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广州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2 19:44:0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的要求,打造适宜创业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化生态城市,广州市于2003年部署开展“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绿化建设、河涌治理的力度,强化工业和饮食服务业污染源治理,打响了治山、治水、绿化、净化、美化城市的战役,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广州。经过努力,城市绿化美化成效明显,网络化、立体化、群落化的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广州市园林绿化、市政基础设施等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广东省园林城市的所要求的七大项49条53个标准。 从5月23日至24日,省建设厅组成的省园林城市工作考核检查组将按照《广东省园林城市标准》,对广州市创建广东省园林城市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如果顺利通过此次考评,广州市将跻身首批广东省园林城市之列。 一、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大力推动广州的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 广州市自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的目标以来,就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广州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全面发展的加速器,不断加快环境保护及园林绿化建设的步伐,努力取得了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普遍满意的实际成果。 (一)因地制宜,打造山水型园林城市。 2002 年6 月28 日,花了两年多时间编制的广州历史上第一部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布局充分利用广州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优势,按照“云山珠水环翡翠,古都花城铺新绿”的思路,进行山水型园林城市的建设。“青山入半城,六脉皆通海”的广州因山而秀,因水而美,城市绿化依山伴水,营造自然风貌与绿化景观交融和谐的生态环境,“羊城绿、云山翠、珠水清”,充分彰显出“山水之都”的城市魅力。 (二)全市联动,合力建设生态广州。 广州市以“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政府各有关部门在统一部署下,各负其责,协力合作,共同推进城区园林绿化、城郊林带林区、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多方位的环境综合治理。 1、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环境 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区城市公园、绿化广场、居住区绿化、路网绿化、立体绿化等为“内圈”;以白云山、万亩果园保护区以及近郊森林公园、防护林为“中圈”;以远郊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为“外圈”的城乡一体的大环境绿化系统。 2、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效果明显 2000年以来,全市大力整治占道经营、乱停放、乱拉挂、乱搭建等近140万宗,清理乱张贴为600万张(处)。同时开展门前卫生管理、户外广告管理、“城中村”管理,使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得到明显改善。 3、城市水、气质量较好,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建成了大坦沙等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2006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1.64%。还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李坑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日产日清,密闭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生活圾清运率达到100%、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广州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91.5%。2005年广州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4、市政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市政设施日趋完善。 由市中心区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和多条放射线为主骨架的中心城区交通环形与放射网络主骨架路网基本形成。城市道路总长达5076公里,道路面积832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3.85平方米。大力发展公交系统,广州市公共汽车接近8376辆,万人拥有公交车15.9标车。2005年的全市居民出行调查显示,广州公交出行比率为36.6%。城市亮化工程效果明显,城市主次干道亮灯率达到99.40%;城市气化率达到96.75%;用水普及率达到96.94%(2006年),水质综合合格率100%;广州市的道路机械清扫率达到73%以上,每万人拥有公厕3.86座。 (三)传承历史,凸显城市文化特色。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汉越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广州市文物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规划,以加强对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个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43个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妥善处理现代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基本形成名城、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 (四)以人为本,坚持人性化园林建设。 把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还绿于民”,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园林城市的建设成果。绿化建设注重体现公共绿地的休憩、活动功能,修建无障碍设施,新增一批以绿化、生态功能为主,结合景观、休闲、运动、文化等功能的综合性开放式公共绿地,在改善景观环境的同时,为市民提供生态环境良好的休憩、活动场所。 (五)生态优先,园林绿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实现三个转变:植物形态由人工造景、整形修剪向自然式种植管理转变;绿地结构由单一层次的草坪向层次丰富的群落式生态复合型绿地转变;物种由强调引进外来植物到大力使用乡土树种的转变。此外,大力发展立体绿化。 自2003年以来,通过拆违复绿、街头建绿、空中造绿、水边铺绿、路树补植,城市绿地规模显著增加,园林绿化指标大幅提高,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公园个数分别由2002年的28.67%、32.64%、8.59、144上升到2006年的33.52%、36.79%、12.02、191,园林绿化指标大幅提高,全部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结合,使广州市内河涌呈现“水清、岸绿”的景色。 (六)社会参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方面,加强对各类建设工程配套绿化的规划建设管理,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及房地产开发商按照法规要求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城市绿化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渠道参与城市绿化建设:一以“青山绿地共建园”的形式引导市民捐资助绿,二以村民无偿提供土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的形式兴建村镇公园,三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形式建设城市绿地。 二、全面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广州。 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六城共建”。广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将坚持“完善城市功能、创造优美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协调发展”为原则,对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结合“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一是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建立以林为主,包括林地、农田、果园、水体、园林绿地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复合生态廊道。同时,重点完成珠江以及城市主干道和过境交通要道的绿廊建设。 结合广州市的整体发展和城区改造,努力增加不同类型的绿地,多建生态型的风景林地、城市景观广场、城市中央绿地、街旁绿地、河道景观带等,使广州市逐步形成环境生态化、城市绿地景观化的绿化格局。 二是着力改善老城区的生态环境。 通过道路、河滨的绿带建设、大型公园的绿片建设、街旁游园的绿点建设,将现有绿地和新建绿地有机组合起来。尤其是在老城区,结合“中调”战略,配合公共设施建设、截污整治河涌、危旧房改造、历史文化景区保护进行绿化建设,充分展现岭南园林风貌。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 在抓好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抓好污水管网的改造与建设,逐步形成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适应的污水集纳体系。 四是完善配套城市基础设施 把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创园”的重要内容,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增强城市的总体功能和承载水平。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理系统,完善城市供水、供气,照明工程,公共交通等。 在今年内广州市将迎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检查考评。 |
![]() ![]() |