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科学家揭秘全球变暖报告谈判内幕
作者:赵琳琳 李颖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9 14:01:1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一个是对现在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评估报告对该部分的总结性描述是:气候变化对“所有大陆和海洋上的众多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深刻和明显的影响,这一点“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我们认为不能够说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最多只能够说具有“高的可信度”。很多欧盟的专家和官员认为应该保留“非常”一词。

  我不同意这样的提法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总结性结论下面有10个案例,其中只有两个是 “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其他有8个案例只说明有高的可信度。如果从文字方面来推敲,非常高,说明可信度超过90%,而高的可信度,那可能只有60%到90%,这个差别还是非常大的,也是实质性的。加上“非常”一词,与目前认知的科学事实不符。因此,我反对加上“非常”。

  这个问题从谈判的第一天就提出来了,直到最后时刻才最终解决。

  删除两个字欧盟群起反对

  记者:您的建议提出后,对方反应如何?

  吕学都:我提出删除“非常”两个字后,欧盟群起反对。

  我又进一步建议,为避免大家对气候变化科学认知水平差异的认识,可以避开讨论可信度水平,因此,我在会上建议改为“观测到的证据证明”,欧盟的科学家和官员就轮番发言反对我的建议,像马蜂一样扑过来反对我。

  记者:有发展中国家支持我们吗?

  吕学都: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很少说话,比较沉默,主要可能是在这方面的科学认知实力不够。但是也有部分国家与我们的观点一致,如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他们也坚持这一意见。总体上看,好像我们显得像少数派,会议上显得有些孤立。

  记者:另外一个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是什么?

  吕学都:另一个问题是欧盟希望用一个图表来直观地描述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对全球各大洲的影响,并与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路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限水平等直接挂钩。

  也就是说,有了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上升到哪一个程度,就可以从图表中去推测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只能允许排放多少,相应地,世界各国只能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就已经被决定了。

  我认为这非常不科学,因为三者之间有关联,但并不是直接关系。很多其他国家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最后,大家同意保留不同的升温水平对行业的影响那部分图表,删除了其他部分的图表。

  简单图表包含政治因素

  记者:这样争论的目的究竟何在?

  吕学都:这个报告是科学报告,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是依据科学事实。至于对方与我们争论的目的,我不想去做太多的猜测。也许他们希望看起来更直观一些,但是这样的直观却是不科学的,作为全球一份最科学的报告,不能把不科学的东西放上去。这份报告会被引用,而且会被无数次的引用。

  有一点我觉得非常明显,欧盟的专家和官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执行欧盟最近做的一系列政治决定,希望该评估报告能够为欧盟确立的政治决定提供科学证据。 例如,欧盟领导人提出,欧盟国家能够接受的全球气候变暖是温度升高在2摄氏度以下。而这种决定后面,有大量的经济、能源和外交因素掺杂其中。看起来只是一个图表,内中包含很多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对一个图表就会进行那么激烈辩论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无论是刚刚出台的气候变暖报告,还是已经签订的京都议定书,都是在解决环境层面问题时,体现了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框架下的一种博弈。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个科学评估报告,它的政治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被降低了许多。

  实际上,许多年来为改善环境、遏制环境恶化而进行的相关国际谈判一直都在进行,而且都进行得非常艰难。比如,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过程就艰辛异常,以至于吕学都主任说自己都有些怕这些“谈判”了。

  通过谈判幕后的故事,不难体会出,一旦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发生冲突,人类共同的公共利益和各自的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联合国框架下的谈判,也只是人类在向利益妥协时的一种博弈。

  中国减排量比发达国家大

  记者:当全世界都在为解决全球变暖而努力时,国际社会是否一直有这样的误解,只知道中国是个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却忽视了中国政府为改善环境所作出的努力?

  吕学都:你说得很对。国外很多人,包括政治家、新闻媒体、甚至普通大众,只知道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知道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快就将超过美国,而对我国已经采取的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可能知道了但装着充耳不闻,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实际上,尽管我们在京都议定书下没有承诺具体的减限排温室气体的指标,但是,我们所作的努力,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承诺的减排量相比,可以说是毫不逊色。比如十一五期间我国确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根据初步估计,光是这一项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12亿吨以上,这比许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消减量都大。

  另外,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得到人大的批准,非常顺利通过,该法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科技部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组织国内100多名科学家,历经四年多时间,编制出台了《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目前,这份报告已经发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各部门。希望他们在制定部门和地方规划和计划时能够充分考虑这个报告的结论,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纳入到他们的工作中。

  相对减排是可能的

  记者:保护全球气候是否会影响经济?

  吕学都: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但也是很难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会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甚至所有行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很多是负面影响,但也有些可能是正面影响。

  对中国而言,我们在近期,或至少在2030年以前,不太可能采取绝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保护全球气候的政策和措施,因为这样将会极大地限制我国的能源工业发展,会扼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但是,采取相对的减排温室气体的政策和措施是可能的,例如: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废气的能源等。这些措施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能源工业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会小得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