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明天请带个购物袋上街,好吗?
作者:林取  文章来源:燕赵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1 22:56:17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一个家庭每天要用几个塑料袋?一座城市要消费多少塑料袋?在人们“习以为常”地使用塑料袋时,城市正受着“白色之困”

  文/图本报记者林取

  核心题示

  4月22日是第35个世界地球日,这个以爱护环境和家园为主题的纪念日,近年来在民间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回应。

  这是一组与地球日有关的报道,但并不是“有预谋”、精心策划的一组报道。

  它只是随机抽取近期发生在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新闻,与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做了一下链接。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今天,通过这样的比对,从另一个视角审视我们生活的环境,“白色污染”、“气候变暖”等一些屡见不鲜的新闻单词或许能给我们另一种解读。

  本期一起来关注我们可能已“习以为常”的废塑料袋现象,“习以为常”的同义词往往已接近“无可救药”——除非我们“赶快醒醒”。

  新闻原点

  新加坡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

  新华社4月18日的一篇报道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素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18日举办了全国第一个自备购物袋日活动,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

  据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当晚报道,新加坡每年废弃的购物塑料袋多达25亿个,平均每人每年丢弃约620个,这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4月18日起,每逢星期三,新加坡全国206家超市就会以非强制性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

  为了使这项活动起到应有的效果,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当天安排了750名中学生向消费者讲解环保的重要性,超市的收款员则向消费者宣传自备购物袋日活动对环保的益处。

  据报道,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当天,有的消费者在超市当场购买环保购物袋,有的消费者选择捐款给国家环境理事会,还有一些消费者则自备了购物袋。

  身边链接

  记者调查:塑料袋“生命历程”追踪

  链接镜头①

  买菜购物,多数用免费塑料袋

  “请问您上街买菜是用自家菜篮子,还是商家的免费塑料袋?”昨天记者在中山路上随意采访了7名市民。被采访者回答颇为统一:“当然是用免费的塑料袋。”

  72岁的石大爷告诉记者,塑料袋用起来方便,也可以用来装垃圾,“每天大概要用5到6个”,而对于塑料袋是否环保,是否污染环境的问题,石大爷也深有感触。他说以他的生活常识判断,如果塑料袋硬度很大就是属于有毒的会谨慎使用。而对于环境污染石大爷说,自己住的小区每到刮风的时候总是白色垃圾满天飞,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不光是小区里,”他说,“你在民心河附近还有一些小街道上总会见到这些垃圾。有时想去民心河边散步但看到这些东西,确实影响心情。”石大爷认为要想解决这些环境污染的问题,需要大家提高觉悟降低塑料袋的用量,同时也要自觉将这些白色垃圾放进垃圾桶。

  在记者的调查中,多数被采访对象感觉自己缺乏辨别白色塑料袋是否环保的常识。

  “如果是真正环保的塑料袋,即便是自己担负一定成本也愿意使用。”市民张先生说。

  链接镜头②

  街头,白色垃圾随处可见

  在育才街上,几名环卫工作人员正在清理路旁的垃圾,记者看到在清扫出来的垃圾里白色塑料袋掺杂在里面,几个工人正在花丛中小心地用工具将白色垃圾夹出来。“清理这种东西太麻烦了,”一位工人说,“如果都将它丢在垃圾桶里会大大减少我们的工作难度。”

  “就怕是刮风的天气,”一位正在清理的阿姨说,“白塑料袋满地跑,很难清理干净。”

  链接镜头③

  小吃店,用塑料袋装食品

  在槐北路与建设大街交叉口附近的小吃聚集区里,一沓沓塑料袋挂在小吃摊上,买饭的顾客们人手一个等着食品出锅带走。

  24岁的王欢(化名)每天都在这里用餐。塑料袋自不可少。“我习惯这样了,”他笑了笑,“单位没有食堂,就在这里凑合一下。”王欢说用塑料袋的确不太卫生,看到周围地上满地的废弃袋子食欲就减了一半,但只是为了图方便,也就顾不了这些了。一位卖盒饭的摊主说,塑料袋是从别人那里买的,有人专门给我们送。一沓一百个左右,一般是3元5角。

  当问到这些袋子是否环保,他笑了笑说不清楚。记者注意到从中午11时30分到11时50分。20分钟的时间他卖出去34份盒饭,也就是至少有34个塑料袋被送出。而这20分钟时间,全市小吃摊上有多少塑料袋被送出已不得而知。

  链接镜头④

  超市,塑料袋是否都能降解

  中午时间,在建华大街的一家超市里依然繁忙。十几名售货员不停将各种物品用塑料袋装好递给顾客。这些袋子是否环保?一位售货员说没有问题,这些均是可降解的袋子,可放心使用。一些顾客也认为,正规大型超市的包装袋用起来比较放心。但是否所有超市的袋子都是可降解的?目前还无法调查清楚。售货员介绍可降解的袋子一般会明确标明。

  链接镜头⑤

  垃圾处理站,垃圾流向的终点

  在市西郊的一个大型废品处理站里,记者看到一片片梯田式的垃圾处理区被铁丝网隔开,水泥钢筋筑成的大坝在最外层拦起。大坝上挂着“填埋垃圾,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幅标语。处理站的负责人介绍,修大坝是为了防止垃圾滑坡。在垃圾处理区里二十多个导气管竖立其中。“主要排放的是沼气。”负责人说。

  这个收购站日处理垃圾约700吨左右,均是处理市区居民的生活垃圾。垃圾的处理方式就是填埋。在现场没有垃圾成堆的场面,一些树木被种植在覆盖垃圾的土上。负责人告诉记者填埋是经济实用的一种方法。地下已经作了防渗处理。当一个处理区饱和后可覆盖一定厚度的土,造林种地。

  “我们力争减少环境的污染,”这位负责人说,“这里只负责处理生活垃圾,工业与医药垃圾均禁止进入。”

  “白色污染垃圾比以前少了一些,”负责人说,“因为在中转处理中已经分化了一些。”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