题,翻译人员于周五上午2点就被送走了。因为小型谈判小组中止工作,一些内容还未进行讨论,一些最关键的问题也只好等以后解决。专家小组会议的联合主席,来自英国的马丁·帕里证实,“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将其完成”,该份文件的一些部分被删除了。就最后期限问题,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沙特阿拉伯,甚至俄罗斯和美国有时都会对此进行阻挠。

    该报告在一项陈述中指出:当前全球变暖影响的科学信任度为90%,但是中国和沙特希望把科学信任度从90%降低到80%。看起来他们将获胜,因为他们不会接受原始文件的措词。这是在罗森威格提出抗议并退出会议时发生。美国则提出回避科学信任度这一措词,该折衷方案扭转了当天的局面。

    与科学家们所撰写的原始文件相比,最终文件所预报的饥饿和洪灾受害者的数量大大减小。最初的文件宣称洪灾潜在受害者的数量为“数亿人”,该报告改成了“上亿人”。该报告还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参考数字:如果排除全球变暖的因素,潜在饥饿受害者的人数为1.2亿。

   然而,科学家们有他们的妥协方案:第二份概要文件长达79页,不仅文字冗长,还包括大量的脚注。这份“技术概要”将不会交给外交官们校订,它最终将面向公众发布,不过美联社已经得到了它。罗森威格说,这份技术概要包含“真正的事实”。

   其中一些最值得关注的数据如下(不包括已经发布的23页概要):

    ·“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冰川盆地或以融化的雪水为源头的河流盆地地区,他们将受到水量减少的影响。”根据未来生化燃料的使用程度,到2050年,“2.62亿~9.83亿人很可能成为缺水人群。”;

   ·根据未来数十年里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到2080年,全球变暖可能使全球饥饿人数大约增加1.4亿~10亿;

   ·“到2080年,全世界被洪水淹没的人口将增长2~3倍;

    ·疟疾、痢疾、登革热、虱类寄生虫病和各种热症的死亡人数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而增加。但在英国,与寒冷有关的死亡人数将减少,与中暑有关的死亡人数将增加,前者减少的人数将更多;

   ·在东北美洲,根据生化燃料的排放情况,烟雾污染将加剧,与烟雾污染有关的死亡人数将增加4.5%;

    · 由于穷人受全球变暖的伤害更大,全球将会出现更多的“社会公正”问题,这将给各国政府带来更多的压力。

    英文原文链接参见:http://news.yahoo.com/s/ap/20070407/ap_on_sc/climate_report;
_ylt=Au11ipbeiIocmjHk.uYYp40PLBIF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